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陕西反思浙江现象

来源: 来源: 陕西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09日

    2008年陕西省水泥工业又获得了可喜的进展,全年水泥生产量为3608.56万吨,同比增长19.80%,全年水泥固定资产投资为379647万元,同比增长128.10%。去年下半年,虽世界金融风暴来袭,但水泥工业发展态势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下半年各月产量和对水泥投资仍比去年同期增加。据笔者所知,业界不少人对于2008年的水泥销售形势仍较乐观,认为“影响不大”。当然国家为了拉动内需,向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放大量资金,无疑会有助于水泥生产和销售,但是房地产业的回调和2008年投产的新生产线和投资建设的一些生产线也将陆续投产,产能将进一步的释放,必将大大增加投放市场的水泥量,对市场竞争的负面影响是  不能掉以轻心的,更让我们担心的是:陕西目前状况和浙江省2002年~2004年的情况何其相似,即由于大量投资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致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技术进步了,但由过度的重复建设,致使总产能大于总需求,一旦在经济发展环境趋缓与行业产量压力的双重因素作用下,水泥市场将会出现价格持续走低,那么会否重演“浙江现象”呢?本文正是立足于陕西现状和发展态势,对“浙江现象”进行反观、反思,并进行剖析。为政府宏观控制总量、投资者资金正确投向、企业间的协调运作提供一些帮助。

    1、浙江水泥工业发展是令人惊喜的,但由于过度投资所引发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伴随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企业无序竞争剧烈,加上电煤及原材料价格上涨,致使生产成本剧增,行业利润水泥出现大幅度滑坡,截止目前仍未走出“浙江现象”的阴影。

    “全国水泥看浙江”这是近年来对中国水泥工业的企业、技术结构调整的确切评价,曾几何时,浙江——一个起步很晚、在只有少数大中型水泥企业的沿海省份,迎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机遇,当代最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迅速崛起。浙江省水泥生产量,在“十五”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l952年全省水泥产量仅为0.40万吨,到1978年也仅有180.5万吨(当时我省耀县水泥熟料产能已达78万吨,水泥产量已大于90万吨),2000年浙江水泥生产总量的90%是机立窑水泥,企业自身规模太小,水泥行业良好的景气与利润空间吸引了大量流动资本进入,用于投资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并率先淘汰落后产能。新型干法水泥2001年到2002年增长264.95%,2002年到2003年又增长了143.79%,到2004年,全省水泥产量飊升到8191.61万吨,而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例已提高到60%以上,列全国各省市前列,2006年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达95%,机立窑和落后生产方式退出水泥生产领域,2007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10,545.51万吨,位列全国前矛。从企业规模而言,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2002年全省水泥企业从1999年的408家减少到290家,企业平均规模从6.7万吨增加到20万吨,2004年,水泥企业减少到270家,企业平均规模增加到30万吨,2007年水泥企业减少到234家,企业规模达到45万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浙江水泥工业的发展为浙江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带动了我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从2004年开始,浙江经济建设在经过前期快速发展之后,增速逐渐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大幅回落(仅2004年增速较2003年就下跌了14.3个百分点)。此时过度投资建设新水泥生产线,犹如脱缰的野马,使产能大大过剩,由于水泥需求增长空间大幅缩水,出现了众所周知的“浙江现象”。过度投资所引发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伴随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企业无序竞争剧烈,加上电煤及原材料价格上涨,致使生产成本剧增,行业利润水泥出现“跳水”,并于2005年跌至谷底:利润总额由2003年的25.98亿元下跌到2005年的1.04亿元,销售利润率由13.4%下跌到0.4%。虽2006和2007年有所反弹,但2008年1~11月利润总额又比2007年同期下降25.24%(两个时段利润总额分别为9.27亿元和6.93亿元),如此之大的落差令整个行业倍感震惊,而单个企业的损失就不言而喻了。2007年,全省水泥产量1.05亿吨,人均水泥约两吨,与庞大的产量相映照的是,企业的平均利润每吨只有2元,平均停窑时间多达58天。2008年全省水泥生产10208万吨,同比下降2.21%,其中熟料生产下降7.86%。2008年1~11月份企业平均利润每吨也只有7.5元,而同期即2008年全国水泥产量增长5.20%,其中熟料生产增长3.18%,1~11月份全国水泥企业平均利润每吨可有20.6元,而由于产能过剩,窑开开停停,平均停窑时间高达75天,正如浙江有些业界人士所说“蛋糕虽大,奶油不多”。浙江,这个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引领者,却为其勇敢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过去的几年间,尽管经过市场消化,浙江水泥从2005年的谷底有所回升,但由于水泥产量持续保持高位,水泥价格仍然处于低位,行业利润排名位居全国下游。这就是在经济发展环境趋缓与行业产量压力的双重因素作用下,浙江水泥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成为全国水泥行业生产技术最先进,但同时也是价格最低的省份之一,行业利润大幅下降也就不言而喻了。无怪乎业内人士警叹:“真是艰辛探索,无功而返啊!”浙江,这个带动了全国水泥工业技术更新、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发展最快的省份,已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是,浙江人不愧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引领者,当浙江水泥工业发展中出现了上述问题后,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和业界的严重注意,他们作出了不懈努力来“力挽狂澜”。浙江省经贸委建冶煤行管办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将在此轮转型升级中积极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行管办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浙江省加快水泥工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制定政策,在一定时期内鼓励小粉磨站的退出,淘汰直径≤2.2米的小磨机,以有利于浙江水泥市场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提高浙江水泥企业的效益。与此同时,主管部门要求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协调质监、税务等部门推动和促进企业生产高品质水泥。浙江省经贸委建冶煤行管办将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浙江水泥发展的实际,来加强水泥投资项目的有效管理,新的投资项目必须满足生产工艺先进、节能减排效果突出、企业能源地区平衡、产能达到等量替代的要求,并符合项目建设的其他必要条件。而业界人士面对浙江水泥工业现状更是忧心重重,2008年10月17日,浙江省水泥协会携手98家水泥企业上书省政府,要求“制止一些水泥企业在浙江继续扩充产能的行为,要求加强浙江水泥总量控制,停止全省新生产线建设,……”即反映了这种心态和忧虑。为此朝野上下共同努力,采取了应对措施,一年前,浙江省政府与中国建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就水泥产业战略重组及其他建材产品的制造、销售和新技术研究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通过合资、合作、新建及联合重组等形式,重组建立了“南方水泥”,以共同做大做强浙江建材产业。浙江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外埠企业和外部资金选择浙江开展联合重组,均持欢迎、鼓励和支持的积极态度。在省内水泥企业之间,在外部矛盾不断增加的压力下,企业间竞争的矛盾退居到第二位,企业间开始寻求协调途径,促进内部合作。通过“南方水泥”的努力,浙江水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行业协调机制:根据各水泥大企业在各市场的力量划分区域,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水泥企业自觉服从在该地区市场主导企业的定价,或者企业可以根据战略要求,退回自己的市场区域。2008年1月~9月,浙江水泥熟料价格平均比去年同期提高约80元/吨,水泥价格的恢复性上涨、产品价值的理性回归,有效地消化了因原燃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提高,有效提升了优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浙江水泥行业的整体价值。

