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严控新增产能、落实错峰生产 推动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
9月16日,在中国水泥协会数字水泥网主办的2021中国水泥经济论坛上,多位与会人士认为,“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落实错峰生产等政策,积极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效益显著提升。但行业目前仍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与会人士建议,严控新增产能、落实错峰生产,推动“十四五”期间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
供改效益释放
“卖最多的水泥,赚最少的钱。”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曹江林这样概括行业过去产能严重过剩时期的局面。
“行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产销不等于效益,效益提升的关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改革包括对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和管理结构等的改革。”曹江林介绍。
“‘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贯彻落实错峰生产、产能置换等产业政策,积极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缓解了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为稳定行业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水泥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企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高登榜表示。
曹江林也认为,最近几年行业效益的提升印证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水泥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仍将依赖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仍面临产能过剩局面
尽管“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积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行业经济效益提升。但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吕桂新指出,目前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仍没有根本性解决。
高登榜也认为,“‘十四五’期间,水泥行业仍将面临产能过剩局面未根本解决、行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及‘双碳’目标指引下的碳减排等问题”。
因而,错峰生产仍是共识。为实现行业“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海螺水泥董事长王诚建议,坚持技术创新不止步;坚持错峰生产不动摇;坚持严控新增产能不动摇。
7月20日,《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正式稿落地,相较于原办法规定更加严格:一是提高水泥熟料产能置换比例,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水泥项目由原办法的1.5:1调整至2:1,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由原办法的1.25:1调整至1.5:1,西藏地区的水泥熟料建设项目不再执行1:1置换;二是加大低效产能压减力度,对产业结构调整目录限制类的水泥产能以及跨省置换水泥项目,产能置换比例一律不低于2:1。
曹江林提出,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大企业引领,各企业同心协力;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秉持“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之中”的发展理念。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