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英德:打造高速发展“引擎”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21日
    有位经济学家曾说,欠发达的地方往往是易发达的地方。广东英德的巨变印证了这句格言——广
 
东英德:打造高速发展“引擎”
 
    本刊记者  孙同兵  通讯员  黄振生
 
    随着安徽海螺、台湾水泥集团落户广东英德,9条日产5000吨的国际最先进干法旋窑生产线的全面投产,英德由广东三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单个干法旋窑企业水泥生产基地。
 
    地处广东省中北部、珠三角与粤北地区结合部的英德市,是广东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她的巨变带着浓浓的传奇色彩。2003年前GDP增长为2.6%,2004年开始则步入快车道,达18.2%,今年则以近20%的速度递增,经济发展低速的状况终于彻底改变。今年前三季度完成GDP 40.40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同程度增长和增速,在清远市(各市、县、区)排位第一。预计全年GDP完成可达65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首次超过2亿元。
 
    今年以来,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副书记欧广源等省领导分别到英德视察调研,对英德招商引资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英德市委书记许国深有体会地说,要把一个地方的经济做大做强,实现高速发展,必须以项目集聚为依托,以大工业园区拉动,要有大项目来支撑。而落户英德的安徽海螺、台湾水泥集团、温氏集团等知名大企业就是推进英德高速发展的巨大“引擎”。
 
    打破交通“瓶颈” 推动经济发展
 
    作为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多年以来该市因交通出口不畅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英德市的领导深谙路通财通的道理。近年来,他们艰苦奋斗,花大力气致力改造县道、镇道、村道公路。2002年以来,完成了十路八桥221公里公路修建任务。2003年又打通了观音山隧道,启动英氵含 公路建设。西出口、南出口也相继贯通,特别是经过六年艰苦努力建成了英佛一级公路,缩短了与广州近1.5个小时车程,为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打下硬件基础。随着英佛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和银英公路改造项目的完成,公路“瓶颈”被打破。目前,该市已基本形成了“三横十六纵”的交通大网络,其中京珠高速公路、106、107国道、广韶公路、英佛一级公路贯穿南北,即将建设的“昆汕”高速公路将横贯该市中部。
 
    为加快英德发展, 2002年该市调整发展思路,走工业立市道路,结合实际提出:在产业上以“两水一钢”为主,走资源型经济路子,抓好珠三角产业升级,许多企业向山区转移的机遇,大力引进,广纳百业,充分发挥地源优势,实施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带动第三产业,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明确提出了“2002年为调整年,2003为基础年,2004年为提速年,2004年后实现跳跃式大跨步发展,今年为城市建设年”的基本目标,五年内实现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
 
    英德主要领导反复强调并告诫领导干部:忙忙碌碌一年不如做成一个项目,轰轰烈烈开一个会不如解决一个项目问题,热热闹闹作一番讲话不如谈成一个项目。项目做不成,说什么都是假的;经济上去了,是最大的说服力。提出以项目建设来衡量各级领导的主要工作实绩。在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出口建设的同时,他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制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做到“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服务一优再优”,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引进外来项目、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在招商引资中,他们从实际出发,注重项目策划。明确提出一定要想大的,抓大的,干大的;要敢于引进大项目,勤于落实大项目,善于建设大项目。要把最多的精力、最多的财力、最好的人才、最优惠的政策、最好的资源都配置在大项目上。
 
    在项目引进中,他们注重项目的相关带动性,重点选择实力强、上下关联度大的投资企业安家落户,使之在英德迅速壮大。如引进海螺,不仅是引进其水泥生产,更相继而来的是引进其PVC型材生产、6000万只包装袋生产线、五星级涉外酒店。引进海螺和台泥不仅是水泥生产,还有火电项目配套;引进顺德东逸湾集团开发温矿泉,不仅开发了英德的旅游资源,更盘活了市区的自来水改水工程及房地产小区开发项目。大项目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更显而易见。仅海螺集团目前已投产的第一期建设项目两条各年产15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及年产8万吨PVC型材生产线,每年就可为该市创造税收5700万元以上。目前,海螺集团、台泥集团充满信心,扩大生产规模,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分别建4条和2条年产15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预计今年底明年上半年将全面建成。其中海螺集团投资金额将达到50亿元以上。
 
