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灾后四川水泥缺口巨大引来投资“井喷”

更新日期: 2008年10月08日 来源: 财经 【字体:

    “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水泥缺口巨大,规模宏大的灾后重建,更使得各类水泥投资项目呈现“井喷”式发展,业界对于四川水泥业是否投资“过热”意见不一。

    10月6日四川省有关政府部门有关消息,今年6月份以来,仅通过四川省环保局环评公示的新增水泥干法生产线16条,累计年新增产能近2000万吨;加上后续规划、签约的项目,总计新增水泥生产线72条,新增产能过1亿吨。海螺水泥、冀东水泥、拉法基水泥、亚东水泥等10多家境内外水泥巨头纷纷入川设厂或扩能。

    在全国水泥需求增速放缓、水泥出口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1月-7月中国累计出口水泥量下降20.4%),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四川市场将是未来几年中水泥行业中“最后一块肥肉”。

    四川灾后重建的水泥需求量究竟有多大,目前业界尚无共识。

    中国水泥协会今年7月-8月间起草的《水泥产业调研报告》显示,未来三年,四川灾后重建每年都会出现1亿吨左右的水泥需求,相比四川当地已拥有的产能,2008、2009两年四川地区将出现每年4000万吨左右的供应缺口。

    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8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据测算,四川省地震灾区今后三年的恢复重建大约需要水泥3.7亿吨,也就是年均1.23亿吨。

    部分企业界人士则对这两个数字均不认同。“现在的楼市低迷,水泥需求已大为降低,我偏向8000万吨这个数据。”四川利森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成说。

    除了重建市场的巨大,高企的价格也令四川水泥对投资者充满诱惑力。四川水泥的价格一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甚多。四川省商务厅最新报告显示:8月下半月,四川水泥监测企业平均出厂价格为408元/吨,比8月上半月上涨0.74%,相对于同期全国水泥市场平均监测价格的344元/吨,高出15.69%;灾区的水泥价格则更高,一般出厂价格达到460元-480元/吨。

    四川省自6月12日起对建筑用水泥实施的最高限价政策。该政策要求水泥价格水平必须保持在5月11日(也即地震前夕)各企业的实际执行价格水平上。如企业所需的原燃材料价格出现普遍上涨,企业必须如实向所在地物价部门报告,经物价局核定后方能加价。

    四川省物价局局长邵小龙10月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局目前尚无结束这一临时限价政策的时间表,“看情况和形势发展需要,届时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

    川威集团旗下的四川省星船城水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洪川在中国水泥网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水泥投资高峰论坛”上称:“2010年上半年水泥产能达到阶段性饱和及过剩的趋势已初见端倪……2009年年底到2010年上半年,四川水泥将供需失衡出现价格战的不利局面。”

    浙商出身的王国成也表示,要“谨防四川水泥业的发展出现第二个‘浙江现象’”——2005年浙江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4亿吨,而全省当年水泥需求量为9000万吨。50多家规模生产企业,全年利润只有1.5亿元,同比下降95%,其艰难局面至今未得根本改观。

    不过,一位在四川省经委任职的官员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不认同“过热”的说法,“70多条生产线,1亿多的产能,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通过批准并开工建设的;一种是项目还处在前期考察,最后是否投产或调整产能尚不能确定的,企业家不是傻子,市场是否过热,能不能挣钱,他们比谁都清楚。”但他表示政府对如何防止投资过热应有相应的研究和举措。

    而提出“过热”说的水泥巨头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扩充计划:利森水泥目前在四川产能是330万吨/年,拟再投资30多亿元,将产能提高到1000万吨/年;星船城川威水泥则计划将现在的600万吨年产销规模,“力争在未来的三至五年里,达到1000万至1500万吨的规模”。

    “巨大的缺口是存在的,过热的隐忧也同样是成立的——企业说‘过热’或许是担心更多竞争者进入,政府说‘不热’则可能有招商引资扩大政绩的需要——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谁开工投产的速度更快,谁就能真正分到灾后重建这块大蛋糕。说白了就是‘快鱼撑死,慢鱼饿死’”。水泥行业专业人士如是评价。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