    在经过大上新线、淘汰落后、调整重组后,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浙江水泥格局主要由南方水泥、红狮水泥、海螺水泥和其他中小水泥企业4方构成。南方水泥后发而先至,通过联合重组控制了浙西南、浙北和浙中的骨干企业,水泥产量位居第一。红狮水泥占据浙中沿江一线,水泥产量位居第二。海螺水泥则坐镇建德,虽然水泥产量不高,但凭借卓越的市场眼光布局沿江、沿海,围绕市场大规模建设粉磨站并利用安徽本部水泥熟料的成本优势长驱直入,令竞争对手侧目。在“列强”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水泥企业,则利用自己“小、快、灵”的特点游走市场,与对手苦苦周旋。

    纵观浙江水泥的近几年发展历程,从02年后的新干法大量盲目建设引发的“浙江现象”,到行业内部努力的无功而返,再到三大企业分天下,建立协调体系,避免了恶性竞争,浙江水泥经历了一条从盲目投资到理性回归的道路,这也给其他省份的水泥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但是无可讳言,至少在一个阶段,(1年或更长时间),水泥产能过剩,水泥供大于求的局面暂时是很难改变的,在过去的几年间,尽管经过市场消化,浙江水泥从谷底有所回升,但由于水泥产量持续保持高位,水泥价格与其它省份相比仍然处于低位,行业利润排名仍然下游。浙江水泥2006年起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办法,但无力回天,其原因:一是,有限的市场面对超量的水泥供应,是无法解决的矛盾(只有解决供需矛盾才能解决此问题),而浙江的新干法生产线建设的布局欠合理,也加剧了此一矛盾(其中浙北地区共52条生产线,熟料产能占全省总产能的64.42%,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58.49%;浙南地区共30条生产线,熟料产能占全省总产能的34.30%,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34.09%)。因此,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在时间、空间上过于集中,产能短时期内大量增加,严重超过市场消化能力,而落后产能淘汰不仅时间滞后,而且空间有限,不可避免地诱发了企业间的价格战。二是,水泥企业实力相当,没有具有绝对实力优势的企业掌控全省水泥市场。在浙江222个企业中,12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产企业就达到了23个,产量占到总产量的42.25%。加上这些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相近,实力上势均力敌,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达成共识,又缺乏理性竞争的机制,那么只有通过在“战场”上厮杀较量、甚至尔虞我诈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更应看到的是:在一个时段内,纵使企业之间通过寻求协调途径,促进内部合作,水泥企业间建立了良好的行业协调机制,还是无法解供大于求的矛盾的,近阶段只能通过停窑限产的方法,来消除恶性竞争,挽回企业的经济损失,但从总体上讲,产能资源的浪费是无可挽回的。

