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
  • 暂无资料

抑制产能过剩 国资借机挤压民资

更新日期: 2009年09月07日 作者: 苏慧 来源: 投资者报 【字体:

    在政府一边鼓励民间投资,一边抑制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国企纷纷争做巨头,上演兼并重组大戏,好的资产被鲸吞,坏的资产自动或强制出局,一派强强联合、一团“和气”,但是,被鲸吞者往往又是政府要鼓励的民间资本。

    产能释放:成也民资败也民资

    “产能过剩已经说了多少年了,很多行业都存在。”说起近期热议的产能过剩,多数专家都是这样的口吻。然而,时至今日,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工信部最新发布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显示,目前钢铁、水泥、铝冶炼、在建氧化铝、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面临过剩挑战。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的教授袁钢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5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对产能过剩发出预警。那时的过剩是因为国家鼓励非公资本大量进入投资领域,民间投资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这是第一次由民间投资主体投资热而引发的产能过剩。”

    民间资本之所以不顾市场饱和的风险“扎堆”投资,是因为无论是钢铁、水泥行业还是电力系统,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供给不足。同时,这些行业过去也都是民间资本不得门而入的垄断领域,这些行业对地方政绩拉动巨大,一旦放开,地方政府自然就会将民资引进这些领域,相关项目层出不穷,而且不少项目都处于隐形状态。

    那时,国民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国际、国内形势一片大好,更多人愿意把刚刚提出的产能过剩理解为相对过剩,并没有引起注意。

    近两年,经济衰退使得过剩的产能已经没有了“出口”,但产能还在迅速积聚增长。去年钢铁行业产能已经达到6.6亿吨,出现1.6亿吨过剩。

    可以想象,今年民营钢铁企业的日子会很难过,很多企业产能已经形成,却无法释放,投资收益率直线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不宜盯住过剩产能的行业,政府更不应为了政绩诱导民资进入这些领域,而是想办法另寻它路,跳出这个怪圈。

    规模歧视:垄断行业并非最佳选择

    “对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在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要鼓励钢铁、水泥、煤炭、化工等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在大量被国有钢企收入囊中的民营企业中,固然有不少是因为规模较小、经营不善而被合理重组的,但也有一些技术实力较强、经营状况较好的民营钢企是在地方行政压力下被迫重组的。诸如山钢和日钢的并购案例就显示了政策操作中带有的“规模歧视”。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维富对记者说,国企处于垄断地位,拥有优势资源,技术水平可能比民营企业高。

    事实上,现在的国有企业大多在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领域,对于传统的流动贸易、商业等领域,并没有多少国企参与进来。现在的“新国企”的发展方向是和世界500强一致的。宝钢等央企的发展,瞄准的都是米塔尔之类的500强企业。

    而米塔尔的并购奇迹在被中国国有企业津津乐道的同时,也正在中国央企模仿,这与政府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争夺国际话语权一脉相承。

    显然政府认为将民企收编于国企,在打造国际大型企业方面是更有优势的。尽管这种行政手段促成的企业并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抢夺话语权还未可知。

    无疑,政府的行政手段严重制约了民营资本在国家主导资源配置产业领域的发展。也可以说,民营资本很难在资源垄断产业上继续前进。

    兼并重组:民营资本必然沦落

    在这一轮整合过程中,民营企业大多都扮演了被整合者的角色。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也不管是亏损还是盈利,当然这也体现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点所在。

    事实上,不管民营企业做成什么样子,在国家主导资产配置的垄断性产业领域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最后的结果还是消失。

    做得不好的企业,即便是在不完全的竞争中也没有存活的可能。做得好的企业,在国有资本主导产业的前提下最终也是要被兼并的,因为收编上下游产业链里面的‘隐形冠军’,可以扩充国企的实力。至于中等的企业自然更没有讨价还价的条件。

    所以,对于国企林立的产业里,民营经济很难参与,除非能够做到足够大,不然就只能被收购,比如铁本、沙钢都是例证。

    民营资本想在占主导地位的垄断行业中扎根生存下去,就必然要重视自己的竞争策略,如果只是当作是一次新的利益重组或是特有权力的下放,没有切实改变和实质性作为,民营资本终究还是要沦为国有垄断资本的一部分。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