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JT窑与四川水泥工业的灾后建设

来源: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15日

    年初,笔者在北京应邀参加了缪建通研制的JT立窑推介会,经过进一步的了解,颇为缪建通锲而不舍地钻研改造水泥立窑的精神所感动,能够把水泥立窑改造到如南京官塘水泥厂的椎3.6m×8.5mJT立窑这样的程度,我作为一位老水泥工作者的确很钦佩

    最近应邀参观了官塘水泥厂,现将访问的收获和感想整理如下,与同仁共同探讨。

    根据JT窑的生产工艺过程,笔者对其年运转率和实际熟料年产量的疑问,在这次访问中得到了答案。因为在众多的推介文章中,仅有JT窑的台时产量、单位熟料热耗和单位熟料电耗等数据,却始终未见JT窑的实际熟料年产量及年运转率的数据。然而笔者从不同的渠道听到“JT窑爱拉稀(即跑黄料或红料)”的说法。对此,笔者在这里就所见情况予以核实和澄清。

    笔者得知,我国已经投产的约20台JT窑的年运转率参差不齐而且波动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市场因素。为了避开高峰电价,JT窑往往会主动“封窑”;或者因价格竞争宁可停窑少产多利而不愿开窑多产少利,导致JT窑年运转率下降。这是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其二是JT窑操作稳定性确实尚待改进,生产中稍掌控不好,就易跑黄(红)料。这是JT窑本身因素所决定的。至于这两大原因,孰重孰轻,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因信息不对称,局外人对此也无法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对此,缪建通表示,官塘JT立窑的年运转率完全可以达到90%,而且还可以开关自如,封窑6小时以内均可随时开启,不会影响熟料质量。该厂JT窑的年运转率和实际熟料年产量完全取决于市场因素。

    但是为了顺利地推广JT窑新技术,建通公司对采用JT窑的客户不仅在生产管理素质上有一定的要求,现在还在开发一套JT窑的计算机自控系统,把20多项主要参数采用数学模型研发编制成6~8个自控回路,再加以新配备的机械臂等装置,以全面提高JT窑的生产稳定性,确保其年运转率达到较高的水平,使所有的JT窑都能尽可能地达到官塘厂那样掌控自如。

    缪建通的这份雄心使我再次感动,但是从水泥工业今后发展的大方向来考量,我对缪建通表示:“如果能把您的这个设想和努力用在PC窑上的话,对中国水泥工业的贡献必将会大得多。”因为,立窑与PC窑毕竟不是同一个数量等级,但是这种钻研精神却是相通的,值得我国水泥同仁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代同仁中有一些始终是水泥立窑的坚决守望者或钻研者。由于当时特殊年代的需要及他们的坚守,更重要的是钻研,使中国立窑在世界水泥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寻常地多持续了好几十年,直至本世纪初还有水泥专家钻研出了“现代立窑”及现今的JT窑等新技术。无论这类水泥立窑今后在我国将如何演变,我们都应该记住这些执著可敬的坚决守望着立窑的同志们,为我国水泥工业所做出的贡献。

    在数字水泥网和缪建通的帮忙下,笔者搜集了若干JT窑近期的实际熟料月平均产量及实际月平均运转率。数据基本上能反映JT窑长期运转的实际情况的话,那么本文前述所谓“JT窑爱拉稀”的传言似有言过其实之嫌。从目前所见的情况来看,笔者以为,在生产技术方面,JT窑年运转率达到80%以上应该是可行的。

    然而,这里又引出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在某些市场条件的制约下,JT窑的竞争力或盈利能力好像比较弱,难以和PC窑相比。否则怎么会出现官塘厂那样被迫采用“以逸待劳”而不是“开足马力”的生产安排呢?

    从这个角度看,JT窑只有建在那些中长期内预计水泥需求都将大于供应的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需求量又不大的某些PC窑尚不能覆盖的地区。这是在我国经济规模比较大,发展势头强劲、水泥工业现代化成效十分显著,2000t/d~10000t/dPC窑水泥生产线的技术与装备已经成熟应用的大环境下,留给新近出现的JT窑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提高,这种空间还会继续缩小。

    一些投资者和企业家们已了解这一点,自从2006年开始有媒体大力宣传JT窑以来,至今全国仅有JT窑约20台,年产熟料不足200万吨;而相同时期内我国却新建了近200条PC窑生产线,年产熟料超过2亿吨。这一事实同样也表明了投资者对JT窑最根本的期待和评价,正如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2007年1月在一次JT窑推广座谈会上所说:JT窑在一定程度上使立窑焕发了“青春”,但立窑终究是立窑。JT窑是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技术,不过推广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投资者一定要多观察多研究市场情况,盲目上项目将可能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极大浪费。现在再回味这段话,深感非常中肯。

    2007年我国利用落后生产方式(立窑、湿法窑、中空窑等)生产的水泥近6.5亿吨,预计到2010年落后水泥的年产量仍将高达4亿吨左右,相当于约4500台机立窑的产能。如果届时我国水泥市场果真还有如此数量的机立窑存留空间的话,那么现在推广采用JT窑改造取代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机立窑水泥厂,更适应我国当前水泥工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无论如何,JT窑肯定比机立窑强得多。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JT窑与1000t/d~2000t/dPC窑共存的空间和时间也会更宽松。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在全国各省找准适宜推广JT窑的潜在市场。例如在四川省地震灾后水泥工业的建设部署中,主要方面固然是要新建一批大中型PC窑水泥生产基地,但同时也可以考虑采用JT窑改造修复一些地区的机立窑水泥厂,发挥其投资少、工期短、技术改进见效快的优势。

    对2007年立窑水泥产量高达水泥总量近80%(5100万吨)的四川省来说,其震后立窑水泥的恢复与改造,的确是一个要周密研究慎审决策的课题。显然,在短期内既不可能依靠新建PC窑取代全部机立窑,更无须全部照原样修复机立窑水泥厂。建议将全省原有的约600台立窑,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作出规划,淘汰一大批,恢复一小批,采用JT窑改造更少一批。

    同样,四川省的情况对我国中西部各省及立窑水泥大省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