    近期我们获悉,为让水泥业“旧貌换新颜”,省委、省政府不仅适时出台、调整产业政策,同时在资金上也不遗余力地支持。全省各级财政用于水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改造的资金补助达5亿元。我们祝愿浙江省水泥企业在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企业行动,“多管齐下”取得新的发展,保持全国前列地位。

    2、从浙江现象来反思陕西水泥工业的发展中的问题

    陕西省水泥工业有其辉煌的过去,秦岭水泥股份公司的前身耀县水泥厂,曾是令人羡慕的亚洲第一大厂、釆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湿法生产技术、而当新型法水泥刚从国内起步之时,国家即确立在该厂建设“提高型”的新型干法生产线(2000t/d),以为全国作出示范……,而耀县水泥厂这个“一五”期间建设的老厂,还为全国培训数以百计的“厂长”、“工程师”、“技术骨干”。但现在落伍了,已不可与浙江、山东、江苏等省的大企业同日而语了。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决定的,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对西部地区开发,水泥工业必然要前发展的,但我们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吸取先进地区的教训,少犯重复性的错误,避免重踏复辙,把本来就有限财力利用得好一些,我们认为可以直接借鉴、警示的是我国的经济强省一浙江的所走过的道路。

    1)陕西省水泥工业现况

    截止2008年末,陕西省统计规模以上的水泥企业157家,全省水泥产量3608.56万吨,(平均规模只有22.96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9.81%;截止2008年11月,销售收入85.51亿元,同比增长31.96%,实现利润总额4.23亿元,增长56.87%;销售利润率4.95%。从2007年起水泥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全面好转,产、销、利润同步增长,2008年维持了这一良好趋势。截止2007年已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4条,熟料产能为1825.9万吨,其中:5000t/d的5条,2500t/d的14条(含1条2000t/d),2008年末又有尧柏旬阳5000t/d、,冀东(泾阳、扶风)2条5000t/d,产能增加465万t(合计产能为2290.9万t,安康江华2500t/d生产线也将投产),陕西目前的大企业为:冀东4×5000t/d(含1条4000t/d),产能620万t,尧柏3×2500t/d、1×5000t/d、再加上2台小型新型干法线共1000t/d,合计产能427.5万t,声威1×5000t/d、2×2500t/d合计产能310万t,秦岭1×5000t/d、1×2500t/d、1×2000t/d合计产能为294.5万t,其它还有富俪、众喜、汉江、社会等厂,总的来说,目前陕西企业还处于平均规模小,集中度低的状态,尚无一家熟料产能超过10000t/d的大型企业,最近赵益民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指出,今年年底,在陕西水泥行业中冀东—海德堡水泥将形成780(800)万吨水泥/年、尧柏水泥形成510万吨水泥/年、声威水泥形成400万吨水泥/年、秦岭水泥形成380万吨水泥/年的产能,2008年水泥企业市场竞争中较有话语权企业还应是:冀东、声威、秦岭、尧柏,四足鼎立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2)陕西在建和已经核准的生产线总产能,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出现过剩,所以控制水泥总量,谨慎适度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维护未来行业健康发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陕西水泥产能将达到3390万吨(实际产量已达3608.56万吨),在建和已经核准的生产线产能2500万吨,两者合计5890万吨,此间还不包括不同渠道盛传的海螺在礼泉拟建的水泥项目(据悉:海螺水泥与陕西省礼泉县签订投资协议,拟在礼泉建设两条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分两期实施,先期建设一条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这对于陕西这个3700万人口的西部省份,产能已经大大富余。按照目前已有信息,秦岭水泥两条5000t/d生产线已经核准,冀东水泥和陕西天柱水泥合作拟在陕西凤翔建设两条5000t/d水泥生产线,声威水泥铜川二期5000t/d生产线和尧柏水泥洋县、勉县(2500t/d)生产线均在建设中。另外,安康江华水泥2500t/d生产线也于2009年上半年点火,宝鸡众喜水泥5000t/d、铜川满意水泥5000t/d也在紧张施工,阳山庒高固气比的2500t/d,已开工建设,计划2009年底投产。因此2009年还将有800万~1200万吨水泥产能形成,当然,在已经核准的项目中由于业主实力或者由于市场变化,会有部分项目缓上甚至不上。但各地待上或争上项目仍可谓“方兴未艾”之势,确切的有中材汉江另一条2500t/d生产线也已进入准备建设施工阶段。江华规划建设两条2500t/d生产线,商洛丹水建材一条25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冀东(天柱)4500t/d生产线、众喜(县功镇)2500t/d生产线,社会5000t/d生产线等)。

