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东北地区水泥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大调研之症结篇
全国水泥供求关系走势图
泛东北地区水泥供求关系走势图
(数据来源:泛东北地区地方水泥协会)
图表说明:从全国范围看,2013年以来,产能渐增和产量递减处于较为和缓的平行状态。而泛东北地区自2014年产能大增与产量“跳水”呈现的是骇人的“喇叭口”状态,产能和产量矛盾极度恶化。
一问:销量连年“跳水”何时能缓解?
水泥销量六年间降幅过半
泛东北地区地方水泥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泛东北地区的熟料用量从0.98亿吨下降到0.46亿吨,水泥销售量从1.64亿吨下降到0.76亿吨,降幅双双超过53%。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阿荣旗蒙西和扎兰屯市龙北水泥有限公司相距50公里,是当地仅有的两家拥有熟料生产线的企业。
2018年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记者在阿荣旗蒙西水泥有限公司的办公室见到了已经调到呼伦贝尔蒙北水泥有限公司任职的业务经理程朝刚。据他介绍,2017年4月,上述两家公司成立了蒙北公司作为新的销售平台,销售业务和销售人员因此进行了合并。
平台成立后,为了节省成本、节约资源,扎兰屯龙北的熟料线更是关停了一整年,但是到2018年全年结束时,两家企业的经营状态也只是“少亏当盈”。
“现在水泥市场不好,大家都盯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客户。需求减少了,企业的供货能力、产品品牌、产品质量等优势基本丧失,客户更多是比较各企业的销售政策,拼价格的情况越来越多,谈判成功率严重下降,谈判失败成了主流,我们做销售工作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程朝刚说到,“举个例子,离这里20公里的甘南县是我们传统的销售市场,今年我们的销售经理带着业务人员跑了小半年的时间,谈到最后客户都躲着我们,结果却是一点水泥都没卖掉,买方市场客户只认价格。”
“水泥市场较好时,企业利润可观,给业务人员的各项费用比较充足,跑动市场基本没有经济压力。现在市场不好,企业无利润可言,跑业务的各项费用砍了很多,恶劣的市场环境更需要频繁地跑动,销售压力极大。”程朝刚补充道。
“水泥需求六年来持续下降。”熟悉泛东北水泥行业的人士都认为,需求的下降是这一地区水泥行业连续三年亏损的直接原因。
据金隅冀东吉林经贸有限公司经理王建明介绍,2016年至2018年,泛东北水泥市场需求持续下滑,该公司的水泥产量从2017年的9700多万吨,跌至2018年的6700多万吨,降幅超过30%。
通过调研记者了解到,2018年除辽宁省产量增加外,其他两省一区产量均大幅下降。据黑龙江宾州水泥(北方)销售副总盛福林介绍,2017年黑龙江省生产水泥2361万吨,同比下降20%,2018年的产量约为2000~2100万吨,继续下降21%,产能利用率已不足25%;2017年,吉林省的水泥产量为2992万吨,同比下降9.6%,2018年进一步降至2000万吨左右,预计同比下降33%,统计部门数据显示吉林省水泥产能为5588万吨,以此计算,其产能利用率已降至35%;蒙东区域内,包括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和赤峰四个地区,2018年的产量为1450万吨,相比2017年的1959万吨,也减少509万吨,同比下降25%。
作为泛东北地区产量唯一增长的省份,2018年辽宁省生产水泥预计超过5000万吨,同比增长35%。但是,据记者了解,辽宁本地并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消化这5000万吨水泥,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了临近省份,直接导致2018年7月后泛东北区域水泥价格断崖式下跌,同时,还有大量熟料通过海运进入南方市场。2018年辽宁水泥产量上升,但是与其1.3亿吨的产能相比,其产能利用率也只有38%,远低于全国66%的平均水平。
从记者获得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2011年开始,泛东北地区水泥产量连续下跌,水泥市场的拐点早已到来,水泥市场正处于需求下降期,而何时降到底,到达下一个平台期仍未可知。目前,泛东北地区在巨大的产能规模与需求大幅下滑的严重矛盾下,水泥价格再次回到成本边缘,水泥企业更是“哀鸿遍野”。
投资拉动旧有模式日渐式微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18、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分析预测》中指出,2019年,我国消费、投资、出口需求增速下行“齐碰头”的局面可能难以避免,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出口下降3.6%。受此影响,工业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整体经济增速可能将进一步下行。
具体到泛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收紧的趋势则更加明显。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额累计增长,分别为-28.3%、3.7%、1.6%和-4.7%;建筑安装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长,分别为-32.3%、-11.4%、-0.4%和-9.7%。总体而言,2018年辽宁和吉林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黑龙江小幅下滑,内蒙古大幅下滑,但是在建筑安装工程方面,四省区全面处于投资减少状态。而在GDP方面,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区2018年前三季度的累计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分别为105.1、105.4、104.0、105.1,增幅基本保持在5%左右。综合两项数据,泛东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总量减少,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也在减弱,泛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已初露端倪。
