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叶青:水泥价格理性回归需提升产业集中度

来源: 来源: 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3日

    生产水泥不能都像农民种菜

    2010年全省水泥总产量9005.5万吨,居全国第8位。熟料总产量5532.71万吨,居全国第10位。虽然湖北建材投资结构和投资重点有所改变(水泥投资占全省建材投资比例由2009年的32.6%,降至2010年的13.74%),但湖北水泥行业仍然面临极大的挑战。

    产能扩张过快导致市场失衡。全省水泥年产能约1亿吨,但市场容量仅约7500吨/年-8000万吨/年。由于产能集中释放,2010年仅鄂东南地区的产能过剩比例就达53%,在产量增长28.03%的同时,2010年前8个月全行业出现亏损,9-11月价格回升后,实现利润11.08亿元,但比往年下降18.23%。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可能会带来水泥市场的一些变化,比如需求量。尽管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还在继续不断增长,但万元固定资产的水泥消耗量下降得非常快,估计我国的水泥需求未来不会有太高的增长空间。

    需求量上升、下降在国外是非常正常的事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法国从5600万吨跌到4000万吨左右,但价格并没有下降,甚至还略有增长,关键是企业都明白控制供需关系的重要性。

    行业集中度偏低,价格竞争仍是多数企业热衷的手段。虽然全省拥有水泥工业企业超过140家,但大企业只有少数几家。我曾经说过,“做水泥的不能都像农民种菜”。这句话虽是无心“伤人一片”,但目前,市场好了就一窝蜂生产,供大于求就降价出货,利润水平始终上不去。

    70%的市场份额集中到3-4家大型水泥企业

    与圣诞节商品打折抢购不同,水泥是一种刚性需求的产品,几乎没有价格弹性。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1吨水泥,意味着1万元工程项目投资中水泥成本仅约300元,比重约3%,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虽然水泥该用的时候就得用,但是不用的时候降价也刺激不出来。农产品有国家托底收购,水泥生产多了,谁来收购?它又无法储备。因此,对水泥企业来说,理性很重要,关键是价格要回归理性。

    偏离需求,非理性投资所导致的投资过热,其结果必将是投资者得不到预期回报,地区经济扭曲、行业稳定较快发展被干扰。

    湖北水泥要做好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与主管部门,综合考虑水泥企业分布的区域规划平衡,继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尤其在产能过剩区域做好“减法”,避免形成产能过剩。

    支持和鼓励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施产业整合,购并中小水泥企业,以提升产业集中度,维护区域水泥企业正常的赢利能力,彻底改变整个水泥工业产值“低”、“散”、“乱”的现状。同时加大对大型水泥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大企业通过增发股份、公司债券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去年10月13日,湖北省政府就如何“支持华新做大做强”召开了专题会议。如果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合适,湖北水泥市场70%以上的份额能集中到3-4家大的水泥企业的话,可以改善湖北水泥的产业地位和经济贡献量。

    收购不为单纯做大

    行业健康发展对提升行业集中度的客观要求,国家9·30文件对新建产能的紧急刹车,“十二五”期间,水泥行业必将进入并购时代。

    世界建材大集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成长都是并购式成长,其中也包括华新水泥的大股东瑞士Holcim集团。他们的并购理念往往是看整合后是否能形成区域价值;如果几家企业整合好了,市场开始盈利,吨投资400元也愿意买。与金融资本投资者追求利益不同,产业资本追求长远的发展。

    虽然现时,收购成本比低谷时有所上升,但华新遵循市场价值原则。只要并购企业的价值不脱离应有的市场价值,就具有并购价值。华新水泥收购不是为了单纯地做大,是为了区域协同、提高集中度,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并购应该是一种什么行为呢?举个例子:用10个亿收购了5个厂,如果5个厂继续全部存在,利税是1个亿,是10%的回报率;现在关掉其中2个厂,把这两个厂的产量加到三个更有效率、更有优势的企业里头,市场价值利税是2个亿,是20%的回报率。但是做10%的回报率还是做20%的回报率?肯定是20%。但需要多花钱,要买5个关停2个,遵循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