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与份额、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问题,让水泥企业举棋不定。
尝试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价格和短期利益划分一组;份额和长远发展划为一组。短期看,前者采取措施是错峰生产或行业自律,后者采取措施则是价格战。
当水泥行业需求处于高位平台期时,全国一盘棋没问题,全力以赴稳增长;但行业需求进入下行期,不同区域需要另立棋局,攻守有序。简而言之,因区施策,根据区域市场环境采取恰当、合理的措施。
利用这一轮行业市场深度调整期,首先重点解决全局性干扰因子——辽宁、广西、贵州、重庆,以及湖北鄂东。
辽宁问题困扰行业已久,使得东北地区全行业持续亏损,近两年没有了南下这根“救命稻草”,企业现金流捉襟见肘,经营稳定性变差,北方龙头企业可以继续低价抢份额进行压制,不要左右摇摆,目标是产能出清(完成收购),提高对市场的控制力,有利于全局,不用考虑战损比。
辽宁本地大中小企业若有意愿退出行业,应速战速决、无需恋战,未来行业政策发展走向,对于缺少矿山资源、融资困难、以及环保技术升级慢的企业并不友好,可以预见被迫关门倒闭的可能性在增大,不如体面撤退,落袋为安。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东北地区在辽宁完成整合后,可以将其打造成第二个“新疆模式”,不仅能逆转行业颓废态势、打破疆局,还能为后期南方地区恢复消除干扰隐患。
近两年,广西地区水泥行业因产能置换深陷新增产能困局。数字水泥网统计显示,广西前五家水泥企业集中度由2018年的83%降到目前66%,大幅回落17%,行业独一份;产能利用率更是由88%跌到50%,下滑近40个百分点,过剩程度达到50%,看齐西北和华北。
新增产能遇上需求下滑期,部分新进入广西的水泥企业投产即亏损,资金链岌岌可危,正试图通过自主错峰生产提价,以改善经营压力。区域龙头企业已明牌“抢份额”,短期看动作略显迟缓,广西若想采取市场化产能出清,不能等到羽翼丰满,要一鼓作气,趁早解决。长远看,更有利于广东、乃至华南市场发展。
湖北鄂东地区个别民企成为长江沿线新贵,置换的上规模生产线投放后,不但冲击本土市场,引起龙头企业不满,而且对于长江下游也产生一定干扰,据说近期出厂价跌到185元/吨。从市场表现看,湖北地区龙头企业已经开始清剿工作,取消统一错峰生产,效仿安徽进行差异化错峰,和正常检修时间似乎没差别,姿态已经摆好,人狠话不多。
鉴于贵州、重庆市场特殊性,后期另外开篇讨论。
以上是笔者认为,从全局角度出发,在本轮调整中更适合进行实施长远发展战略的区域。其他地区暂以防守为主,继续开展错峰生产和行业自律,并建立小区域范围价格“防火墙”,维持保本或微利,避免行业和企业严重亏损、大量裁员,将损失降到最低,度过这波寒潮。
破局不易,能否胜出,最终取决于各区域主导企业发展定位和战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