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是广东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耗能和排污大户。占全省1/4水泥产能的英德市,近年来大力开展节能减排,致力于保护绿水青山,逐渐形成一种水泥产业发展新模式。
广东水泥行业面临着新一轮大调整,10月7日,省政府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快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贯彻“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目前,珠三角的东莞、深圳、中山、珠海等市的落后水泥产能已全部退出,广州、佛山市则计划在今年底前将落后水泥产能淘汰出局。
水泥产业正在向粤北、粤西和粤东集聚,这是否意味着水泥产业的能耗和污染也向山区转移?水泥产业会否成为这些地区环境难以承受之重?为此,我们走进广东水泥产能大户、有“中国水泥之都”称号的粤北英德市。全省每生产4吨水泥,就有1吨出自英德。
“英德已累计投入8亿多元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环保责任考核已连续四年获清远优秀,2007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综合排名第二(其中节能措施考核得分排名第一)。英德在水泥等高耗能产业中推广余热发电,企业可节约40%的用电量,节能减排的投入可在3年内收回。”英德市委书记谢杰斌介绍说。
近年来英德主动调整水泥产业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节能降耗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两年翻一番,逐步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英德的实践表明,节能减排与发展经济关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水泥工业一度成为鸡肋
一提起水泥产业,浮现在我们眼前往往是滚滚的浓烟、飞扬的粉尘、隆隆的噪声、暗黑色的厂房和灰头土脸的工人。当我们慕名走进英德时,也做好了这种心理准备。谁知出乎意料,整个英德的生态环境非常好,空气清新、鸟语花香。
距离英德城区仅13公里的望埠镇,坐落着一家花园式水泥工厂——英德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这里有7条日产5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可以称得上是全省最大的熟料和水泥生产基地。
整个基地占地2000多亩,全部工艺在密闭的设备中进行,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闻不到刺鼻的煤烟味,看不到横流的污水。厂区内矗立的烟囱冒出的是白色的水蒸气。
据了解,英德的石灰石资源丰富,1958年英德第一家水泥厂南山水泥厂投产,上世纪70年代初广东英德水泥厂投产,水泥工业便逐渐成为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受水泥市场的刺激,全市建成了立窑水泥生产线32条,一度引以为豪。由于受当时的工艺设备限制,水泥企业以立窑和湿法窑生产为主,能耗高、产能低,污染大。多年来,粗放式生产、难以控制地排放的结果是,对水泥企业附近城镇和村庄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粉尘污染,也让当地人对英德发展水泥工业的前景增添了几许悲观。
截至2003年,英德水泥生产能力近500万吨,这其中技术相对较先进的旋窑生产能力只占15%,而污染严重的立窑及湿法窑生产能力占总能力的85%,其中近半数的水泥企业分布在人口较集中的市区周边。
由于在结构、规模、效益及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这些小水泥企业竞争能力弱,资源利用率低。同时因为环保设施投入不足,给周边城镇带来了污染。英德的发展遭遇了瓶颈,众多小水泥企业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英德的经济也徘徊不前。
产业升级带来节能减排转机
“根据英德的比较优势,水泥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但为什么我们好像走进了死胡同?”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英德人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发展水泥的方向错了,而是现有的水泥产业结构存在巨大缺陷!
在十字路口,英德选择重建。“紧抓国家和省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引进具有先进生产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水泥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工业。”谢杰斌说,从2003年开始,英德调整思路,立足高起点、大手笔,打造行业巨人。
大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全面调整产业布局,推广新工艺,进行技改升级,加大环保投入,遵循市场机制引导小水泥有序退出……一系列措施将英德的水泥工业推向辉煌,2005年至2007年,英德GDP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均首次突破了百亿大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35.5%。
产业升级不但使英德经济快速增长,而且带来了环保转机。通过引进海螺水泥、台泥等大型企业,水泥产业高度集中,小水泥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
随着立窑和湿法窑等落后生产工艺的退出,这些落后生产工艺所造成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状况逐步得到改善。目前,以海螺和台泥两家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均采用新型干法水泥旋窑生产水泥。
“这种先进的生产工艺具备相当高的自动化程度,年产1000万吨只需1000人左右,生产率足足比传统工艺高了10倍!”英德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烨介绍说,“而且执行环保标准高,整个工艺流程密封,环保和绿化的投入占总投资近20%(传统的只占5%至8%),性能卓越的电收尘器和袋收尘器,使废气含尘浓度保证在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允许范围内。对于强噪音车间,采用封闭式厂房,高噪声源设备进行消声处理。而污水更是实现零排放,工业用水可以循环使用。”
“不仅如此,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可大大降低能耗,每生产1吨熟料可节约30公斤标准煤,等于间接降低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我们100%使用无烟煤,并采取 ‘羊角型’的烧成系统,强化了燃烧效果。”台泥(英德)水泥有限公司品保处处长杨祈万告诉记者。
政府主导节能减排
在英德海螺水泥有限公司门口,有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道:“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发展经济是为人类当下创造美好生活;节能减排,是为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活空间。
那么,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否矛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面对记者的提问,谢杰斌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随即他话锋一转,“不过,有矛盾并不代表停顿下来不发展了,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处理,抓住主要矛盾,定能走出一条最优路径。”
目前,英德已经具备了年产200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面对这样庞大的水泥产能,政府如何发挥责任、引导企业节能减排?
谢杰斌表示,英德始终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并确立了能耗下降的目标,即GDP能源消耗指标在“十一五”期间总体下降18%。为此,市政府与34家列入省和清远市“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并组织这些重点耗能企业认真开展包括节能宣传、培训,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等工作,同时还引进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开展各项节能服务。
具体到水泥产业,英德选定条件较好的海螺水泥为突破口,建成全省第一个、也是当时全国单一机组装机容量最大(2.7万千瓦)的水泥窑余热发电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窑头、窑尾排放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既实现了清洁生产,又节约了能源,该项目在清远地区节能减排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海螺水泥公司为例,一期机组利用余热发电,年发电量达到2.753亿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9.85万吨,减排SO21800吨、减排CO232万吨、减排NOX930吨。目前,英德已有6家水泥企业及2家硫酸企业均在建设余热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2万千瓦,仅此一项每年可发电10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35万吨。
“对整个水泥行业来说,随着大量小立窑企业退出市场,并且国家鼓励在石灰石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大型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英德具有资源、区位、交通等比较优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在英德将会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英德建成年产40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的目标定能实现。”对中国水泥之都的未来,谢杰斌书记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