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水泥:资产注入悬疑待解

来源: 来源: 大众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8日

  上周,本报报道了“海螺水泥三年前资产注入海螺创投空手套得20亿”,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在这样一个庞大并且复杂的交易中,还有很多的疑问挥之不去:海螺创投和平安信托分别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平安信托是如何拥有安徽荻港海螺水泥等四家公司的股权?能够空手套得20亿的海螺创投,其背后的股东又是谁?

  “中介”平安

  2006年,平安信托将其持有的荻港海螺等四家公司的股权转让给海螺创投,股权转让总价款约38.3亿元;2007年,海螺创投把该四家公司股权注入海螺水泥,于此同时,海螺水泥则以13.3元/股的价格对海螺创投实行定向增发2.88亿股;不久以后,海螺创投就和平安信托签订了协议,双方同意在海螺水泥向海螺创投发行股份3年后的3个月内,海螺创投将股权转让款支付给平安信托,同时海螺创投每年向平安信托支付相当于股权转让款的1%作为延期支付补偿金;到了2009年,平安信托因为海螺创投无力支付7660万元的补偿金而将其告上法庭。通过这一连串复杂的交易,平安信托在短短四年内浮盈48亿。

  值得疑问的是,平安信托与海螺水泥又是什么关系,如何成为荻港海螺等四家公司股东?资料显示,2006年6月,海螺集团工会作为委托人,将其拥有的荻港海螺等四家公司的股权以信托的方式交给平安信托经营管理。同年7月,相关职工签署了《确认及授权书》,职工确认自己的权益均由平安信托持有,信托关系的委托人为集团工会。

  “这样的交易看似眼花缭乱,其实就是兜了一个圈子,”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四家公司的股权原本就是海螺集团员工的股份,因为海螺创投的身份比较尴尬,必须通过平安信托这样一个中介来运作。”

  谁的海螺创投?

  2002年.海螺集团工会、宁国水泥厂工会、白马山水泥厂工会、海螺型材工会及以郭文叁等8名自然人高管出资组建了海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即“海螺创投”)。直到2007年的定向增发,海螺创投才出现在海螺水泥十大股东的名单中,并且一跃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在整个过程中,海螺创投的产权经历了三次“变形”:第一次是2002年,因为海螺集团的整体改制,七千多名被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本应获得相应的补偿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补偿金被置换成海螺创投的股份,并且通过工会来持有,转让也只限于内部;第二次是2007年,海螺水泥通过对海螺创投的定向增发,将其之前的四家公司又买了回来,而此前38.3亿元股权通过定向增发,其市值已经高达百亿元;第三次2008年,海螺创投的股东大会上通过了一份协议,当年以补偿金置换海螺创投股份员工又可以获得补偿金了,但是获得补偿金的代价是原先的个人股全部转为职工期股,不再具有所有权,也不可以转让。

  通过三次变形,原本属于员工的海螺创投不知道是否还属于员工?而只能通过内部转让的股份又有多少流入了管理层手中?记者查阅了海螺水泥的年报,这些信息都没有披露,不知道是经不起“显微镜”下的考验,还是另有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