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
  • 暂无资料

城镇化建设成未来建筑市场新亮点 水泥行业受益

更新日期: 2010年02月21日 来源: 中国建设报 【字体:

    备受关注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由新华社正式受权播发,尽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依然姓“农”,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一号文件首次出现了“城”字,把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作为未来农村发展的新战略。专家认为,一号文件呈现五大亮点,特别是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户籍政策、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都给出具体的新举措。因而,从行业的视角来分析,一号文件的出台,将为建筑业带来新的商机。对此,有关业内专家分析,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农村将会成为下一轮建筑市场的新亮点。

   记者注意到,在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具体举措包括推进重点城镇医院、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城镇医院、学校和电网改造升级等公共设施建设。
   
    在农村,基础设施要实施新一轮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农田小型水利、农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
    
    上述这些举措一旦实施与推进,在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的同时,也给建筑业开拓出巨大的建筑市场空间。据记者了解,去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浙江省为拉动内需,果断推出了农村住房改建规划并予以大规模实施,收到很好的效果。至去年底,该省有35万农户住上了带地方财政补贴的新农居。据一份资料显示,浙江农民建房户均投入20万元左右(包括土建、装修、家具等),加上以财政补贴支付的农宅配套设施公建投入,户均约投入25万元左右,其市场总量高达875亿元。目前我国约有1.85亿农户,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房改造,推进“建材下乡”,按1%至2%的农户在政策刺激下新建房屋的保守测算,全国就有370万农户需要新建房屋,以浙江户均25万元投入计,全国的市场总额将高达9250亿元。再加上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电网、水利、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其市场总额绝对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天文数字。
   
    可以说,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必将成为建筑市场的新亮点。从去年至今年的1月间,国家已连续推出了10多个区域性的经济发展规划,其密集程度超过过去4年的总和。大批区城经济规划的出台,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城镇化战略布局背后的巨大的建筑市场。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例,到2015年,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要提高到48%,而目前,该地区的城镇化率仅为40.3%。目前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还较低,要实现48%的目标,意味着未来城镇化建设的步伐需大大加快。城市化率提高,直接带来的是对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记者还从广东省发布的《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中显示,以专业化、特色化、卫星城为取向,加快中心镇建设,打造区域服务业和消费中心。明确要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据该省有关部门推算,到2020年,全省将至少投资5400亿元用于完善城镇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为了解决去年实施“家电下乡”时农村电网“卡脖子”问题,国家今年将投入巨资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据电网内部人士透露,预计国家今年将安排120亿元资本金用于农网改造,按资本金占20%的比例计算,全年农网改造投资的“大盘子”将近600亿元。据悉,国家电网公司已制订今年农网改造计划和2011年至2015年的十二五规划。有关人士分析认为,预计这一轮农网改造将对钢铁、电气设备和施工行业起到显著拉动作用。
   
    面对如此巨大的农村广阔市场,建筑业企业也应尽早谋划,在经营策略上不应只盯“中心城市”,一味去追求“地标”效应,而应该将市场拓展的视角延伸至具有巨大市场商机的小城镇和农村建筑市场。特别是一些有实力的承包商,甚至还可以采取BT、BOT的方式去“整体打包”一个城镇、一个村落。随着“后奥运”、“后世博”时代的到来,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大规模建设高潮将会逐步回落,未来的市场亮点在哪里?业内人士认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已给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在今后几年内,建筑市场的热点将会向有政策倾斜的广大小城镇集聚。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