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企业>资讯详情

宋志平参加2014 “生态文明·美丽家园”关注气候中国峰会

中国建材股份:荣获“先锋企业”荣誉奖项

更新日期: 2014年07月02日 来源: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 【字体:
摘要:6月26日,在2014 “生态文明·美丽家园”关注气候中国峰会上,鉴于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突出,中国建材股份被全球契约中国网络授予“2014‘关注气候 ·生态文明 ’先锋企业”荣誉奖项

宋

    6月26日,2014 “生态文明·美丽家园”关注气候中国峰会在北京举行,全球契约中国网络轮值主席傅成玉、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总干事乔治·科尔、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王建宙等出席,会议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联合国全球契约理事李德成主持。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建材股份董事局主席宋志平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主题演讲。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视频向大会发来贺辞,他表示气候变化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全球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我们要努力降低全球的温度,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有益的成果。企业界要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榜样,进一步实现低碳绿色增长,同时也要通过协作,充分发挥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傅成玉表示,中国网络成立两年来,积极响应中国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号召,通过可持续发展这个崇高的事业,将跨行业、跨领域、跨国别的成员凝聚在一起,积极架设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持续传播国际社会关注气候的声音,努力倡导中国企业包括中国上市公司走生态文明与企业发展共赢之路,共同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美好家园。

    宋志平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已经进入社会化阶段,要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价值等问题,这些都要从社会角度,而不仅单纯从企业角度去考虑。企业不仅要对赢利负责,更重要的是对环境负责,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企业和企业家来讲,当前最重要的不是获得高额利润,而是通过努力,使企业发展成为让人民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好企业。中国建材集团是全球契约中国网络成员,按照全球契约中国网络统一的组织,开展很多绿色、生态行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作为全球第二大建材企业和最大水泥生产商,中国建材集团始终牢记央企责任,秉持“善用资源,服务建设”的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气候挑战,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整合优化,化解产能过剩,为建材行业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中国建材集团将从三方面落实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的有关要求。一是从原材料的选用。充分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发展可循环经济。二是从制造的过程。在工艺、设备的选用方面考虑把排放降到最低,大力推广余热发电,建设脱硝除尘装备、提高环保标准,努力减少氮氧化物及粉尘的排放,大幅提升企业的能效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三是从应用的过程。在建筑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安全环保,另一方面要做到轻质化。中国建材也是全球最大的新型建材制造商,在全国推广和建设“绿色小镇”,最近又推出“加能源房屋”。

      会上,鉴于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突出,中国建材股份被全球契约中国网络授予“2014‘关注气候 ·生态文明 ’先锋企业”荣誉奖项,他们认为中国建材股份在企业的发展中,积极探索着工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模式;在践行“善用资源 服务建设”这一核心理念的岁月中,降低了制造过程中的能耗与排放,引导着建材行业走向低碳发展之路;在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转变中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乔治·科尔为获得“先锋企业”称号的部分企业授予奖项,宋志平代表中国建材股份受赠荣誉证书和奖杯,他表示获得“先锋企业”的称号既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鼓励,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鞭策。

    近年来,中国建材股份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绩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责任型”的“四型”企业为目标, 坚持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取得骄人经营业绩的同时,将公司的环境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放在与财务目标同等重要的位置,致力于为社会提供绿色环保的建材产品,为新能源产业提供服务和产品支持,倡导全行业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朝着既为股东创造高额回报、又有良好社会责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而努力奋斗。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等对大会给予支持,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前景,号召企业作美好世界的建筑师。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