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资讯详情

说好的见底复苏哪去了?评4月经济和货币数据

更新日期: 2015年05月14日 作者: 姜超 顾潇啸等 来源: 海通证券 【字体:
摘要: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去产能转型阵痛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去掉旧经济、拥抱新经济!但毕竟今年还有7%的GDP目标,再滑下去没准就保不住了!现在经济的核心矛盾还是贷款利率太高,6.8%的贷款利率比5.8%的GDP名义增速高出了1%,导致融资需求萎缩,因此利率非降不可,或许6月份就会迎来第四次降息,再降一次不够完全可以多降几次!未来货币宽松或长期持续,而10年国债利率下降至3%以下应该指日可待。而只有在利率大幅下降之后,经济或许才会逐渐迎来真正见底的转机!

    5月13日统计局公布4月经济数据,机构专家普遍认为数据太糟糕。
 
  以下为全部分析:
 
  说好的见底复苏哪去了?——评4月经济和货币数据
 
  看了4月份的经济和货币数据,感觉真是差的可以,说好的见底复苏哪去了呢?
 
  股市火热朝天,大家都期待着资本市场能救经济,从长期看或许充满了希望。但至少从短期看,火热的股市反而像个吸铁石,把居民存款都吸走了。银行没有了存款,既不愿意放贷款,又不愿意降利率,社会融资总量一塌糊涂,连续两个月大幅缩水。没有了资金的支持,投资增速也惨不忍睹,4月的投资增速只有9.4%,差不多是过去十年的最低值,尤其是地产投资增速几乎归零,也预示着短期经济依然难以见底。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去产能转型阵痛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去掉旧经济、拥抱新经济!但毕竟今年还有7%的GDP目标,再滑下去没准就保不住了!现在经济的核心矛盾还是贷款利率太高,6.8%的贷款利率比5.8%的GDP名义增速高出了1%,导致融资需求萎缩,因此利率非降不可,或许6月份就会迎来第四次降息,再降一次不够完全可以多降几次!未来货币宽松或长期持续,而10年国债利率下降至3%以下应该指日可待。而只有在利率大幅下降之后,经济或许才会逐渐迎来真正见底的转机!
 
  以下是详细的点评:
 
  投资全面滑坡,经济压力山大――4月工业、投资数据点评
 
  5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4月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其中4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为5.9%,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2.0%。
 
  总体判断:
 
  工业增速仍低,生产势头仍弱。4月工业同比增速虽小幅反弹至5.9%,但仍处低位。4月制造业PMI走势偏弱,发电量和粗钢产量增速仍偏低,印证生产势头仍较疲弱。而PPI同比持续负增,预示工业领域通缩仍将延续,抑制工业增加值改善。我们预测5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至5.6%,2季度GDP增速或降至6.9%。
 
  投资全面滑坡,地产投资“归零”。4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下滑至9.4%,创04年12月以来新低,三大类投资增速全面滑坡,而投资的资金来源增速也继续下滑。产能过剩和企业去杠杆令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至9.0%,仍在探底。库存高企和人口结构转型令地产投资难有起色,增速大幅下滑至0.5%,接近零增长。基建投资增速回落主要缘于资金来源受限,表现为城投债净融资额增速暴跌和4月企业中长贷同比转负增。
 
  地产销售反弹,新开工仍负增。4月地产销售同比增速7.0%,较3月回升并由负转正。但新开工面积增速-14.9%,依然为负且降幅较大。销量增速反弹主要缘于房贷利率持续回落和低基数效应,持续性存疑。而高库存压力之下,开发商拿地意愿较弱,制约地产投资企稳,未来地产投资依然堪忧,或将继续拖累经济。
 
  经济压力山大,降息远未结束。统计局称“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并称下阶段要“加大定向调控力度,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意味着当前经济仍处在“合理区间”的低位甚至接近增长底线,而宽松政策仍将陆续出台。财政刺激受制于资金来源,缺乏持续性且存在后遗症,因而宽松仍需依靠货币。当前高利率仍是经济的主要风险,贷款利率非降不可。我们认为降息周期远未结束,未来或仍有4次以上降息。
 
  消费稳中趋降,新兴消费领跑——4月零售数据点评
 
  第一,4月社消零售增速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 %、限额以上零售增速6.7%,均较3月小幅下滑。4月社消零售名义增速、实际增速和限额以上增速分别较3月下滑0.2、0.3和0.4个百分点,其中社消名义增速创06年2月以来新低。在经济依然低迷的背景下,消费增速小幅下滑,符合我们的预期。
 
  第二,农村消费增速继续快于城市,餐饮增速继续快于商品零售。按经营所在地分,4月城镇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小幅下滑至9.8%,农村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小幅下滑至11.4%,农村消费增速继续快于城市。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同比增速小幅下滑至9.8%,餐饮消费增速继续上升至11.7%,餐饮增速继续快于商品零售。
 
