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水泥产能年增21.35%,新型干法水泥占比100%!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建材产业紧紧围绕重点解决水泥等建材产品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通过统筹协调、规划布局、推动项目落地,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的供需矛盾,建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建材产品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行业产能、实际产量、从业人数、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社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带动引领作用持续发挥,支撑服务功能进一步得到夯实。
目前,西藏自治区公路、水利、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关乎民生的重点项目启动,给全区建材产业飞速发展带来先所未有的机遇。
图为西藏自治区一家企业国际领先的水泥生产线
扩大规模升产能,降低成本促进增长
西藏自治区紧紧围绕提升区内建材产品供应保障能力,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建材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大。
西藏自治区经济信息化厅资料显示,2019年,西藏自治区规模以上建材企业38家,产值88.55亿元,是2009年的6.8倍。水泥产量从2009年的190万吨,提升至2019年的1081万吨,年均增速21.35%。
水泥生产企业由2016年的4家增加至目前的10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由2016年的315万吨增加至十三五末规划熟料产能1155万吨,区内水泥市场占有率由2016年的60%提升至目前的85%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比由2009年的56.9%提升至目前的100%。
10年间,特别是“十三五”以来,西藏自治区以水泥项目为主,新型墙体材料、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为辅,建设了一批重点建材项目,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水泥的供应保障能力,有力保障了拉萨市环城公路、旁多水利枢纽、拉林铁路等重点项目的水泥需求,降低了经济建设成本。
建材产业求增量,填补空白保需求
西藏自治区通过合理布局新增产能、填补空白、逐步完善建材产业体系。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商砼、新型墙体材料、石材、石膏板材、沥青、玻璃加工、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管材、涂料等为补充的建材产业体系。其中石膏板材、沥青、管材、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防水卷材、涂料等建材产业体系从无到有、填补了市场空白,水泥及其制品、墙体材料等产业从有到强、实现了提质增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建材产业体系,基本保障了区内经济建设对建材产品的需求。
截止目前,全区5家水泥企业、9条生产线,熟料产能600万吨、水泥产能达900万吨以上。“十四五”时期,随着“十三五”布局重点水泥项目稳步投产,水泥产能有效释放,全区水泥需求量将达1500万吨以上,可实现供需基本平衡;
商砼产能从2009年的65万方提升至目前的800万方,企业由不足10家增加至当前的近百家,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服务半径基本实现全覆盖,泵送能力显著增强;
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12家,年设计超过产能100万方左右,2019年产值9000余万元;从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制造生产以及施工的规上企业2家,2019年产值9700万元;管材生产规上企业1家,年设计生产能力1.43万吨、累计长度18.7公里,2019年产值3000余万元;
区内传统建材产业如石材、砂石等,均有一定程度发展,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保障能力有效提升;正在推进短流程钢铁项目前期筹建工作,引进福建安南石之美实业有限公司与本地企业合作新建石材开发项目开工建设,逐步完善建材体系,为西藏建材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经济增长点。
图为高新雪莲水泥有限公司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创新科技驱动,绿色生态铸辉煌
围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西藏自治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推动全区建材产业逐步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全区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0条,水泥粉磨站1座,共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68.4万吨,全区新型干法水泥占比100%。淘汰“地条钢”企业1家。对曲水标威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利用采矿选矿废渣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进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现西藏尾矿工程化综合利用零的突破。
落实新建水泥项目配套建设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推动华新(西藏)水泥有限公司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推广富氧燃烧技术在水泥企业的应用,实现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推动建材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配套建设自动化、数字化相关项目,水泥企业基本实现了全自动配料系统、在线监控系统等技术应用的全覆盖。
10年风雨兼程,西藏自治区建材产业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艰辛探索道路。展望未来,西藏自治区建材产业也将迎来发展大好机遇,必将谱写出新的篇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