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水泥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成效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和关怀水泥工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引导、鼓励和支持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作为纲领性文件,推动了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水泥工业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新时期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力地促进了水泥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正是在历代党的领导人的关怀支持下,正是长期以来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正是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才使得我国水泥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水泥是建筑材料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建筑、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库大坝、石油、电力、海洋工程等。水泥在抗震救灾、防洪防汛、工程灾难抢险抢救、边防沿海沿江军事工程等方面也被广泛应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保障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水泥仍将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建筑材料。2020年我国水泥熟料产量15.8亿吨,水泥产量23.77亿吨,自1985年以来中国水泥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水泥行业正站在新的起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加快由水泥大国向水泥强国蜕变,从立窑到新型干法,从灰色制造到绿色“智”造,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走出去”,这成绩的背后凝聚着水泥人的智慧与汗水,折射出水泥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进程。
“十三五”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和诸多困难挑战,水泥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了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较好成绩,为水泥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业运行总体平稳。2015年水泥行业收入8897亿元,行业利润仅为330亿元,2019年水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破万亿元大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万亿元,利润1867亿元。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水泥行业运行短期受到较大影响,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下,水泥行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认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现销售收入9960亿元,利润1833亿元,与2019年相比基本持平。
——结构调整持续优化。水泥行业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严禁新增产能,严肃产能置换。2019—2020年水泥行业共公告产能置换项目59个,压减产能约1828万吨,2020年公告的新型干法建设项目平均单线规模约4900吨/日。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66.9%提高至2020年的77.5%。目前除特种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少许JT窑外,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重已接近100%。按照生产许可证统计,除去JT窑和特种水泥熟料生产线,实际产能在2500吨/日及以下的产能约占总产能的28%,2500吨/日至8000吨/日(含)约占70%,8000吨/日以上产能约占2%,生产通用水泥的新型干法窑单线平均规模提升至3605吨/日以上。全国在产的万吨及以上熟料生产线共有16条,分别是海螺水泥7条,中联水泥2条,塔牌集团2条,天瑞水泥、华盛天涯、华新水泥、冀东水泥和尧柏水泥各1条。池州海螺的万吨线正在建设之中。
——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十三五”以来,水泥行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以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促进提质增效,与2015年相比,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下降3.6%。工信部发布的2020年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中,华新水泥(河南信阳)有限公司为上榜水泥企业中可比熟料综合能耗最低——91.75 kgce/t。水泥行业发挥协同处置优势,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材行业工业固体废弃物年综合利用量超过15亿吨,160余条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建设了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弃物等装备,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发电达到可装生产线的95%。“十三五”期间,水泥错峰生产得到全面推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水泥行业依靠错峰生产政策,减排二氧化碳15.3亿吨,二氧化硫5.34万吨,氮氧化物196.1万吨,颗粒物2.61万吨,节约煤炭亿余吨。
——水泥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以来,随着PC 32.5水泥全面取消,水泥供给和需求结构不断调整,熟料产量由2015年的13.35亿吨提升到2020年的15.8亿吨,水泥每年产量维持在22—24亿吨。水泥大企业集团逐渐向上下游延伸,加大对矿山、骨料砂石、混凝土、预制件加工、装配式建筑、水泥外加剂等投资力度。砂石骨料网发布的2020中国砂石行业产能20强中水泥企业有7家,5强中水泥企业有4家。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核电工程用硅酸盐水泥、油井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道路硅酸盐水泥、海工硅酸盐水泥等20多个特种水泥得到应用和推广。
——联合重组稳步推进。2016年5月,金隅集团与冀东集团实施战略重组,重组后金隅冀东水泥的熟料产能规模成为全国第三。2016年8月,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与中国中材集团实施合并,合并后的中国建材集团水泥熟料产能排名第一。2016年8月,华新水泥收购拉法基在重庆、云南和海外市场的7家公司,产能排名跃升为全国第五。2019年底河南同力水泥的实际控制人转变为中建材旗下的中联水泥,河南前3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从54%提升至60%。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不含港澳台)前50家大企业集团的水泥熟料设计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76%,与2015年相比提高1%。其中,前10家大企业集团的水泥熟料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57%,与2015年相比提高3%。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大在协同处置、智能控制系统、智慧物流、环境负荷调控、资源综合利用、特种水泥煅烧、燃料替代、氮氧化物减排、二氧化碳捕集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水泥生产过程智能集成优化控制技术及应用开发”、“新型干法水泥窑烟气催化复合脱硫固硫技术”、“水泥环境负荷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水泥企业运营数字化系统开发与创新”、“水泥窑烟气碳捕集纯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化应用”等获建筑材料科技进步一等奖。“水泥窑高效生态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走深走实一带一路。中建材集团、海螺集团、华新水泥、红狮控股、冀东水泥、上峰水泥、葛洲坝水泥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号召,开展海外合作,加快产能布局,不仅输出先进的产能、装备、技术,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和带动经济发展,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参与文化交流和公益事业,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根据中国水泥协会(CCA)统计,“十三五”期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合计投产23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合计熟料产能2,688万吨,水泥产能3,965万吨。治理体系组织结构是行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力组织保障。水泥行业治理体系组织结构已经从政府直接管理转变成为政府指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和协会配合参与等多元治理体系。
(一)法律治理体系
实现工作方式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转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十三五”时期,水泥行业形成了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产品质量法、反垄断法五部法律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意识,坚守法律底线,坚决退出落后产能,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十六部门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7〕30号)则在手段上强化法律法规约束,加强节能监察、环保执法、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监管等执法检查。
(二)标准治理体系
