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存在严重资源浪费 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07日
中国存在哪些资源浪费
要了解为什么中国应该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应该先了解中国存在哪些资源浪费。
燃油方面:私车过多,每辆车的乘客数量比起燃油耗费量来说显得过于奢侈。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社会普遍没有侧重公交事业的建设,结果导致燃油耗费严重,造成燃油稀缺。低技术含量及高浪费的消费方式,是当前我国石油消费存在的最根本问题。我国西部地区产油丰富,但石油行业炼油技术含量低,且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供油管道,不但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力,还不能自供己需,加大了对进口的依赖。因此,要解决能源的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提高石油加工业的技术含量。
煤方面:很多用煤企业生产方式粗放,浪费严重。目前全国煤矿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特别是小煤矿的回收率只有15%,从1980年至2000年,全国煤矿资源浪费280亿吨。照此下去,到2020年,全国将有560亿吨煤矿资源被浪费。
电力方面:室内能见度很好的上午,几盏大吊灯毫无顾忌地开着;商场里冷气大开,但门也大开,冷气都可以跑到几十米的远处;形象工程的亮灯工程彻夜不熄;电视机、VCD、空调等家用电器关机后仍处于待机状态,多数家庭从不把白天不用的家用电器插头拔掉;日常工作中,下班关闭电脑主机后不关显示器、不关打印机电源开关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全国所有的办公电脑下班后都如此“关闭”,每年浪费的电将在12亿度以上……这种浪费,让来自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的人士感到异常不解,责备我们在“奢侈地使用能源”。
从中国发电量增长率来看,中国电力供应短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供应不足,而是由于电力利用的粗放和浪费。中国绝大多数钢铁公司每吨钢的耗电量远高于美国、日本同行。即使是水电厂、火电厂等电力供应单位,其自身浪费的电能也很多,其中水力发电厂有10%的电力是被电厂内部消耗掉的。
土地方面:各地胡乱圈地规划开发区、工业园、住宅用地,而大量规划出来的土地却又闲置不用。楼层普遍太低,对本来就稀缺的土地资源没有加以合理利用,可耕地和自然景观地急速减少,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
建筑方面: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楼层和室内设计不合理,每户的居住面积过于宽大奢侈,建筑材料的节能性不好等等,每多一处建筑就多一份土地、水、电等方面的资源浪费。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尤其是中国各地许多形象工程的利用率低下,闲置期过长,造成土地、建筑成本等方面的浪费。
生态资源方面:一棵树成长成材要花50年时间,但把它砍下来只需几分钟。据统计,中国一次性筷子每年浪费的木材数量惊人,达到166万立方米。
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酒店、食堂吃剩的粮食、鱼肉类、蔬菜、瓜果、酒、饮料等方面的浪费不计其数。
水资源方面:每家每户大手大脚用水,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目前,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为8800多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全国约有7000多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标准的地下水。20年来,全国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14.0%增长到2000年的19 .8%。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开采利用地下水,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地下水占30%。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水质下降,还呈现出由点向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已诱发46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全国还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
废物利用方面:由于没有形成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造成了大量浪费。据统计,全国每年有500万吨废钢铁、 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及大量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据专家介绍,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 吨好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如果全国每年1400万吨废纸能够回收利用,就可以生产1120万吨好纸,少砍2.38亿棵大树,节省420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如果全国每年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都能够回收利用,那又将可以节省多少资源,减少多少污染!
稀土元素资源方面:地质专家提出,在地质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稀土元素在全国都属短缺资源。近海砂矿资源是海洋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部分海砂含有稀土元素如氡、锡、金等,含有富集金属元素的海砂可用在航天航空工业上。在广东阳江、电白等沿海岸线的海砂就含有这种珍贵的富集金属元素。但这种在广东乃至全国都紧缺的矿产资源却被当地居民用来盖房、修路,造成水体污染,破坏了养殖业。
此外,中国对太阳能、风能的利用率也很低,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被白白浪费。
其他资源方面:由于管理上的漏洞,许多不良放贷造成了死帐、呆帐、坏帐的结果,许多贪官的贪污挪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许多团体机构的重复设置,许多巧立名目的公费活动,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重复浪费。
为什么中国浪费不起
中国之所以要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因为中国浪费不起。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每个人只要浪费一点,总数就非常惊人。
我国能源消费量巨大,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
我国已迈入重化工业时期。这个阶段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大增,快速发展的机械、汽车、钢铁都是单位增加值能耗很高的行业。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而城镇人口年均消耗能源是农村的3.5倍。居民消费进入新的结构升级阶段,住房面积增大、家电和轿车拥有水平提高,人均能源消耗增长。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布局中,中国正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世界加工制造基地,一些高耗能制造业正向我国转移。
而相对来说,中国的资源就显得不足。无论是从燃油、水、电、土地等各方面来说,都不能再用原来的“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老眼光来看了。
为什么?因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许多资源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当务之急,更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
目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也就是说,中国高能耗行业差不多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正是这些行业的大规模低水平扩张,致使中国的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出现紧张局面。如果今后中国继续依靠这种发展模式,势必会面对更大的发展瓶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字显示,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大约10倍,同时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倍。以2004年为例,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除消耗过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外,现行发展模式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现在很多地方的GDP增长是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的。
有关权威人士透露,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三分之一。而且“这一趋势仍在增长之中。”
经济专家指出,首先,这一数字意味着我国石油对外高依赖格局已经显现。第二,我国的资源短缺矛盾日益暴露,未来资源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第三,必须高度重视“三分之一对外依存度”所带来的一系列潜在风险。
“三分之一对外依存度”的背后是我国石油消费和生产关系的严重失衡。
从1993年开始,我国作为“石油净出口国”彻底成为历史,并在进口数量上连续多年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从1999年净进口量4000万吨,猛增至2003年的8000万吨。而根据预测,在未来10年,中国石油的净进口需求仍将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长。
石油对外的高依赖度远非造成能源贸易赤字那么简单。按国际通常标准,当一个国家的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
专家指出,石油产品的紧迫形势只是国家整个能源高耗与能源紧张状况的一个缩影。在此之前,我国铁矿的对外依存度就已达到了二分之一以上。而无论是日益加剧的电力饥荒,还是石油、铁矿对外进口的高依赖,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了一点:我国的能源高消耗正使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支撑力”问题迅速凸显。
国内矿产资源已无法支撑飞速发展的经济。铁矿石进口量增长了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引起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扬。国内电解铝生产所需原料50%以上依赖进口,由于国际氧化铝价格受中国需求拉动上涨,单纯依靠进口原料的电解铝生产企业开始亏损。估计,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1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减少到9种;如果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约6 0亿吨标准煤,2002年这个数字是14.8亿吨。这相当于每年要建成五六个大同煤矿,投资金额将达数千亿元,这个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尽管全国的发电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长,但全国还是有21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电。
