人大代表海螺周金波:加快推进水泥行业进入碳市场,推动建材业绿色转型

来源: 来源: 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6日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海螺设计院总经理周金波将提交两份建议,分别为加快推进水泥行业进入碳市场、推广新型室内装饰绿色材料,在“双碳”背景下,各行各业减碳刻不容缓,为行业低碳发展建言献策。

众所周知,水泥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我国水泥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肯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水泥仍将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建筑材料。同时,由于水泥行业固有原料结构和生产工艺限制,水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

周金波在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水泥行业进入碳市场的建议”中指出,水泥行业的碳排放占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5%,我国水泥行业碳排放占比更是高达13.75%。在“双碳”背景下,水泥行业碳减排已成必然趋势。而水泥行业进入碳市场,不仅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鼓励水泥企业通过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还有助于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实现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为加快推进水泥行业进入碳市场,周金波建议:

一是制定水泥行业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是碳市场运行的关键,它关系碳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并最终影响碳市场功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配额的初始分配关乎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主体的积极性及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对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有效运作至关重要。

“制定水泥行业碳排放权交易配额与分配实施方案,既要考虑各水泥企业现状,也要鼓励水泥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周金波说。

二是构建水泥行业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碳排放统计工作机制、制定全国和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才能够系统掌握我国碳排放总体情况,科学分析国内碳排放形势,为统筹有序做好“双碳”工作,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坚实的基础保障,也才能客观真实反映我国“双碳”工作成效。

水泥行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原料分解和化石燃料燃烧,分别占比约63%和35%。周金波建议依据生态环境部下发的水泥行业碳排放补充数据表的核算方法,以水泥熟料生产工序为核算边界;对非化石燃料进行豁免不纳入计算,鼓励可燃废弃物作为水泥熟料生产替代燃料;对2013年下发的《中国水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修订完善,并正式下发。

三是建立水泥行业碳排放核查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的基础上,加快制定水泥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为科学开展水泥行业碳排放核查提供政策保障,进一步提升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加强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核算专业性;加强控排企业基础数据质量控制水平,提高基础数据准确性;建立对第三方及控排企业的监管机制,加大违法责任追究力度;参照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要求,探索采用在线连续监测方式获取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确保核查基础数据客观准确性。

四是严控水泥产能置换,建议新建产能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取碳排放配额。水泥行业自2017年实施《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来,通过产能置换,有效遏制产能的无序扩张,对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布局、节能减排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数据,2017—2022年,全国新增水泥熟料生产线109条,新增熟料设计产能约1.69亿吨,全国熟料设计总产能由2017年的18.2亿吨增加至2022年的18.4亿吨,设计产能基本持平。随着水泥行业《办法》的实施推进,也存在一些执行层面的问题。通过产能置换的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加剧了这些地区的区域性产能过剩。例如2020年,全国各地工信部门公示和公告的产能置换方案共有46个,其中33个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置换,14个为跨省置换,其中产能流入地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福建等地,流出地主要有内蒙古、新疆、甘肃等。

“以水泥行业进入碳市场为契机,对产能置换的新建生产线须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取碳排放配额,严控新增产能;建立更加严格的水泥熟料产能淘汰标准,加速高能耗、低水平、高排放的低效产能及长期不运行‘僵尸’产能的淘汰。”周金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