    为给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他们抓住高速公路在东华镇设立两个进出口的契机,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平台。由于英东工业项目区交通发达,投资环境好,又有一系列招商优惠政策,吸引大批的外商,很快就成了外商投资的热土,几年来,共引进外资项目30多个,合同投资额达10多亿元。
 
    思路决定出路,力度决定速度,大调整推动大发展,带来新发展新变化,英德的招商引资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目前,全市在建的外资项目达300多个,由于这些项目的引进和相继建成,推动了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10年来首次出现了两位数高速增长,增幅在清远市各县区中排位第一。完成工业增加值8.57亿元,增长59.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03%,同比上升了4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4亿元,增长12.3%;经省财政厅进行财政综合考核确定为40.12%,位居全省67个县(市、区)第10位,清远各县(市、区)第一位。
 
    彰显山水特色 构建生态新城
 
    城市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志。经济环境渐入佳境后,英德市委市政府便开始着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
 
    英德市委明确提出“三不做三做”:不做形象工程做基础工程 ;不做标志工程做支柱工程;不做政绩工程做民心工程。其中加快市政建设是该市民心工程之一。
 
    英德市城区天生丽质,为该市构建山水城市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市城区面积已由8.9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山水城市已显雏形。
 
    为把英德市城区建设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新城,把今年定位为城市建设年的英德市,学习借鉴江浙经验,从“新”、“实”、“重”三个方面做好城市规划建设。
 
    一是城市规划构思“新”。英德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建县有2000多年建制史,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在城市规划中,把历史文化名城与江滨山水城市有机结合,城市规划考虑“两个50因素”:市城区规划50年不落后;市城区人口规划50万。城市发展定位上,体现“四大特色”:(一)滨江河堤特色。北江贯穿英德市区,滨江河堤大大增添城市秀色。(二)湖的特色。发挥城区的浈阳湖、仙水湖、城北湖的各种功能,建成“湖城”。(三)山的特色。城区三面环山,一江碧水穿流而过,为打造具有美丽山水特色的山水新城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四)英石、园林特色。英石是英德文化重要载体,在城市建设中巧用英石,彰显英德英石的特色。在具体规划中做好“四个重点控制区规划”:(一)湖的规划。尽量使浈阳湖、仙水湖、城北湖三大湖连成整体,面积达5平方公里,占到城区面积的1/4。(二)1000亩教育城的规划。(三)城北工业园的规划。(四)市城区中轴线英州大道规划与“湖景”规划相结合。在四个规划中,做到体现大气,体现“创新”,以创新来推动城市跨越发展。
 
    二是建设中突出“实”。在近期的城市建设中,用具体项目推动。市区滨江公园、龙山公园建设等民心工程,争取近期建好;五条市政道路改造加快推进,即观音山大道改造建设,和平路南北贯通,富强东路建设完工,金子山大道一号路开工建设,英州大道北段等开通建设。在推进建设中,做到“五个全部”:(一)把城市街道隔离带全部打掉,进行商业化改造。(二)把市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混合结构的旧房、危房最大范围拆除。(三)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做到全面推进。(四)市直机关办公大楼已立项的全部开工建设。(五)市区所有建设项目责任全部落实到市四套班子领导身上,实行领导责任制,并奖惩分明,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三是落实措施做到“重”。英德今年的发展定位是城市建设年,具体体现在四个“重”:领导精力重点放在城市建设上;项目重点放在城市建设中;资金投入重点放在城市建设上,今年至少投入5000万元以上资金在城市建设上;公共资产管理融资得到重点解决。力求通过采取超常规措施建设,超常规速度加快发展,为英德市民建设一个优雅、秀丽、和谐、生态的山水新城。
 
来源:《时代潮》 (2005年 第二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