森林和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发出如水资源匮乏、森林锐减、荒漠化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中国目前森林面积为1589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水资源形势也不容乐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4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上名列第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也就是说,目前全国有2/3的大中城市缺水,每年有1—2亿亩耕地得不到灌溉保障,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 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但耕地还以每年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最近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1亿亩。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亩以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说,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尽管我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带来了煤、电、油的全面紧张,整个经济运行已经绷得过紧,再不转变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要说难以维持9.1%的增长速度,即使保持7%的速度也有相当大的难度。处理不好,甚至会引发经济的大起大落。
怎样建设节约型社会
如何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呢?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彻底转变粗放式增长模式,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地……节约在许多领域已推行多年。“尽管如此,我们的节约空间仍然非常大。要突破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我们必须着手创建节约型社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经济部副部长冯飞表示,要把它像实施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一样,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推行。
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中国应该制订什么样的能源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的答案是:“根据战略转型原则和着眼解决能源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未来20年中国应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副部长冯飞,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的主笔人,对调整和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提出如下建议: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产业,依靠国内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的可再生能源,利用20年时间,初步形成结构多元的能源消费格局,使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
此外,冯飞还指出,我国能源领域改革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比如煤炭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电力部门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还刚刚开始;石油部门分拆后的区域垄断性还比较强;能源领域的竞争主体、市场秩序、市场功能、定价机制等还未改革到位。
冯飞建议国家应“成立一个统一的政府能源管理机构”,推进能源改革,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制定和实施能源发展战略,以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如果按照过去30年世界平均节能率提高能效,中国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从60亿吨标准煤降至48亿吨标准煤。“而在强化节能、全面提高能效水平的情况下,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可以控制在23亿至31亿吨标准煤之间。”冯飞表示,“大力创建节约型社会,将是我们突破资源瓶颈的重要战略措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则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构想。他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这样一种传统的模式,还没有形成“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这样的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率低,综合利用率不高,许多可以利用或可以再利用的资源成了废弃物。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
制度保障是关键
专家建议,建立节约型社会,关键是国家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通过经济杠杆,鼓励和倡导节约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节约,从口号宣传走向制度设计,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通过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比如,在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时,不能只看GDP,不能只看“政绩指标”,还要看“绿色指标”,这样才能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必须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健全和完善《节能法》,并加大实施力度;尽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政府要进行制度设计,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与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要推动能源、资源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结构,改变当前因资源的低成本、非公开化而造成的浪费。
调整产业结构
导致当前能源“三荒”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地方盲目发展高耗能产业,比如钢铁业、电解铝业等等,这可以说是一种经济“短视行为”。
“现实逼迫中国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未来20年,中国必须大力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说,“这是惟一的出路。”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国务院提出的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年努力,使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显著增强,部分行业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其中明确了一些具体指标,如万元GDP 能耗下降5%,万元GDP取水量比下降10%,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等等。
实现这些既定目标,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努力。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遏制部分行业、地区和城市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企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结构优化和升级是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严峻的资源形势要求我们在研究制订今后的发展规划、在确定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时,必须把资源节约、降低消耗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硬杠杠”,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和涵养、接续能力,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要求我们加大产业结构体制的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发展,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建设节约型社会人人有责
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国公民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娃娃抓起”、要列入相关课程的“地球村”概念和节约资源教育。应该把节约和保护资源放在优先位置,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并使之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我们每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它需要13亿国人同心协力、身体力行。每个公民都应当增强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贡献。
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滴油、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块煤……不要小看我们身边的这些不起眼的小小的“一”,如果13亿人都能做到,这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掌握着对这些民族发展“命脉”生杀予夺的权力,成之毁之、爱之损之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曾经大力倡导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斤煤、一寸布的精神。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日子好过了,但那种节俭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加丰富的意义。
“俭以养德”,自古以来,节俭一直是中华民族值得彰扬的美德。选择节俭,也是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的贡献。
来源: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