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效应明显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04日

--2005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编者:开场白今年以来,得益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经济呈现出高位平稳增长的特征,物价在适度范围内运行;财政、就业、国际收支等方面也出现良好的态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处于改革开放以来较理想的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在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近日,我院经济形势跟踪分析课题组对今年第三季度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现将其主要研究成果摘登如下。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投资增速有所回落,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今年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11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35.2%、22.3%,同比回落6.5个和1.6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增长20%,同比升高3.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小幅回落,增长22.3%,同比回落6.5个百分点;煤、电、油、运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81.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长25.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5.1%,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9.2%。此外,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得到控制,下降趋势明显。投资增速的回落以及投资增速结构上的变化,凸显出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

  二、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国内市场消费平稳增长

  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0%,高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受上年基数较高和物价因素的影响,6月以来消费增速略有减慢,但消费品零售额总量持续增加。支撑消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从收入水平上看,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73.8元,同比增长9.5%;农民现金收入人均1586元,同比增长12.5%。从结构看,农村方面,秋粮播种面积增加,以及中央对农业投入力度的进一步增大都为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创造了条件;城镇方面,以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升级,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长期持续力量。

  三、对外贸易总量持续扩大,外需成为拉动经济高位运行的新增因素

  2005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总量继续较快增长的同时,贸易顺差出现了持续扩大的势头。1~8月,累计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911.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5%。由于国内产能扩张较快、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以及加入WTO效应等积极作用,推动了出口加快增长,前8个月出口4756.7亿美元,增长32%;受原油、钢材、汽车等产品进口量下降的影响,进口增长趋缓,进口4154.4亿美元,增长14.9%。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613.6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贸易逆差11.3亿美元。据测算,在上半年经济增长率9.5%中,外需的拉动接近3个百分点。

  四、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稳步回落,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不大

  1~8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动态地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步回落,2~8月分别上涨3.9%、2.7%、1.8%、1.8%、1.6%、1.8%和1.3%。物价涨幅回落是需求增长逐步趋于平稳、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其中,粮食的供给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对抑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态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食品价格涨幅持续降低,有的甚至回落,是主导物价走势的重要因素。

  工业品出厂价格,尤其是原材料、动力、燃料购进价格指数同样表现出小幅回落的态势,但仍保持较高水平,2~7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5.4%、5.6%、5.8%、5.9%、5.2%和5.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主导因素,来自国际上原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国内投资品价格的波动。与此同时,出现了上下游价格的进一步背离。上下游产品的市场供求结构及其价格形成机制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反差的重要原因。多数下游产品严重供过于求,而上游产品呈现供不应求;下游产品价格基本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部分上游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或竞争不充分,价格形成机制不尽合理。

  从总体上看,由于居民消费价格仍在理想区间运行,工业品出厂价格仍相对较高,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不大。

  五、工业生产增势平稳,煤电油运供求紧张有所缓解

  1--8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44115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16.9%,轻工业增长14.9%;轻重工业增速差距逐渐缩小。

  在中央宏观调控的作用下,高能耗行业过快扩张的势头有所抑制,电力需求侧管理进一步增强,煤电油运供求紧张得到缓解。原煤、原油、原油加工量、发电量分别同比增长9.9%、4.5%、6.9%和13.4%,国家铁路货运量增长6.3%。夏季高峰全国电力最大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千瓦。

  六、财政收支保持稳定,货币供应增速加快

  1--8月,全国财政收入完成21416亿元,同比增长15.9%;全国财政支出17074亿元,同比增长16.0%。国内流转税、所得税成为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与上年同期相比,受出口退税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增幅放缓。

  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8.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高于全年13%~15%的控制目标。货币供给总体上较为宽松,表明中央银行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趋冷因素,对货币供给适时做出了调整,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要求基本相适应。

  从总体上看,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当前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结合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我们认为,2005全年GDP增长率可达到9.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增长1.9%左右,我国经济可以继续在“高增长、低通胀”的轨道平稳运行。

  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某些行业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

  由于前些年某些行业的投资盲目扩张,逐步形成了超出有效需求的新增生产能力,已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进而导致了这些行业生产增速减缓,效益下降,产品价格下跌,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数据显示,钢铁、铝材、水泥等前几年投资过分扩张的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价格下降的现象。煤炭行业近来也出现了生产过剩和价格下跌的情况。电力供求缺口逐步缩小,估计2006年供求可达到基本平衡,2007年会出现过剩。

  二、贸易顺差激增,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不可持续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贸顺差的大幅增加。外贸的高出低进,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而导致进口成本的上升远超过了进口关税的降幅,使企业减少进口;另一方面也有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而推迟进口或加速出口的原因;再一方面还与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下降有关。这些因素中大多属一种短期现象,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消失或改变。

  巨额贸易顺差的不利影响,一是贸易摩擦增多。目前外国对我国纺织、服装、家电等产品反倾销调查增多,并呈现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它的升级和蔓延,不仅会给我国的出口持续增长带来重大威胁,而且还会对宏观调控和对外政治与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二是进口资源依存度提高。我国出口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我国资源有限,因此在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战略资源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三是货币升值压力增大。巨额贸易顺差导致的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已经成为宏观调控面临的棘手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大量的贸易顺差,一方面增加了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也增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