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据辽宁水泥协会秘书长马世义介绍,房地产投资至少占据了东北水泥市场一半的需求。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东三省的投资额为4720亿元,其中住宅投资3433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7.5%和20%,高于全国9.5%和13.4%的增长速度;内蒙古房地产投资额为882.8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住宅投资641.9,同比下降0.6%。从实际效果来看,2018年房地产投资的增加,没能支撑起泛东北地区的水泥需求。同时,在商品房销售面积方面,2018年,东三省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92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4.4%。房子更多了,卖得却更少了,东三省房产去库存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由此推测,今年往后泛东北地区房地产投资恐将迎来新一轮降速,甚至出现投资大幅减少的局面。
在PPP项目方面,2017年12月末,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管理库项目投资额分别为5465亿元、2019亿元、2798亿元、1178亿元。截至2018年9月末,四省区的管理库项目投资额分别为2553亿元、2087亿元、3160亿元、1210亿元,总规模减少2450亿元。截至2018年9月末,四省区落地项目投资额分别为1601亿元、907亿元、2283亿元、973亿元,项目落地率(按项目个数计算)分别为60%、40%、43%、50%,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从PPP项目总规模的缩减和不算高的落地率来看,2018年泛东北地区PPP项目的清理对水泥市场的需求亦有负面影响。
前述报告认为,2017年以来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价格上涨因素有关,下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价格因素对工业企业盈利的支撑将减弱。2019年,我国内、外需增速放缓叠加可能导致短期内工业增速下行,随此上行的企业债务率和杠杆率无疑会加大工业企业经营困难。
聚焦到泛东北地区,其经济发展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旧动能已经快速减弱,但新动能的培育还需要人才、技术、资源、资金和时间的投入,其民营经济的短板,也需要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未来,投资拉动既不是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无力消化2.5亿吨的水泥产能。
市场未来需求不容乐观
泛东北地区水泥需求的释放空间所剩无多。
在阿荣旗采访时记者了解到,2018年当地水泥市场销量大幅下降45%。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15、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大规模开展“十个全覆盖”建设,超量预支了市场空间,使得当地2017年后基本没有大型工程开工。据了解,2011~2016年是阿荣旗地区工程建设的爆发期,水泥需求量(包括周边6个县市)一直处于高位的200万吨左右,阿荣旗蒙西水泥一家企业就有140万吨/年的产销量,买水泥的客户都拿着现金排队,2018年该企业的产销量却只有48万吨。
据记者观察,阿荣旗当地的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备,街道整齐干净、崭新的楼宇窗户明亮、宽阔的公路上零星有车辆驶过。“十个全覆盖”建设支撑了当地水泥市场两年的需求,但是水泥需求市场“寅吃卯粮”后,已经看不到销量会出现在哪里。当地的水泥经销商向记者表示,水泥需求严重下滑,能够沟通的水泥用户数量有限,使得竞争加剧。水泥经销的量大幅下降,利润空间严重压缩,单凭水泥能带来的利润微乎其微,需要通过物流、整合装卸队、承兑等组合方式获取利润。
东三省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黑龙江宾州水泥(北方)销售副总盛福林告诉记者,2018年之前,黑龙江的水泥市场主要靠重点工程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以哈尔滨为例,该区域人口密集,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水泥市场的需求更是占全省的一半。2019年哈尔滨已经批复的工程有地铁4号线、5号线、地下管廊、绥大公路、2环高架桥改造,但为减少政府负债,这几个工程均未开始建设,也不知何时开工。今年他们盯上的重点工程,仅一个牡佳高铁项目。由于工程量大幅度减少,2019年预计黑龙江需求再下降30%左右。
据辽宁山水水泥的销售负责人介绍,辽宁的整个经济环境不容乐观,2002~2012年的10年间,辽宁省投入4万亿元进行建设,2012年以后沈阳市鲜有大的建设工程,只有一些地铁和高速公路项目。
辽宁金隅冀东水泥贸易有限公司经理张立清告诉记者,水泥需求严重萎缩,宏观上与东三省的基建、房地产的结构调整有关,2017、2018年两方面下降得越来越厉害。辽宁富山水泥有限公司郭德东认为,“整个经济环境不容乐观,辽宁省去房地产、去库存,人口负增长都是不利因素。”
二问:“过剩”重压下谁还在“新增”?