    而从分地区看,2008年,陕西新型干法水泥的产能中,关中5市(自西向东包括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等5地市)占82.3%,关中地区市场又主要集中在西咸经济区,几大厂家的市场重叠,是陕西水泥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塑造陕西水泥区域龙头的主战场,竞争、恶战是不可避免的,汉中、安康水泥产能是大大富裕的,赵益民先生指出:“汉中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达到460万吨,对于汉中这个有10个县市、376万人口的地区、全市年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百亿元的地区已经有足够的富余量(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90.7亿元,2007年94.7亿元)。另外,该地区还有3个水泥项目已核准,产能达400万吨(预计这些水泥项目在这种市场压力下已经很难决断再上马建设”),“安康地区有9个县,294万人口,2007年水泥产量106.75万吨,目前水泥市场供不应求,随着尧柏旬阳和江华水泥项目投产,2009年水泥市场不容乐观。安康金龙水泥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建在安康市平利县,水泥市场主要针对安康和湖北,目前也在做前期施工准备。安康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75.21亿元,2007年83.1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量小”,安康市场容量也是不大的,而且在考虑周边市场时,还必须考虑到关中地区几个大企业市场基本重叠,在物流如此畅通、发达的今天,关中水泥产能过剩情况下,包必然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压力。陕西省常住人口为3720万人,2008人占水泥量0.97吨,固定资产投资耗用水泥量,2007年为0.95吨/万元,2008年为0.84吨/万元,因此据不完全统计,即将形成的水泥产能已可能大于6000万吨,人均将达到1.61吨,而经济发展难免会有起伏,随着周边高速公路、铁路的完工,经济建设在经过前期快速发展之后,增速会否逐渐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否也会有回落。这一些是否应引起我们深省。

    顺便提一句,对以人均水泥占有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耗用水泥量来推算水泥总用量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有发展眼光来看,不能墨守于过去的惯例,基于水泥强度不断的提高、目前建筑结构、施工方式、技术等方面的变化,混凝土用量和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已大大减少,特别是工业废渣大量取代熟料、取代水泥,使硅酸盐水泥用量大大减少,目前混凝土都以20~3O%矿渣粉和(或)粉煤灰取代水泥,我们获悉C5O箱梁用混凝土,其低碱P.042.5水泥用量下降至289Kg/M3~300Kg/M3,与过去的400KgM3~500Kg/M3时能同日而语吗?

    我们同意数字水泥网“焦点”在2月11日“实事求是控制总量防止陕西水泥无序建设”一文中的意见,即“如果政府不加以宏观控制这种盲目的无序重复建设,用不了几年浙江现象会在陕西省水泥行业重演。为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事求是,控制水泥总量,谨慎适度建设新线,维护未来水泥行业健康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3)对海螺进入陕西、冀东重组秦岭的期望

    海螺水泥要进入陕西,是合乎海螺西部战略中进军陕西的扩张思维,但对于近期产能接近或已经饱满的陕西水泥业来说,并非会有益,我们倒希望海螺水泥能将扩能总体原则从“以建设新厂为主,收购兼并为辅”改变为“以收购兼并为主,建设新厂为辅”,帮助陕西水泥格局发生新变化,在加速资产重组、增加企业集中度方面发挥重要影响,也许这样对陕西水泥、对海螺会带来双赢的结果。

