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变化太大了,都快认不出来了!”近日来到阔别多年的湖南省新化县西河镇湖南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原湖南雪峰水泥集团公司),记者惊叹不已。昔日晴天“光灰”世界,雨天“水泥”马路的厂区已不见踪影,如今的湖南海螺水泥公司是一派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景象。
从新化县城到西河镇,一条宽敞的二级公路取代了过去的羊肠小道,记者驱车不过20分钟,便来到了湖南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天马山脚下那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纵贯南北,窑尾兀自傲然挺立。
湖南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黎进、公司办公室主任刘琼煜热情地带着记者来到生产现场参观。站在现代新型干法线大窑旁边,过去湿法旋转窑的热浪滚滚的感觉没有了,所有低温余热都被收集起来用于发电。据黎进介绍,在余热发电站里的这台9000kW发电机组,是目前国际领先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装备,其年发电量能满足公司1/3的生产用电量。
记者又驱车来到石灰石矿山,只见大型矿车循环往复行驶在开采平台上,将矿石投入巨型破碎机中,机器轰鸣,却不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新建的石灰石矿平台上,不见过去熙熙攘攘的场面,只有一台高科技钻机在不停打孔。据介绍,这里每年能开采近300万吨矿石,以满足生产需要。曾经在湖南雪峰水泥集团担任过矿山分厂书记的刘琼煜说:“现在矿山60余人,干了过去近200人的活。”源源不断的碎石经过皮带输送到一只硕大的“彩贝”(石灰石均化库)之中,经过均化处理再输往生产线。这就是湖南海螺的高科技和高效率。
企业有如此之巨变,说来话长。2003年4月12日,湖南省政府与安徽海螺集团签订协议,由安徽海螺集团并购重组湖南雪峰水泥集团公司,拉开了海螺水泥进军湖南市场的序幕。由于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改制政策不配套等历史原因,企业并没有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海螺水泥兼并重组湖南雪峰水泥集团公司的路走得异常艰辛。2004年7月,黎进临危受命,成为安徽海螺水泥集团派来的第二任总经理,并且在这里一呆就是6年。他与班子成员经历了企业破产改制的“炼狱”般的工作和生活,虽然面对职工的质疑,却依然不折不扣地执行着海螺水泥集团的各项工作指令,在湖南省和娄底市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极其艰难地推进企业各项改革,极为困难地开展着生产经营工作。
海螺水泥集团的郭文叁、余彪等领导对雪峰水泥集团改制工作非常重视,曾多次视察指导工作。一项宏伟的发展计划从酝酿、出台,到项目实施,再到项目竣工投产,都凝聚了安徽海螺集团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心智和广大湖南海螺水泥公司干部员工“团结、创新、敬业、奉献”的精神。公司拆除原有4条湿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120万吨;总投资6亿多元,于2009年3月底建成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并在半个月内实现了达产达标。紧接着,公司又建成了9000kW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湖南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广大干部员工的不懈努力终于让这家老国企实现凤凰涅槃欲火重生。如今,每一位湖南海螺员工都为建设了一个花园式工厂感到欣慰,为老国企焕发出青春活力而感到自豪。
黎进对记者说:“受海螺企业文化的熏陶,我和我的团队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坚持下去,执行海螺集团每一项决策。就是有了这种始终如一的坚持,才转化为对事业的坚守,才有了湖南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的今天。徽商文化与湖湘文化本身并不对立,在经过了六七年打拼与磨合之后,实现了优势互补,我们和本土员工之间,有了一种深深的不可割舍的情结。如今,我们也成了湖南人。”
在谈到湖南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的管理创新时,黎进坦言:“海螺水泥的制度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贯彻和执行,执行力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各项考核是刚性的。”
在这次湖南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之行中,记者明显感到“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员工对海螺企业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与日俱增,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彰显,凭借“团结、创新、敬业、奉献”的海螺企业精神,一定将铸就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