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发改委严控水泥新项目 华新水泥大限前融40亿投资中西部

更新日期: 2009年04月13日 来源: 华夏时报 【字体:

    4月4日,华新水泥A股增发决议顺利通过股东大会,将募集不超过40亿元资金投资13个项目,其中包括投资建设11条生产线,湖北、湖南各3条,四川2条,重庆、云南、西藏各1条,重点布局在中西部地区。

    据悉,这些新建项目早在2007年就开始规划,至今项目审批早已完成,且大部分已启动,甚至部分将在今年内实现投产。华新水泥计划到2010年末要实现产能8000万吨。

    中西部的加法

    “华新水泥扩张采取的是‘填空’策略,不选择到生产密集的地方‘扎堆’,而是将战略目标落在生产技术落后、产能不足的区域。”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公告显示,11条生产线总投资约51.7亿元,而40亿的融资资金中将有39.57亿元用于此些项目。截至2008年底,华新水泥已有水泥熟料生产线17条,包括湖北省12条,江苏省2条,河南信阳、云南昭通、西藏各1条,熟料生产能力为204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为3850万吨。

    据悉,由于受销售半径的影响,“投资建厂”是水泥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一贯方式,因为新线的投资成本比收购一条生产线要划算得多。

    “除湖北本土地区外,华新水泥目前投资的主要市场在西部和南部地区,借助企业自有资金和大股东Holcim的注资,新线项目早已开工。”华新水泥战略发展部经理张治平介绍,渠县、涪陵、株洲、郴州、秭归5条线正在加紧建设,并计划今年从二季度开始陆续投产,万源、道县、东川3个项目目前也已启动。按计划,华新水泥2009年新线将增产1300万吨左右,到2010年末要实现产能8000万吨。

    “为实现计划的产能目标,华新水泥正快马加鞭。”张治平透露,公司新建项目并非只有除近期披露的11条新线,其他项目正同时积极推进。另外,也在考虑将“并购重组”纳入未来主要扩张战略。

    “十”字战略的减法

    与海螺水泥、冀东水泥等其他龙头企业比较,华新水泥的扩张显得步履蹒跚。据悉,2004年,企业提出“十”字形的发展战略,即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以武汉为中心,沿长江为横轴向西南和东南扩张,以京广铁路为纵轴南北扩张。

    但如今,除河南信阳建有一条生产线外,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几乎没有动静;西部地区的点实际上很分散;南部的湖南地区却早已被海螺水泥占据,即使华新水泥进入,也很难获得扩张机会。

    张治平坦言,为避免重复建设引起恶性竞争,大多企业更看好对新区域的争占,同时还提出了“填空”的投资策略。

    对此,渤海证券建材行业分析师唐笑表示,除湖北地区占有率达到30%左右,具有一定区域优势外,其他省份都是点状分布,其区域控制力明显不强。但是,从其目前的扩张规划来看,公司正逐渐增加区域内生产线,这种“由点向面”的战略思想较符合公司现状。

    “华新水泥目前之所以将战略布局着重放在中西部地区,是因为这些地方还略有缺口,而东部等地区已出现产能过剩危机,更应该做‘减法’投资。”李叶青坦言。

    张治平又表示:“增发融资将解公司目前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促华新水泥进军中西部地区步伐加速,但华新水泥的‘十’字形的长期发展战略并不会就此放弃。”

    并购重组在即

    尽管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地区尚存未被开垦的投资“黄金地”,但依然掩饰不住水泥行业日益激化的产销矛盾。

    由于供大于求,水泥价格持续下滑,中国水泥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国内已有14个地区的水泥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而华新水泥和海螺水泥2008年年报显示,毛利率分别下滑了3.46%和6.41%,分别为20.20%、25.10%。

    “水泥业总量控制在即,相关部门对水泥企业的引导将从原来鼓励兴建产线为主,转变为力推企业联合重组。且受工信部委托,中国水泥协会正加快对水泥行业重组联合意见的调查。”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在4月1日的“2009年中国国际水泥峰会”上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信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正积极拟定水泥工业专项发展规划。

    据悉,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接下来将严格控制水泥行业对新建项目的审批,而以往凡是新建项目就能受到银行扶持的政策,也将改变成银行对联合重组项目方面的扶持。

    一面是市场的压力,一面是新政策的引导,水泥生产商或将摒弃原来“投资建厂”式的攻略手段,选择“并购重组”。或者,争占最后一块“黄金地”将成为他们在原始市场上的最后一次“押宝”。

    海螺水泥将2008年募集资金用于在重庆、达州、广元、平凉地区的新线建设项目;冀东水泥拟与重庆金桥合资设立冀东水泥重庆江津有限责任公司,而西南市场从来就是拉法基的必争之地。

    “尽管行业矛盾和竞争日趋激烈,但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早在4月1日的“2009年中国国际水泥峰会”上,李叶青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现得信心十足。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