  第三,通讯器材增速34.9%,继续领跑各行业,石油及制品增速-7.4%,在各行业中继续殿后。4月,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增速34.9%,虽较3月小幅下滑2.1个百分点,但依然领跑各行业。受前期油价下滑拖累,石油及制品增速下滑至-7.4%,继续在各行业中殿后。
 
  第四,必需品增速普遍回落,可选品中家电大幅下滑、汽车小幅回升,地产相关商品小幅回落。必需消费品增速普遍回落,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由13.8%略升至14.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由13.9%回落至10.9%,日用品类由15.6%回落至11.8%。
 
  可选消费品涨少跌多,汽车从-1.3%小幅回升至1.6%,家用电器从16.2%大幅下滑至9.5%,房地产相关商品小幅回落,家具类从20.3%回落至16.4%,建材类从21.2%回落至18.7%。
 
  第五,经济继续走弱,消费稳中趋降,但其表现仍远好于工业投资,通讯等新兴消费依旧抢眼,继续领跑。4月工业增加值增速5.9%,仍处低位,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跌至9.4%,创近十年新低,消费表现仍远好于工业投资,且高新技术产业的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增速继续高增,始终领跑各行业,表现依旧抢眼。预计未来消费增速仍将继续下滑,5月消费增速降至9.2%。
 
  社融疲弱不堪,宽松仍需加码――4月金融数据点评
 
  5月13日央行公布2015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4月社会融资总量1.05万亿,同比少增4488亿;4月末M2同比增10.1%;当月人民币贷款新增7079亿元,同比多增1855亿元。总体判断:社融疲弱不堪,宽松仍需加码。
 
  一、社会融资同比下降,表内外融资需求低迷
 
  4月社会融资总量同比下降,表内外融资需求低迷。4月新增融资总量1.05万亿,同比少增4488亿,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045亿,同比低增311亿,而表外融资继续全面萎缩,委托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票据同比共计少增超2300亿。4月社融增速下降至12.2%,创历史新低,融资需求持续萎缩。
 
  二、贷款需求低迷,中长贷动力持续减弱
 
  4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045亿,同比多增311亿,贷款需求整体低迷。4月信贷占社融总量比重回落到76.6%。预计全年新增信贷10.8万亿。
 
  4月贷款结构转差,居民中长贷增长动力持续减弱。4月新增居民中长贷1568亿,比上月继续减少超100亿,同比少增333亿,,居民部门新增中长贷动能持续减弱,也反映3月末地产放松政策刺激个贷增长效果不佳。房地产政策放松短期刺激一二线房产销售而整体持续性不足。
 
  4月居民企业短贷和票据融资同比均多增。4月居民部门短贷同比多增450亿,企业短贷同比多增136亿,票据融资同比多增501亿,占新增贷款比例由上月不到3%大幅上升至17.5%,反映银行机构票据冲贷款有所抬头。整体看,短贷全面低增或因股市火爆带动短期资金需求,而实体需求或打折扣。
 
  4月非居民中长贷增长低于预期。4月企业中长贷新增2776亿,同比由连续8个月正增长首次转为负增458亿,表明基建投资稳增长带动的非居民中长贷动力持续减弱,融资来源未得到保障,制约基建投资空间。
 
  三、人民币存款继续下降,同业负债持续增长
 
  人民币存款持续分流。当月新增人民币存款8711亿元,同比少增3009亿元,居民存款减少1.05万亿,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存款持续流失,存款资金入市也有很大影响。4月非银金融机构新增存款1.03万亿,表明银行加大同业存款力度对冲一般性存款的大幅萎缩。
 
  贷存比小幅上升。4月金融机构总存款余额1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总贷款余额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央行口径贷存比小幅上升至68.9%。
 
  四、M2跳水至10.1%,M1升至3.7% 
 
  4月M2增速大幅下降至11.6%,主因贷款疲弱和外占下降。4月M2增速大幅降至10.1%,创历史新低,主要源于新增贷款力度偏弱、外占萎缩、表外融资趋降,M2供给机制性放缓。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当前货币派生渠道发生机制性变化,货币派生主要依靠贷款投放,证券投资派生的货币有所增加。而同业业务和平台债务等的逐步规范,使得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增长明显放缓,派生货币也有所减少。M2仍有下行压力,预计5月M2增速降至9.6%。4月企业存款同比多增超2000亿, M1由3月的2.9%小幅回升至3.7%。
 
  五、经济下行压力大,货币宽松需加码
 
  当前我国经济通胀持续低迷,短期面临下行调整压力,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空间有限,实际贷款利率实际上高达8%以上,宽松货币政策仍需加码,预计未来仍有4次以上降息。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