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考验,有限燃料资源无法支撑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提倡和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低碳经济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几年前就加入了支持低碳经济的行列。
国开行:创造开发性金融协议模式
早在3年前,国家开发银行曾先后印发了《国家开发银行节能减排专项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国家开发银行污染减排贷款工作方案》、《关于落实节能减排目标项目贷款评审的指导意见》等信贷政策,积极支持相关业务领域的项目建设。
200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与南方水泥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协议,支持南方水泥开展产业整合。当时南方水泥所属40家企业的60条生产线只有40%加装了余热发电设施,而加装余热发电设施将使熟料生产节约三分之一的用电量。为此,2009年,国家开发银行向南方水泥发放“绿色贷款”7.5亿元,随后,国家开发银行又作为牵头行为该企业组织了银团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南方水泥旗下22家企业的23条生产线余热发电项目改造。目前,该余热发电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毕,项目完成后,年供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按国内火电厂平均发电煤耗为0.35kg标准煤/千瓦时计算,年节约标准煤3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1万吨。
2009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环保部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明确了“绿色贷款”支持环保领域的方式和重点。随后,国家开发银行积极开展并完成了《低碳生态园区发展模式及融资模式研究》、《排污权质押可行性研究》、《环保生态专项系统性融资研究》等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该行支持环保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并构建“绿色贷款”平台,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融资提供支持,积极探索支持节能减排的新模式、新产品。
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再次制定了环保及节能减排贷款发放方案,计划今年发放“绿色贷款”1400亿元,较上年增长17%,并力争达到1800亿元。今年一季度,国家开发银行已完成发放环保及节能减排项目贷款461.5亿元,占全行贷款发放额的9.9%。
进出口行:发放可再生能源贷款
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利用国外贷款支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卓有成效。2009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批准并向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发放中德财政合作能效和可再生能源贷款折合人民币0.25亿元;人民币配套资金贷款1.15亿元,共计1.4亿元人民币贷款,贷款期限均为68个月。这是该行首笔中德财政合作能效和可再生能源贷款。
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4×12MW生物质能热电厂,是发电兼顾供热的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由于该项目利用生物质能发电,而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运用于发电既可有效弥补我国化石资源不足,又可减少环境污染。该项目利用秸杆、稻壳发电,为我国扩大电力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可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009年全年,进出口银行为凯迪控股下属的5家小型电厂生物质发电项目发放了中德财政合作能效和可再生能源贷款及人民币配套贷款共计6.4亿元人民币,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发行:向节能减排实行倾斜贷款
在农业“绿色信贷”的投放上,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重点支持了我国大型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江河湖水系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清洁能源开发,择优选择水热电气、垃圾污水处理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对节能减排显著的地区和企业及项目实行了一定程度的信贷政策倾斜。
农业发展银行还把“绿色信贷”政策规定作为贷款准入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贷款调查环节,将客户的环保、节能问题作为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调查核实客户的治污设施建设投资情况、运转情况、排放达标情况,对不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项目坚决不受理。把环境评价报告作为贷款申报的必备材料之一,以项目获取有关主管部门审批通过作为项目授信、合规审查的最低要求。密切关注国家新的准入条件和环保标准,聘请道路、水利、电力等方面的专家作为该行的外聘专家,重点对项目的可行性、环境影响、项目建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从严审查审批贷款,切实防范因违背国家环保政策形成的信贷风险。同时对涉及“绿色信贷”的项目提高审批效率。
今年一季度,农业发展银行新发放支持节能减排贷款61.9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60.91亿元,涉及贷款企业90户。从新投放的贷款分布看,生态及生活环境改善项目46.19亿元,占贷款投放总额74.60%;能源综合利用改造项目11.57亿元,占贷款投放总额18.68%;循环经济试点26亿元,占贷款投放总额4.20%;节能减排技改项目0.05亿元,占贷款投放总额2.52%。
随着我国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当前也有人提出了“碳金融”这一新概念。发展“碳金融”不仅有利于中国降低减排成本、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减缓碳风险,拓展金融创新的领域,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因此,仅仅只是通过政策性的“绿色贷款”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要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国家气候变化、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通过协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等,共同努力,以早日实现除了碳银行以外的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