水泥行业按照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产品质量法四部法律均较早制定了对应的相关标准,即GB 16780《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4915《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JC∕T 2301《水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 175《通用硅酸盐水泥》和十五类特种水泥相关推荐性国家标准,另外涉及装备工艺、环保治理、工厂设计、水泥窑协同处置等标准已经形成了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体系,并鼓励行业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GB 16780《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和GB 175《通用硅酸盐水泥》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从严了标准体系,强化了标准引领作用。
(三)规划治理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315号)、《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225号)、《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系统“十三五”发展规划》、《水泥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为“十三五”水泥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水泥行业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紧密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抓紧做好水泥行业的“十四五”规划并落地执行,促进水泥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治理体系
水泥行业最主要的矛盾是产能严重过剩的结构性矛盾与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水泥行业已经形成多项产业政策共同发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础局面。“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作为纲领性文件,推动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产能置换和错峰生产成为压减过剩产能的两大政策抓手。《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信部原〔2017〕337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严肃产能置换 严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的通知》(工信厅联原〔2018〕57号)、工业和信息化部《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操作问答》等现行的产能置换政策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既有效遏制了违规新增项目,又有序引导了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配置。正在制定的《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修订稿)》则进一步提高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和其他区域的置换比例,缩小了置换的产能范围。
《工业和信息化部 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16〕351号)使得错峰生产在“十三五”期间得到全面推行,形成了水泥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双丰收的局面,《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20〕201号)奠定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全国范围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下发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质量提升、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文件,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1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等。在节能减排方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74号)、《工业节能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3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通知》(工信部节〔2017〕110号)、《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通知》(工信厅联节〔2019〕16号)等。在行业规范和质量方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建材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的通知》(工信部原〔2017〕278号)、《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 商务部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联科〔2018〕198号)等文件将持续发力。
“十四五”初期,在市场规范运营方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七部委出台了《关于提升水泥产品质量规范水泥市场秩序的意见》(国市监质监发〔2021〕30号),在生态环境总量控制方面,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环环评〔2021〕45号),防止两高项目盲目上马,碳排放核算也列入环评专章。
(五)职工治理体系
职工是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来源,职工治理水平是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水泥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水泥行业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基础科研人才、管理型人才培养发展机制,建立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充分调动水泥行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富有活力的团队精神。发挥政府机关、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业协会等职能作用,共建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基地,定期召开建材高校、企业中高层、基层员工座谈会、交流会等,形成行业凝聚力,做好培养水泥行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切实增加职工收入,完善错峰生产期间职工培训和休假制度,关注因兼并重组、退出落后产能等职工流转问题。
(六)文化治理体系
先进的行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推行“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之中”的先进行业文化理念,使得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观念由“量本利”向“价本利”转变,行业效益实现了稳增长。企业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落实行业自律诚信公约,营造公平竞争、和谐稳定、合作共赢的市场氛围。中国水泥协会编制的《水泥企业社会责任准则》、《水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水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三项团体标准于2018年发布实施,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关于推进水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向行业发出了《水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倡议书》,倡议大企业集团发挥市场主导和带头示范作用,严格执行错峰生产、产能减量置换、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带领行业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协会通过定期召开企业党政领导联席会、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圆桌会议(C12+3峰会)、中国水泥协会理事大会暨50强峰会(C50)、全国水泥协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等会议和地方工作会议,加强企业、地方协会负责人和地方主管部门沟通,交流好经验好做法,凝聚行业共识。运用传统媒体、新型媒体等各种渠道或建设交流平台大力宣传优秀先进的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以及行业领先技术、优秀管理体系、示范工程、标杆企业、先进事迹等,增强水泥行业从业人员的自信感、自豪感和自强感。
水泥行业取得的成绩是坚持党坚强领导,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并逐步建立起法律、政策、标准、规划、文化、职工治理体系相结合的“六位一体”行业现代治理体系的结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水泥行业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行动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政能力在行业发展谋篇布局上的集中体现,对水泥行业永葆生机活力、加快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深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依法治理行业、加强行业自律的内在要求。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风云缔造辉煌。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向全球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时刻,水泥行业在此基础上将继续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简介:李琛系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碳减排专委会秘书长,董诗婕系协会结构调整部研究员)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