“由于对市场预期过高,部分企业过度建设,其中还有一些违规项目,致使水泥产能加速增长。”泛东北地区水泥去产能相关部门一些专家对记者表示。
“产能严重过剩”和“产能持续增加”乍一看是那么的不和谐,但这看似违背市场规律的一幕,却在泛东北地区真实上演着。在需求连续下降的背景下,盲目新增的产能加剧了产能过剩,也把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进一步推向了严重亏损的悬崖边。
“严禁”政令频出,产能增加不止
综合泛东北地区地方水泥协会等统计部门数据,泛东北地区2013年水泥熟料产能为1.04亿吨,2018年达到1.32亿吨,熟料产能逐年上升;熟料用量则自2013年的0.98亿吨逐年下降至2018年的0.46亿吨。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由94%下降到34%。
“如果说一个行业没有政策引导,野蛮生长致使行业出现问题那另当别论,但水泥工业不是这样,远了不说,从2009年起,国家下发的文件中涉及严禁水泥工业新增的内容就不少,甚至可以说是三令五申,尽管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等相继出台多个文件严禁新增,但依旧没能刹住泛东北地区‘产能新增的列车’。”一位大型水泥企业辽宁市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自2009年始,国家层面针对水泥工业产能新增出台的文件有:国发〔2009〕38号《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13〕41号《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产业〔2015〕127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6〕3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原〔2017〕337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钢铁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工信厅联原〔2018〕57号《关于严肃产能置换严肃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的通知》等。
其中,国发〔2009〕38号文件指出,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的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不符合上述原则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国发〔2013〕41号文件提出,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管理,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海域)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国办发〔2016〕34号文件明确表示,严禁新增产能。2020年底前,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设项目;2017年底前,暂停实际控制人不同的企业间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置换。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刹住泛东北地区水泥产能的增长势头。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在国发〔2009〕38号文发布之后与国办发〔2016〕34号文发布之前,东北地区的107条水泥熟料生产线中,有17条是新增产能,新增产能2597万吨,占过剩产能的42%。以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辽宁省为例,只有亚泰集团的熟料生产线全部是在2009年国发38号文件之前建成。
2018年,工信部委托相关协会开展水泥平板玻璃建设项目产能置换方案调查,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随即对违规建设及不符合产能置换生产线建设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对国办发〔2016〕34号文发布以来的新建项目,按照生产许可证逐年进行核查,全面掌握产能增长的可靠数据。然而,这一核查在一些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人士看来,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2016年以来新建的项目很少很少。”辽宁省的一位水泥行业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泛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省内,新增产能更多的是发生在2009年国办发38号文与2016年国办发34号文发布之间。
花样翻新地新增产能
除了无视产业政策新建生产线导致产能增加外,还有“批小建大”“批大建小”等手段也导致了产能的增加。
据权威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辽宁省54条水泥生产线中,设计产能与工信部、当地协会核定产能一致的仅12条,其他水泥生产线“批小建大”者甚多,“批大建小”者亦有,更有个别网查无证,这个结果也暴露了辽宁省水泥行业突出的违规新增问题。
