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资讯详情

祝宝良:经济增速还要往下降 直到过剩产能基本出清

更新日期: 2015年10月20日 作者: 华尔街见闻 【字体:
摘要:三季度GDP破“7”,增速创下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6年半新低。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经济增速还要往下降,直到过剩产能基本出清才是底部。
 
    三季度GDP破“7”,增速创下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6年半新低。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经济增速还要往下降,直到过剩产能基本出清才是底部。
 
  祝宝良表示,目前经济运行仍然处于下探过程中,判断企稳指标主要是看PPI和大宗商品价格何时止跌回升。他建议,尽管当前经济依旧面临下行压力,但需要把调结构,尽快出清过剩产能放在首位:
 
  目前,工业还没有调整到位,产能过剩的问题没解决;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的调整也还没到位。所以现在投资就剩下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已稳住,但出口已基本成定局了,所以,制造业、房地产、工业的增速可能还会往下走,经济增速还要往下降。
 
  至于经济下行持续到什么时候,大家普遍感觉,产能过剩基本出清掉了,可能就到底部了。
 
  所谓出清掉了,关键指标是看制造业PPI环比是否开始止跌回升,但上涨持续时间不是一个月,至少连续半年往上走。以PPI为判断指标,是因为价格若开始往上涨,说明供给不足,需求开始有回暖,那么需求超过供给,企业就开始投资了,这就说明过剩产能就出清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行业增长可能是比较快的,比如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行业等,它这一块可能还在往上拉。所以,一般来说,看到工业品出厂价格开始回升的时候,可能工业就出清了。
 
  祝宝良认为,产能出清的对象很多是国企央企,关键靠兼并重组来解决:
 
  产能出清关键靠兼并重组,该倒闭企业要倒闭掉,按照过去“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来是对的。从现在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就能看出来,产能利用率还是很低,只有70%左右,而一般来说至少要达到80%的程度,像钢铁行业过剩问题则更明显。
 
  制约过剩产能淘汰的障碍因素还是很多,第一,产能过剩企业很多是国企央企,不改革怎么会死掉,因为是国家的;第二,地方政府税收、就业压力,不愿意让其倒掉,如果不是政府的,企业早就倒闭掉了;第三,银行的资产怎么处置的问题;第四,倒闭后的就业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都还存在。
 
  对于具体的经济企稳时间,有市场分析说可能在明年一季度,祝宝良认为这或只是暂时性的企稳:
 
  这种企稳肯定只是短期性的企稳,是由于库存周期所引起的。现在只是说去库存去的太厉害了,企业日常库存跌到差不多正常水平,而库存投资减少实际是社会总需求的萎缩,所以库存增加一点可能导致经济往上走一点。但是如果大宗商品价格还在继续下跌,企业库存那么多干什么呢,满足生产就行了。
 
  所以,从短期来判断,需要看库存,是因为有库存周期,补库存需求关键看大宗商品价格;再长一点的周期,要看企业过剩产能出清的问题,因为现在投资还没到底,而这个底主要看工业PPI。
 
  祝宝良还认为,降准降息对缓解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作用不大,核心的问题是结构调整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下行过快,结构调整过慢,未来应更注重调结构:
 
  降准降息对缓解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作用基本不大,虽然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但幅度并不明显,短期内货币市场资金利率是下降了,但长期企业的融资成本并没有下降太快。
 
  核心因素,我认为还是产能过剩行业太多,把资金占用去了。现在信贷到位资金都是负的,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如果还放货币,有什么用呢?
 
  所以现在核心的问题就是结构调整问题比较严重,这也是引发PPI下跌太快的主要原因。从2007年开始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包括货币政策都是非常宽松的了,但是对经济刺激作用并不是像以前那么明显。
 
  因此,核心问题到底是经济增长速度下行过快,还是结构调整过慢呢?我认为,很有可能是结构调整的速度也慢,未来大的趋向,还是结构调整,把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尽快清理,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把财政货币政策适当宽松一点,不至于经济下行的太快。但保增长和调结构两者并不矛盾,我主张结构调整需更重要一些。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