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图片资讯
  • 暂无资料

天瑞水泥丁基峰:去产能优化供需 调结构提质增效

更新日期: 2018年04月11日 来源: 数字水泥整理 【字体:

天瑞水泥总经理丁基峰

    尊敬的乔会长、与会的各位嘉宾,参会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参加本次行业年度峰会,在此,首先感谢协会,值此水泥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组织了本次峰会、确定了会议主题和行业发展方向;其次感谢与会的业界精英,给我提供了学习和交流机会;三是要感谢金隅冀东周到细致的会议组织,给我们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我一定要借此良机,向先进企业学习,坦诚交流思想,为水泥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而努力。

    下面我结合会议议题,谈几点想法。

    一、真正落实水泥去产能,从源头解决供求关系矛盾,实现水泥行业健康发展

    水泥行业去产能从根本上讲,就是遏制新增、淘汰落后和优化产品结构。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已经制定了不少的办法、措施和建议。但从推进速度上还不够快,去产能上存在政府支持力度较小和企业参与不积极等问题。

    1、要坚决遏制新增产能。水泥作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我们要在协会的领导下,通过所有渠道呼吁政府应停止一切形式的熟料和水泥新增产能。

    2、强力推行落后产能的淘汰。一要推动政府出台政策,从生产许可等方面,强制淘汰2500t/d熟料线(普通水泥)和直径3M(不含)以下的水泥磨退出市场;二要利用严格执行环保、质量、能耗、安全等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三是推动国家出台政策落实“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用市场手段做好退出市场产能经济补偿和人员安置。

    3、优化水泥品种结构。一要坚定取消32.5等级水泥品种;二要推动全行业产品质量提升,坚决治理无证水泥企业和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二、坚定不移的持续推进错峰生产,深化行业自律,实现行业提质增效

    2017年河南水泥行业在市场需求下滑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好的效益,政府的支持,行业协会领导和大企业的自律和引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7年错峰生产和行业自律,我们的体会是:

    第一,错峰生产要坚定不移。短期化解产能过剩,没有别的出路,错峰生产是我们企业实现效益、行业自救唯一的法宝。

    第二,区域大企业必须引领。区域内大型企业是行业领军者,必须要带好头,把市场维护起来,市场表现好坏程度,与大企业的引领息息相关。

    第三,借助政府的力量,发挥行业协会指导作用。当地协会肩负着与政府沟通、配合政府出台一些相关的文件,有效的保证推动错峰生产的开展;借助政府强有力的手段,遏制新增和淘汰落后,把水泥行业压减产能落到实处。

    第四,跨区域沟企业间沟通很重要。水泥行业的区域市场的关联度高,只有建立区域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才能有效的实施错峰生产,规避行业间的低价倾销行为,实现行业价值回归,为去产能奠定坚实基础。

    三、关于行业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限制新增产能。短期最重要的是产能置换如何监管,无论是技改还是置换,政策的落实必须严格,置换指标必须有效的核查,关键问题是坚决的不能再新增产能,一定要加强监管力度;

    2、要强化政府主导的错峰生产。要借助中央环境攻坚战的政策支持,在现有错峰生产的基础上,扩大错峰生产的内容和广度。建议推行全国范围内的季节敏感期的错峰生产,可以增加夏季、秋季等错生生产;

    3、统一环保标准。目前行业环保排放标准不统一,各个区域自己制订为主,如河南、河北省环保指标制订上非常严格,并且各个地市又不一样,企业投入成本较大,标准不一致会给行业发展带来混乱,需要我们会牵头,与环保部或相关政策部门做好沟通,制订科学、合理的环保标准,达到既满足环保要求又能。

    4、规范协同处置。因协同处置生产线,在错峰期间可以不参与停产,如果规范不好,就会造成水泥企业一哄而上,错峰生产也就失去意义。要与政府部门沟通,制定统一的错峰生产豁免标准,明确熟料生产线协同处置、取暖、电石渣等的错峰生产政策界限,实现错峰生产的一致性。

    5、构建区域平台规范市场环境。行业要加大力度推广山东淄博联合等先进经验,发挥政府和骨干企业的作用,从源头上规范水泥市场秩序,实现平台效益,提升行业整体效益。

    整体来讲,2017年我们走出一条错峰生产、改善供需关系的道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中国水泥协会组织此次C12+3会议,包括在成都将召开的“中国50强水泥企业”会议,将今年的基础奠定好,2018年行业效益稳增长目标一定会实现。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