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资讯详情

国务院部署重点督查 确保重大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更新日期: 2015年05月25日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摘要:这次督查的内容和重点是: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增加合理有效投资、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促进国有企业稳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情况。落实促改革政策措施,把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的情况。落实调结构政策措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情况。同时,督查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国务院近日发出通知,部署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重点督查。
 
    通知指出,2014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对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作出了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推动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收到实效。但必须看到,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进展不平衡、工作不协调、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还没有充分发挥政策和改革措施对稳增长、调结构应有的更积极作用。为使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并取得成效,国务院决定对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开展重点督查。
 
    通知强调,这次督查的总体要求是,围绕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重点工作督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强化责任,主动作为。坚决打通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策落实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推动重大稳增长工程尽快实施、重大改革政策尽快落地、重大民生举措尽快见效。通过抓住典型、严格问责,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通知要求,通过这次重点督查,一要全力推动重大政策落地生根。督促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政策精神,深刻理解政策内涵,准确把握政策要求,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坚持以简政放权的作为转职能、激活力,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稳增长、促发展,以调整结构的举措补短板、添后劲,以改善民生的成效增福祉、加动能。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二要着力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围绕重大政策及时出台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切实解决政策不配套、不衔接、不落地的问题;督促地方、部门加强左右协调、上下联动推进工作,切实解决机制不顺畅、工作不到位的问题。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建台账、列清单,逐一查明原因,限期逐项解决落实。三要切实推动地方和部门履职尽责。督促各地区、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工作,真正负起责任,积极主动出主意,想方设法促协调,千方百计抓落实,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取得预期效果。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推进力度大、有成效的要予以褒奖;对工作不到位、拖时误事、工作效果差的要进行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坚决追究责任。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通知明确,这次督查的内容和重点是: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增加合理有效投资、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促进国有企业稳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情况。落实促改革政策措施,把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的情况。落实调结构政策措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情况。同时,督查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这次督查采取全面自查、实地督查等方式,并创新督查方式,直接征询社会意见。督查期间,在中国政府网专门开设“督查进行时”意见箱(DCJXS@mail.gov.cn),直接征询企业和群众对稳增长政策和简政放权等改革举措落实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提高督查的针对性、实效性。
 
    按照通知要求,5月31日前,各地区、各部门开展自查并向国务院上报自查报告;6月1日至15日,国务院派出11个督查组赴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区、市)进行实地督查;6月25日前,各督查组将督查结果上报国务院。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