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数字水泥网刘作毅一行前往山水集团,与山水集团董事长张才奎及集团各主要部门领导,共同回顾了山水集团的发展历程,并交流了未来水泥产业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近年来,数字水泥网持续跟踪市场变化及国内主要企业发展走向,交流中,刘总即兴梳理总结了山水集团的发展历程和特色,以下为部分内容整理:
山水集团能够从一家濒临破产的老国企发展为目前国家重点支持的12家全国性大型水泥企业之一,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抓住了两个发展机遇:
第一,“十五”期间,水泥行业借助国家经济大发展特别是东部经济起飞的背景,展开了大规模的技术结构调整,以先进的新型干法窑代替立窑等落后工艺。山水集团准确把握了这一机遇,大力采用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在2003~2004年间连续投产了7条新型干法线,一举奠定了在山东省水泥工业的核心地位。当时,经过“九五”期间立窑的技术改造和提高,山东省已成为我国立窑水泥发展中心,拥有号称“立窑王”沂州水泥为首的一大批立窑企业,凭借着低成本、低物流的特点,占据着市场优势。但是山水集团牢牢抓住技术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与中联携手在山东确立了新型干法水泥的主体地位。事实证明,这第一步是走对了。
第二,“十一五”期间,跨区域发展成为大企业的主题。山水集团又一次准确把握住行业发展脉搏,积极进行区域布局:沿山东省最具经济活力的胶济铁路“东进西扩、南北辐射”,形成济南、淄博、潍坊、烟台几个大型熟料基地,而后南下通过并购与新建进入济宁、临沂、枣庄,在山东遍布十几个地市,形成几十家企业布局的格局,并辐射天津、河北。在此其间,山水集团成功实现香港上市,筹集资本跨区域发展,走向辽宁、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天津、新疆等地,促进当地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实现了山水集团跨区域发展的战略。
从山水集团发展的历程中,我感到有几点独到之处:
第一,方向明、理念新,把握水泥产业发展大势,抓住企业发展契机。正因为如此,山水集团率先垂范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淘汰落后工艺;也正是因为如此,山水集团果敢地进行体制改革,焕发出企业青春活力。山水集团准确地把握住了企业发展的这两个决定性阶段和进入时机。
第二,在实现企业自身做大后,着手提升产业价值的理念。企业利益融于产业利益,只有产业好了、市场好了,企业自身才能好。这一点山水水泥很早就看到并且付诸实践。山东水泥价格曾经一度是全国的洼地。山水集团在省内进行大规模的新建和并购成为山东水泥主导企业,与另一家企业中联水泥联袂整合市场。在此后2008年全国煤炭价格大幅上扬,两家企业联手,避免了业内无序竞争,成功将上游提价成本向下游转移,使山东省水泥价格开始回升,摘掉了低价区的帽子,2010年与华东市场价格同步攀高。这种提升产业价值的理念,对我们行业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三,是系统成本优势,山水集团的区域布局体现出企业在物流、辅材控制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在政策的把握、人脉资源等方面,山水水泥也都具有明显优势。
水泥产业从2001~2010年这10年,是水泥产业充分竞争的10年,有的企业抓住了机会做大做强,有的企业没有抓住机会倒闭破产。所以,有一个能准确把握方向的领路人十分重要,张才奎董事长肯于学习、敢于创新,率领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和吃苦耐劳的员工队伍成就了山水集团的今天。
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提到“十二五”期间水泥产业将面临转型的观点,请张总指正:
第一,水泥市场转型——从高需求、高供给的市场向低需求、高控制的市场转型。市场发展到今天,需求的增长空间将越来越小,这时候企业利润应该从控制力中挖掘,对市场供需关系的驾驭可以创造出利润。2010年华东地区熟料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0%,利润占26%;2011年华东地区的产量份额变化不大,但利润则达到306亿元,达到47%,提高了21个点,这就是市场控制力创造利润的最好佐证。
第二,水泥企业转型——从成本竞争力向市场控制力转型。无可置疑,成本竞争是任何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但这也要看所处时代的经济背景和环境。“十五”、“十一五”期间,企业是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成长,一要面对高速成长的市场,二要淘汰落后产能出局,企业关注的是自身的规模与市场的份额,成本竞争力是决定企业能否胜出的关键。但是到了“十二五”,需求高增长、巨大落后产能淘汰的条件都没有了,过剩产能、产业价值低估随之摆在水泥产业面前,这个时候,市场需要的是能通过整合来提升产业价值的主导者,而不是市场份额的获取者。
在我对山水集团发展历程的多年跟踪中,我感到山水集团一直都在开拓创新,一直都向着“市场控制力”的道路上前进。我相信,“十二五”时期山水集团会一如既往,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的辉煌,数字水泥还将持续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