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建设:发放水泥 修路改房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6月14日

    韩国1970年兴起的“新村运动”逐步演化成为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国家发展进步的国民性运动,然而,这一宏大运动的起点却是从政府无偿发放水泥、支援农民修建道路、改造屋顶等具体事务做起。韩国许多学者把“新衬运动”起始阶段所做的那些被视为“细枝末节”的具体事务评价为这一著名农村建设运动的“起爆剂”,可见其作用之重要。

    传统的地区开发一般遵循的模式是“居民教育—传授技法—开发实践”,但是,韩国的“新村运动”却另辟蹊径,它采取的是“解决农民急需—振作村民信心—实现农村发展”的全新套路。这既是以民为本、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也是按照稳步渐进的农村开发建设规律办事。

    “新村运动”起步时,韩国农村还相当贫穷,当时农民普遍住草房、点油灯、喝井水,村里晴天尘土飞扬,下雨道路泥泞,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农民的迫切需要。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韩国工业化建设虽明显见效,但百业待兴,国家尚不具备全面展开大规模农村建设的充足财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量力而行、适度支援,资助农民优先解决最紧迫的改善生活条件问题,就成为最恰当的起步点。从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人手,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有助于鼓舞民心、振作士气,让农民建立起改变贫穷面貌的信心。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的水泥产业受经济开发“热”刺激,生产出现过剩,出口销路不畅,大量的水泥为找不到出路而发愁。韩国政府筹谋大局、统筹安排,拨出40多亿韩元预算,紧急购买积压的水泥运往全国各地的农村,无偿援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0多亿韩元如果以现金形式发放到全国农村,等于到处撒芝麻盐,并且很可能会打了水漂,但集中用于购买水泥,直接交到农民手中,则是雪中送炭,并且可以避免挪用贪占。

    这场遍及全国的发放水泥的浩大工程在短时间内迅速、高效、有条不紊地得以完成,首期得到水泥的乡村达35000多个,平均每村发放335袋,每户平均四五袋,由此奠定了大规模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的“新村运动”的第一块基石。

    分发水泥涉及全国的农村,任务浩繁艰巨,能够快速度、高质量地完成,既依靠政府的统一规划、严密组织和具体落实,更需要调动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体现“新村运动”所贯彻的“勤勉、自助、协作”的基本精神。接受水泥支援的乡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村民必须具有迫切改变本村面貌的强烈要求,二是衬里必须有能够组织、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好的带头人。

    政府规定,每个村必须推选出男女领导各一人,以他们为核心,吸收村民代表参加,共同负责水泥分发和组织实施乡村建设计划;所分发的水泥只能用于修整道路、改善屋顶、安装自来水、修建下水道、改造厕所、修建公共浴室等“十大改变农村面貌项目”,不准挪为他用。各级政府事先对乡村领导人进行宣传教育,详细交待政策,工作展开后还派出公务员和技术人员包干负责,直接到现场进行督察、指导,以确保规定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水泥分发工程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稳步推进。在首期发放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检查和成效评估,在此基础上,第二年挑选出措施落实、效果显著的16000余个乡村,每个村再增发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干得不好的乡村不给增发。第三年,干得好的乡村再增发水泥300袋、钢筋1吨,通过重点扶持,把这些村建设成为可供学习效仿的样板村。

    在此过程中,根据村民参与程度和乡村面貌改善情况等指标,把农村划分为“基础村”、“自助村”、“自立村”三类,进行分类指导,并促使其相互竞争,力求实现共同发展。那些落后的乡村,受到模范衬的促动、激发,纷纷以先进村为榜样,齐心协力,奋起直追,形成了新村建设的热潮。

    以发放水泥为起点的“新村运动”收到明显效果。到1975年,韩国所有农户的稻草屋顶全部更换成水泥瓦或彩色钢板屋顶;1971-1975年,全国共架设桥梁6500余座,绝大部分乡村修建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与国道衔接;全国农村新修自来水管总长4440多公里,饮水条件大为改善;到1998年,全国98%以上的农户通了电。随着基础设施改善,特别是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农户收入逐步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农民入均收入一度超过城市居民。农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新村运动”发放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直接带动了水泥等建材工业的发展。

    韩国水泥业20世纪60年代初仅有两家企业,年产量51万吨,到60年代末,生产企业增加到了8家,年产量超过400万吨,进入世界主要水泥生产国行列。然而,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出口又面临激烈竞争,导致大量水泥积压,成为扩大生产的瓶颈;流动资金不足,反过来又对技术改造形成制约。

    1970年,政府采取出资购买水泥发放农村的举措,等于将陷于滞销状态的市场迅速扩大了40多亿韩元的巨大规模,为水泥业摆脱困境、加快发展救了大急、帮了大忙。当年,水泥产量猛增至687万吨,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急需。技术投入增加和新型号水泥生产推动了外销,同期出口超过100万吨。以此为基础,韩国水泥制造业从产量规模为主的阶段迈进以质量为主、注重技术开发和环境保护阶段,成为推动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曹世功)

来源:中国建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