在旁人看来,“批小建大”是违规的,为什么说“批大建小”也是违规新增呢?问题在于,一些企业“批大建小”之后,后来又再“建大”,导致产能增加。
“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GDP总量,对违规项目采取默认或直接支持的态度,加剧了过剩产能的重复建设。”一位长期研究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发展的专家说。
国发〔2009〕38号文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的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不符合上述原则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上述产能过剩行业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需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论证和核准”。同时,水泥是涉及到建筑安全的特殊商品,国家规定凡是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一律不准生产和使用。然而,这些文件在泛东北地区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
一家大型水泥企业吉林市场负责人表示,从国家对于水泥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政策来看,是不允许新增产能的,但实际还在新增。由于地方保护,新增产能现象在东北地区时有发生,做不到令行禁止。
“这种情况说明产能置换过程中多少都有违规行为存在。”辽宁省一位水泥企业老员工对记者说。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的盲目投资也助推了产能过剩的乱象。不管市场好坏,很多企业都存在侥幸心理,当市场较好,需求量较大时,一些企业认为,线上得多就是赚得多,批下来就一定要建起来,建起来的线,市场有需求就再违规扩建;当市场不景气了,一些企业认为,在水泥产品未有替代品之前,只要咬牙挺过这段艰辛岁月,就能迎来春天,所以市场不好不扩建,甚至不生产,但也不拆线,只等市场有生机,便开窑生产赚一笔。
严峻的现实粉碎了这类幻想。
当已有产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的峰值,随之而来的便是价格下降,其后,伴随近几年需求下落,量价齐跌成为现实,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就造成了行业的不景气。在这种局面下,很多企业还在盼望一旦有少许回暖便开窑赚一笔,且不说如今产能尾大不掉,价格难以攀升,利润稀薄,即使出现需求小范围回暖,也难以解决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低价竞争的乱战困局,在众多竞争中获取为数不多的订单也非易事。当然,这其中还涉及一些因为债务问题无法退出市场的企业,这需要政府和企业设置专项资金引导其逐步退出市场。
“2018年南方很多省份水泥市场回暖,价量齐升,个别公司希望增加水泥行业投资,但我们要看到,南方市场的‘漂亮数据’是由市场需求高涨和‘错峰’带来的。全国水泥产能过剩依旧严峻,严禁新增、压减产能仍旧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水泥市场反弹回升的情况下,泛东北地区仍旧持续低迷,应引起政府足够重视。”蒙西水泥的一位高管向记者表示。
三问:监管为何“令难行、禁不止”?
需求的下滑似乎是无能为力的,但供给端的盲目新增以及对相关国家、行业政策的执行、监察不力,加剧了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的困境。“投资不过山海关”也成为水泥行业人常说的一句话。
令行禁止?难
2018年11月中旬,赵宏波请辞辽宁省建筑材料协会水泥分会会长一职,距协会批复他担任会长一职不过9个月。
导火索是辽宁省内部分水泥熟料企业拒不执行错峰生产。按照辽宁省工信委和环保厅发布的《关于辽宁省2018~2019年采暖期水泥错峰生产安排的通知》,自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省内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原则上都进行错峰生产,然而,直到赵宏波请辞那天,仍有部分本该错峰的企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拒不执行错峰生产。这令作为会长的他感到很为难。
很多企业负责人曾多次找到赵宏波,问他作为协会会长该拿那些不错峰的企业怎么办,他只能向相关政府部门反映情况。在他看来,这是省工信委和环保厅联合发文要求执行的政策,如果有企业不执行,唯有求助于政府部门。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这激怒了省内其他遵守政策、按时停窑的企业,一些企业负责人赌气说,如果政府再不管那些不错峰的企业,他们也要开窑了。
同时也引起了周边省份同行的不满。2018年11月13日,吉林省、黑龙江省水泥协会联合发布文件,向工信部、生态环境部报告辽宁省14家水泥企业拒不执行错峰生产的情况,要求坚决制止辽宁省水泥企业拒不执行错峰生产政策的行为,将目前违规企业加入失信企业名单,不允许参与重点项目招标,保障认真执行国家政策企业的合法权益。
