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水泥 都被称为建筑 业的基础。虽然它的价格很便宜,但在建筑成本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额。
1、全球概览
当前,水泥工业 己具有很多全球化特征。全球水泥工业预计每年增长3%,目前随着水泥消费量以接近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稳定增长,全球水泥产量预计约为22亿吨。中国的产量已占到总量的44%。
从水泥消费量看,中国名列第一,印度及美国紧随其后。美国为满足其需要去年从加拿大、中国及泰国共进口水泥量超过3000万吨。一些水泥企业热衷于建新厂和扩大现有产能,这种热潮预计终止于2010年前,它将使产能增长超过1400万吨,预计自今年到2007年美国国内水泥还要大量进口。
通过美国市场可看出,少数发达地区水泥产量的增长明显快于多数北美及欧洲地区成熟的市场。可以说水泥在发展中国家还是朝阳产业,而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则是具有一定周期性的。
今天,水泥工业关注的焦点除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有新兴市场同样也引起业内大企业集团的关注。通常人们认为新兴市场是位于中东/北非、亚洲、拉美及东欧地区,还有非洲的部分地区。
1.1 中东/北非
被中东海湾地区可观的利润和潜在的快速发展所吸引,世界水泥巨头有望很快进驻海湾市场。现已有跨国代表进驻黎巴嫩,以及北非的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等国家。
中东地区水泥占世界水泥工业的6%。每年的水泥产量超过1.15亿吨,其中埃及、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水泥产量占该水泥总产量的77%。值得一提的是,据估计海湾地区的水泥消费量在2000年到2004年期间以平均超过13%的增长速度在递增。
很多人认为年人均水泥消费量多是繁荣和发展的预示。海湾地区(GCC)是世界水泥消费量最大的地区之一,每年的人均消费量超过1000kg。
海湾地区大部分企业正在建设新的工厂或者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今年将会有1500万吨的新产能投产,而且到2007年底还将会增加940万吨的产能。
1.2 亚洲
经济学专家预言中国和印度将很快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有预言称继美国、中国之后,在亚太地区的第三大经济强国印度在以后的十年中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经济发展和水泥 需求经常有很大程度的相关性,因为GDP和水泥需求之间有正相关性。
印度水泥产量近两年相比于10年前,已经从6400万吨增长到1.26亿吨,翻了一倍。假设水泥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平行,印度水泥工业 仍将需要增加一千万吨到一千二百万吨的产能。目前,在建水泥项目在今后两年内将仅增加600万吨的产能。
长远来看,后面五年,如果水泥增长速度保持在8%的水平,水泥工业则需要增加0.6亿吨的生产能力才能满足需求。所以水泥市场需要投资。有事实可以证明,去年Holcim首次进入印度市场,通过与Gujurat Ambuja水泥建立战略联盟,从而成为印度第二大水泥集团。
1.3 南美洲
过去的三十年左右,南美洲水泥生产的增长速度与其他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相比非常微小,而且其水泥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很低,这一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市场将持续吸引国外的投资。在全球水泥生产巨头中,Cemex对南美洲的投资最大,其次是Holcim和拉法基。在90年代,南美洲曾代表了世界上水泥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但是由于政局剧变和经济问题导致了几年的低速增长。到2003年市场又重回轨道,并有发展到接近历史水平的趋势。
1.4 东欧
世界水泥 生产巨头拉法基、豪西蒙、海德堡水泥和其他的私人企业,已经大举介入了自90年代末一些国家对于水泥工业 现代化和升级改造的项目,这些国家包括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2005年5月,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以及爱沙尼亚的波罗地海、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马耳他成为欧盟的成员国,因此使欧盟的人口增加了15%,地域增加了25%。下一步的发展将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加入,很可能是在2007年。水泥市场也会充满竞争。
这次欧盟扩大对欧洲的水泥生产商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在后面的20到30年中,中欧将像一个'大建筑 工地',在那里欧洲委员会已经计划投资2200亿欧元的项目,例如在扩展的联盟国家新建高速公路和铁路。欧盟国家水泥工厂的一个重要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向环保方向发展。这包括增加替代燃料 的使用,减少能量消耗,安装最先进的控制系统。
自从1998年经济危机后,水泥产量明显增加的国家是俄罗斯。由于住宅和工业建筑业的复苏,该国几乎所有地区对水泥的需求量都在增加。在过去的几年中,水泥产量以每年7%的速度在递增。到2010年,该国的房屋发展计划需要建筑量翻一倍。这将是9000万吨的水泥需求量,而目前的水泥产量是5800万吨,在四年中达到这一目标是很大的挑战。俄罗斯公司欧洲水泥2005年到2007年的投资计划估计约为5.88亿美元,其中5.6亿美元将投入到俄罗斯市场,其他的分配给乌克兰。集团计划增加520万吨的新产能,使每个工人的生产率提高35%,燃气消耗量降低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