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企业

德全水泥集团国企改制的调查

更新日期: 2005年11月17日 【字体:

  近几年,延边7家“气数将尽”的国有水泥厂接连被民营企业家刘德全购至旗下,实现了企业改制。改制后的企业生机勃勃,特别是庙岭、西城水泥厂产量翻番,利税成倍增长,职工收入大幅增加。强烈的反差耐人寻味。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为什么一改制,企业就焕发了生机,国企改制的妙诀何在?到德全水泥集团进行调研,让人感悟颇深。
    
  感悟之一:国企改制,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变革和内生机制的形成 
    
  破旧思维坚冰,促新理念萌生。一是强化责任意识。用企业过去衰落时生活无保障的事实时刻提醒员工,企业兴衰与自己命运紧密相连。二是强化危机意识。通过奖勤罚懒、褒优惩劣等严明的工作纪律,使职工明确认识到,再不好好干,就会丢掉饭碗。三是强化务实意识。庙岭水泥厂改制后一些人还想像以前那样,通过拉关系、找门路得到好工作,获取好收入,但现在的管理层根本“不给面子”,严格按章办事,对干好的重奖重用,干不好的调整拿下。这种无形的压力,促使员工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转变。 
    
  破旧体制束缚,促新机制建立。对比改制前后,员工们感受到很多“不一样”。一是管理体制得以理顺。改制前,庙岭水泥厂机构重叠,人浮于事,1900多名员工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挤在“机关”或在企业办社会机构。改制后,机构撤并、环节减少,人员集中在生产一线,员工的潜能被激活释放。如今,该厂人均年产量超600吨,是改制前的4倍。二是建立迅捷的决策机制。改制前,技术部门提出一个技改方案,需要多次请示、多方汇报,最后还是干不成。改制后,决策干脆利落,说了就办,定了就干。三是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改制后的企业,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生产工序一环扣一环,各个环节相互制约,设备运转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企业现在的管理人员都是竞聘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企业完全从工作需要来安排人员,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的随时进行调整;收入能增能减,对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人安排到重要岗位,增加工资,对贡献大的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奖励,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
    
  感悟之二:改制后的企业用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来分流富余人员,把稳定、安置与扩张统一起来 
    
  从员工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入手,稳定人心。庙岭水泥厂改制后,企业将所欠员工一年半工资全额补发,集资款退还,社保金补缴。将原企业所欠工资和集资款2600万元全部兑现,又拿出400万元为员工补缴保险金,稳定了人心,化解了可能产生的矛盾。 
    
  无情改革,有情安置,保障就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岗位来消化臃肿机构和人员,“换饭碗而不砸饭碗”。庙岭改制后立即新上包装线和白灰厂,分流富余人员,使员工得到妥善安置。 
    
  斥巨资,上设备,产量节节蹿升。改制后,把企业创造的财富直接用于技术改造,新上大设备,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西城水泥厂改制后累计投入1亿元,达到年产80万吨的生产能力,是改制前的20倍;庙岭水泥厂改制后累计投入1.2亿,生产能力翻番;整个集团已具备年产200万吨的生产能力,在总量上实现了扩张。
    
  感悟之三:“把企业当成自家待,把事当成自家办。”

  简单的管理理念,出乎意料的成效工资随着效益涨,待遇根据贡献走。庙岭水泥厂改制后,实行岗位工资制,员工平均工资增长50%,车间主任月工资达到2600元,是改制前的2倍多。在企业效益上升时,员工的工资也随之增加,这种把员工利益和企业效益捆在一起的做法,使员工们的干劲越来越足。在扩建工程中,从技术管理人员到一线工人都精打细算,能省就省。不管多大的设备,基本上是买回图纸,企业自己建造。
    
  感悟之四:国企改制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是“接盘者”的素质和眼界先人一步抢占市场,快人一拍谋划发展。

  刘德全为了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实施规模扩张战略,先后兼并7个水泥厂。在兼并的同时,紧扣市场需求,抢在市场需求高峰之前搞技术改造和扩建,使生产能力不断翻番,以规模优势赢得市场。在企业实现集群化的同时,刘德全又将企业放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经营,进军煤炭等行业,进行产业化经营。目前,德全集团在黑龙江省开发了两个煤矿,既拉长了产业链条,又为原料供应打下了基础。 
    
  跳出“家族模式”,放权完全到位。刘德全重科技,重人才,不惜投巨资广泛招贤纳士。公司现有5名州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有包括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律师和政策顾问在内的各类人才。目前德全水泥集团已完全跳出私营企业在用人上的“家族模式”,集团中层干部没有一个是刘德全的家人或亲属。在权力分配上,他坚持“用人不疑”,自己只管扩张、改革、建设等全局性问题,包括设备购置、财务审批等大权、实权全部交给副手。他给高层管理人员优厚待遇,调动他们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企业发展上。 
    
  富而思源,纳税为先,奉献社会。西城水泥厂1996年改制后仅8个月就纳税150万元,此后每年都有几百万元的增幅,去年纳税增至1800万元,是改制初的12倍,占和龙市财政收入的近两成;庙岭水泥厂也从原来每年纳税700万元,猛增至去年的2300万元,今年将达到2800万元,实现翻两番,成为汪清县的重要财政支柱。另外,刘德全还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他先后捐资600多万元,建了两座教学楼。
    
  感悟之五:国企改革,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缺不了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推动

  当年,在全省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和龙市领导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把一个“气数将尽”企业“起死回生”的希望寄托在刘德全身上。这为刘德全由第一个“敢吃螃蟹”到迅速发展扩张,直至组建德全水泥集团抢得了先机。汪清县把庙岭水泥厂原来承担的学校等接过来,一次性接收教员58人,并先后安排3名干部到政府部门任职,减轻了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作为企业的主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当年如果怕丢阵地、丢权力、丢利益,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责任,对改制不积极、不主动,就会失去战机,就不可能有庙岭水泥厂、西城水泥厂的今天。

来源:吉林日报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