文件还要求对当地工信环保部门执行该项工作失职人员追究责任,严厉查处,保障国家政策的执行到位。尤其对给予违规企业制定差异化政策的地方政府更要深究。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巡视员吕桂新、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孔祥忠等人对拒不执行错峰生产的企业给予谴责。吕桂新认为“这是典型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孔祥忠认为“这给水泥市场造成了不公平竞争。”
此后,辽宁省工信厅对相关未严格遵守错峰生产要求的企业进行了约谈,要求限期停窑。相关企业按照约谈要求及时改正,但大连新虎水泥、丹东凤凰山水泥、阜新大鹰水泥未按要求及时改正而被省工信厅通报。
开开停停,一些本该参与错峰的水泥企业后来补办了相关手续,成为承担居民供暖、处置生活垃圾的生产线,名正言顺地豁免错峰生产。
赵宏波的请辞到目前仍未经辽宁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正式批准,但自卸担子之后,他觉得内心轻松了不少。
违法违规成本太低
“错峰生产是化解产量过剩的有效办法,也是水泥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但辽宁省在2017年、2018年国家发文的情况下,也没有得到非常及时、有效的制止,违法违规成本太低。”某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吉林管理区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沈阳山水水泥的销售部门负责人也认为,2016年国发34号文下来以后,大部分企业都在按照规定执行错峰生产,一些小企业却以各种理由甚至毫无理由地拒不执行国家政策,无形中对错峰环境带来冲击。
“虽说错峰要靠企业自律,但是也要靠外在的约束力,政府应该加强监管。不参与错峰的企业违规成本低,一天的罚款远远低于开窑一天的利润。”辽宁富山水泥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
蒙东地区一家水泥企业的营销总监则坦言,东北地区政府部门不作为现象不在少数。如果按照之前的文件要求,对于那些不按规定执行错峰生产的企业,应该是第一次媒体曝光,第二次由政府部门约谈,第三次直接将企业列入黑名单。但在现实中,相关的政府部门会考虑当地的GDP,会考虑很多背后的关系,很难去具体落实这些政策。
“辽宁省拒绝执行错峰生产的企业不仅影响辽宁,他们向外输出的水泥也会影响到山东等地及南方地区大的市场。”沈阳山水总经理李专志分析说,因为南方地区的水泥企业都非常支持、严格遵守错峰生产,水泥窑企业都停了,但粉磨站企业还可以运转,对水泥熟料的需求量较大,于是,辽宁省一些水泥企业为了向南方输出熟料盈利,就不执行错峰生产。
期待良好的营商环境
“如果放任目前辽宁水泥市场混乱状况持续,接下来的2019年上半年,辽宁水泥市场形势预计不会太好。”辽宁一家大型企业销售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在错峰生产方面,如果政府方面再不主动作为,协会不发力,一些大企业就只能直接向政府施加压力,3月1日提前开窑。
错峰生产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这只是泛东北地区相关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的表现之一,对于这一区域的问题还有很多:忽视遏制违规新增产能、淘汰落后力度不够、对流通环节水泥质量监管不到位……
比如面对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水泥,通常只有公众举报,相关部门才会去调查,调查结果也只针对调查批次有效。相关部门往往一句已售部分无法追回,或者一句已成混凝土建筑物无法测得水泥指标,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辽宁金隅冀东水泥贸易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张立清认为,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要找到出路,政府首先应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比如去产能、产能置换、错峰生产等政策,营造让企业信任的营商环境。
另有辽宁水泥企业负责人表示,东北地区的环保标准也应再提高,不能因为属于非重点区域,就放松环保要求。在他看来,目前东北一些省市的环保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在其他地区的小企业呼吁不要“一刀切”时,东北地区不严格遵守环保政策的企业反而活得更滋润。
“我们的要求不高,只要求一视同仁,不要区别对待。”辽宁富山水泥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北方水泥吉林管理区总经理李兴海也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在执行国家政策时,真正做到“有令必行”。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全行业都将面临亏损。另外,他希望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置力度。
也有企业负责人对政府部门在刺激市场需求方面提出期望。沈阳山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专志认为,市场的无序竞争最后只能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政府应该刺激民生对水泥的需求,行业和政府部门应该判断水泥的消费趋向,引领水泥行业的发展,应该认识到工程建设对拉动内需的巨大作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