    近日关于冀东水泥与陕西省耀县水泥厂洽谈关于转让其所持ST秦岭国有法人股事宜;如果转让完成,冀东水泥将成为ST秦岭的第一大股东和实质控制人,遗憾的是双方均公告称“截至2009年2月18日,洽谈双方目前未签署任何书面协议,日后是否签订国有法人股转让协议,具有不确定性”。我们认为,“重组秦岭”是符合困难重重的秦岭水泥利益的,是秦岭水泥的福音,也是符合冀东既定“三北”的战略(而后改变为“区域领先战略”),冀东水泥期望在陕西有3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实现这一目标只有两条路:新建水泥生产线、并购当地企业。冀东在陕建成了4条生产线,在建一条生产线,但新建生产线并不能巩固在陕西的地位,虽秦岭的经营状况不佳,但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其在陕西的占有率依然高达40%,但冀东水泥同期的当地市场占有率只有17%。而且,ST秦岭对陕西情况更熟悉,有更多的销售渠道,因此冀东水泥拿下ST秦岭也就意味着在陕西市场站稳脚跟。而抓住了华伦退出重组秦岭时机,控股秦岭是有现实意义的——秦岭的产能、市场、品牌都是极具诱惑力的,如重组实现冀东将可在“西北称雄”,在陕西取得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对一个产能接近或已饱和的省份来说,无疑更为符合控制总量、增加企业集中度、维护水泥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的。我们期望双方应坦诚接触,达成协议,在重振秦岭的同时发展壮大冀东。

    4)寄语投资建新线的企业和投资人——建新线要慎重,即投资水泥要理性。

    刘作毅在一篇文章指出“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市场中的部分企业对国家投资抱以过高期盼,勾画出一幅欣欣向荣的蓝图,期待能够拉动市场需求恢复旺盛。这种认识可能会引发不理性投资,2008年滞后投产的生产线可能会在2009年加快建设节奏,加大市场压力,影响市场平衡。因此,应理性、综合地认识国内外经济发展、国家政策颁布等对水泥产业的作用,合理投资,在市场下行的背景下,以利润为主,这是企业以及整个产业发展的指导方向”,这对于陕西现状是十分符合的,我们以此寄语投资者——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切勿盲目投资建新线。

    3、面对现状水泥企业怎么办?

    有关人士指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水泥产业2009年的发展应该强于2008年,但也要视产能释放程度。如前所述,2009年的需求与往年相比,已经从高速增长走向保持稳定,这个前提变化是水泥产业所要面对的重要转变,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摆正的出发点。因此,2009年的增量空间不大,但增利空间仍是可能的。

    1)2009年的水泥市场需求已由高速增长走向保持稳定或下行,在此背景下,企业明确要以利润为主,这是企业以及整个产业发展的指导方向,对全国是如此,对陕西也是如此,各水泥企业应以此为指导思想。

    2)稳定区域市场,企业间应协调规范市场,竞争中要理性和有序,不要搞恶性竞争,几败俱伤 。

    2008年整体经济形势的下滑,市场需求放缓,陕西省新线还在陆续投产,省内四足鼎立的冀东、声威、尧柏、秦岭四大企业,势均力敌,导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四大企业在2008年下半年,共同协商水泥价格问题,在竞争中做到了理性,排除了无序恶性竞争,成功的将上游涨价造成成本上升的价格因素向下游转移,使企业获得了可观的利润,经验表明,只要业内不过度恶性竞争,通过市场整合、规范,淘汰落后产能,挤压过剩产能,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基本格局,区域市场的稳定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2009年必须坚持这样做。

    3)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重视品牌建设,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企业在目前严峻形势下,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抓住两个要素即一是品牌,一是成本。品牌的含义是品质和价值,好的品牌在与消费者接触的每个瞬间都渗透着企业自身的魅力,因为它的后面,有着以科学管理作为基础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成果,品牌产品必然肯定要有很高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一个成功的品牌必须以诚信为本,品牌的信用、企业的诚信,是企业最有价值的力量。我们愿陕西省各大企业一定要将品牌建设作为发展战略,以对国家和消费者负责精神,塑造出知名的为消费者青睐的品牌,这样你的产品就会成为用户首选产品,在理性竞争中是可以无往而不胜的。另一个要素是成本,做企业就必须“利润挂帅”,面对原材料价格飙升,产品市场竞争呈十分剧烈的态势,企业必须要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强化生产管理,节能降耗(降低电耗、煤耗),提高生产效率,强化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节约财务费用,加强考核,严明奖惩,达到降低成本之目标,为企业提高盈利水平而努力。我们认为,这是做强企业,抵御风险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