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水到渠成话调整——安徽水泥结构调整进入加速阶段

更新日期: 2009年05月15日 作者: 查健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世间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记者入建材行业已有20多年,翻开安徽当年各级建材主管部门的工作报告,几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便年年讲要淘汰小水泥,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但雷声大,雨点小。期间针对淘汰小水泥也出台过不少政策,却收效甚微。原因无它,只在当时新型干法水泥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小水泥仍然有较宽裕的市场空间。20世纪90年代中叶,由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水泥市场需求旺盛,小水泥有利可图。尽管国家已明令禁止再建立窑,但那段时期,仍然上了一批立窑。

    进入21世纪后,情况起了变化,安徽的怀宁、淮北、巢湖、繁昌等一些小水泥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新型干法水泥的兴起使立窑逐渐萎缩,有的完全退出了市场。但安徽的小水泥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到2007年年底,安徽还有200多台立窑在生产。尽管当时各级政府为了上新型干法生产线,都承诺要淘汰等量的立窑,甚至运用行政干预措施,如取消差别电价、强制要求环保达标、拆窑给予补助等,但收效不大。要求环保达标倒是迫使立窑企业都上了大布袋收尘器,可是大多企业并没有正常使用,以罚款代排污的潜规则使通过环保达标来淘汰小水泥这一手段也基本流产。

    如何制定出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能够鼓励新型干法水泥、抑制小水泥的政策来推进水泥结构调整呢?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2008年,安徽经济管理部门酝酿出台了取消小水泥享受综合利用资源税的政策,2008年下半年广造舆论,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这一政策的出台,让安徽的众多小水泥企业惶惶不可终日。

    蒙城万佛塔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申告诉记者,水泥企业现综合税率基本在11%~13%,该厂年产水泥规模40万吨,年销售额约1亿元,年纳税约1000万元,由于掺废渣比例达30%以上,该厂一直享受100%的退税政策,如果该税不退了,那企业就基本无利可图了。刘永申说,该厂已停了一台窑,上了一台直径3.2米的磨机,等原材料使用完后,今年8月份之前,将另两台窑也停下来, 完全将企业变成水泥粉磨站,粉磨能力将达200万吨/年。

    万佛塔是安徽的一家著名立窑企业,素以管理精细著称,当地没有石灰石资源,且不通铁路,不傍大江大河,仅有公路与一条可航行800吨船只的小河与外界沟通,其他企业的水泥很难进到当地,因此当地的吨水泥价格一直比安徽其他地方要高出20元左右。万佛塔尚且难以生存,其他立窑企业更是可想而知。由于新型干法水泥与水泥粉磨站仍然享受综合利用资源调节税政策,仅此一项每吨水泥与立窑企业相比,便有20多元的成本优势,立窑企业进一步处于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安徽省正式备案关闭的立窑129台,产能1257万吨,涉及企业98家,其中有63家水泥企业改成粉磨站。而像万佛塔这样边建粉磨站边准备停窑的企业尚未统计在内,安徽目前仍在生产的立窑企业已屈指可数。预计随着新型干法水泥的进一步发展,安徽的立窑水泥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已是指日可待。

    安徽海螺水泥在完成水泥T型战略布局之后,继续在安徽境内不断扩大产能,据海螺水泥网站公开的信息披露,截至2009年4月,海螺水泥在安徽境内的熟料产能超过5000万吨,水泥产能超过3000万吨。除池州、铜陵外,海螺还将在安徽沿长江的枞阳和芜湖再打造两个千万吨水泥熟料基地。除海螺外,安徽目前已建和再建的新型干法水泥还有30多条生产线,仅巢湖市就要上16条线。据巢湖日报近期报道,巢湖市今年继续加大对水泥产业的投资力度,有5个水泥项目共9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被列入2009年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其中有4条生产线已竣工或基本建成,有4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今年内竣工,项目总投资达44亿多元。

    链接于巢湖市政府网站上的一条“旧闻”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2006年10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答记者问的一段内容:各地区要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水泥消费水平相差较大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水泥产品附值较低、保质期有限、不宜远距离运输的特点,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等配套条件,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水泥工业已形成较大规模,随着土地、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应严格控制产能的扩张,以重点改造现有企业为主,不再铺新摊子。

    记者注意到,不仅是巢湖地区,当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地方政府对当地GDP增长的强烈诉求发生冲突时,前者显得十分的软弱无力。水泥过度集中会使竞争剧烈,利润下降,甚至是负利润。一些地区片面追求GDP,会造成新的恶性竞争,最后受伤害的还是当地的经济和环境。事物发展,过犹不及。新型干法水泥要发展,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要考虑合理布局、交通、物流、环境承受能力等因素,这样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