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拟取消32.5R水泥标号 水泥供给侧再下一城
摘要:本次工信部提出取消PC32.5R水泥标号,便是政府部门行政化手段对水泥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支撑!同时市场化行为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辽宁率先成立了以省级为单位的辽宁云鼎水泥投资集团,未来将搭载水泥行业产能销售的协同管理、去产能基金等各项职能,这一进度较市场预期明显更快。
9月25日,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司公告,根据国家标准委下达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已完成《通用硅酸盐水泥》建材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修改工作。拟取消32.5R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PC32.5R)。在标准批准发布之前,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特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17年10月25日。
取消PC32.5R标号当下将有助于淘汰落后粉磨产能,规范水泥产品质量和竞争环境:我国当前PC32.5R水泥主要面对中低端市场,在部分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占比较高,而在发展较领先的区域占比相对较低。根据国家质量标准,PC32.5R水泥中熟料占比在50%-60%(这一标号熟料占比浮动较大,部分企业产品甚至低于这一标准),而42.5水泥的熟料占比一般在以上(下游客户对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因而市场相对规范)。
水泥的很大一部分供给来源是小型粉磨站,而很多小型粉磨站并不具备熟料生产能力,往往通过少掺熟料从而降低价格,进行不正当竞争。这从一定程度上混乱了水泥市场,影响下游企业的产品、工程质量。我们认为,本次PC32.5R标号取消的核心意义,在于强制提高水泥企业生产标准,从而提高小粉磨站的熟料使用比例和生产成本,压缩落后粉磨产能的现有市场和盈利能力,有助于清退落后粉磨站,从而规范水泥行业的竞争格局,有利于具备熟料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
对于过剩熟料产能的进一步消化,仍有赖于建筑质量标准,混凝土质量标准及建筑设计施工验收规范等相关产业链技术标准的同步提升:根据我们初步测算,如果当前我国水泥市场全部产量中有50%是PC32.5R水泥,若全部用42.5标号水泥进行替代,那么能够多消耗大约10%左右的熟料产能;但是我们认为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决定水泥消耗量的核心因素并非水泥标号,而是建筑质量、混凝土质量的相关标准,如果这些标准不出现同步提升,那么即便取消PC32.5R标号,下游企业仍然可能会倾向于在混凝土中少掺高标号水泥,同样能够满足当前建设质量标准;甚至不排除部分粉磨企业生产不合格的高标号水泥,低价卖出;其实变相降低了水泥或熟料的消耗量,并不能够达到消化过剩熟料的目的。相反,如果国家能够同步提升商品混凝土质量标准和建筑质量标准,即产业链整体升级,才意味着水泥下游需求结构和需求总量发生了真实变化,从而推动过剩熟料产能的消化。因而若下游行业的相关标准能够配套提升,更有利于促进当前的过剩熟料产能消化;这也是行业当前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期看,水泥供给侧“行政化+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中,建议重视水泥行业的预期差:我们认为虽然相比与煤炭钢铁等行业较为直接的行政化手段,水泥的供给侧改革显得并不强势,这也是目前市场普遍预期较低的核心原因。但是,我们前期即判断,在水泥供给侧改革的逻辑闭环中,各参与方的手段有效、诉求都能得到满足,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思路更为长远、十分符合水泥行业市场化的现状。因此我们认为,行业盈利好、市场化程度高等都不能成为阻碍水泥供给侧改革的因素;相反在各方诉求的共振下,水泥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有望超市场预期,值得重视。
本次工信部提出取消PC32.5R水泥标号,便是政府部门行政化手段对水泥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支撑!同时市场化行为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辽宁率先成立了以省级为单位的辽宁云鼎水泥投资集团,未来将搭载水泥行业产能销售的协同管理、去产能基金等各项职能,这一进度较市场预期明显更快。
我们认为,随着大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频繁增加和政府行政化手段的不断增强,供给侧改革的频繁突破,将成为水泥行业的主旋律。
短期看,供需关系持续优化,四季度水泥涨价弹性明显:从当前涨价行为看,目前华东核心区域水泥价格当前已经实现我们的预判,即超过二季度高点。我们中性预期华东后续涨价可能在二到三轮,每轮幅度在30元/吨左右,更不排除因各项突发因素导致出现价格的超预期上涨可能;如果需求不出现大幅度下滑,我们认为涨价上行动力有望持续到明年春节前;万一安徽部分区域出现因保障空气质量要求导致的临时减产(铜陵市近期提出空气质量保障预案,若空气质量在采暖季内出现不达标,区域内水泥企业将面临30%减产),水泥价格有望爆发式上涨。
投资建议:我们继续维持2017年初对行业景气走势“淡季微幅下跌,全年高位震荡向上,四季度才是价格高点”的判断,旺季涨价幅度将超过市场预期。中期维度看,建议市场充分重视水泥供给侧改革的预期差,看好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对行业整体景气带来的提升。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