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需求下行、产能过剩背景下窑线规模大小探讨

——华新万源公司逆势增长启示

更新日期: 2025年02月17日 作者: 行标 来源: 湖北省建筑材料联合会 【字体:
摘要:文章从国内小窑线典型案例引入“不应将小规模生产线与落后产能简单划等号”的思考、从政策引领、环境保护、地域属性、能效水平等方面研究讨论了小规模生产线的现实优势。笔者建议各地方应按照引领政策要求,优先淘汰低效高碳、且对社会责任没有贡献的产能,方能保障水泥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前言

当前,水泥行业正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和“双碳”目标双重压力,加快部分熟料产能退出成为行业共识,但退出哪些产能,行业有不同的声音。部分地方出台或研究淘汰2000/2500吨/天窑线的政策,但这种简单线性思维正在受到现实挑战。

文章从国内小窑线典型案例引入“不应将小规模生产线与落后产能简单划等号”的思考、从政策引领、环境保护、地域属性、能效水平等方面研究讨论了小规模生产线的现实优势。笔者建议各地方应按照引领政策要求,优先淘汰低效高碳、且对社会责任没有贡献的产能,方能保障水泥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正文

2024年,全国水泥行业继续呈现出“需求疲软、价格低迷、效益大幅下滑”的严峻态势。据统计,全行业产能发挥率不足53%,整体利润同比腰斩,多数企业纷纷发布预亏公告。然而,在一片哀鸿中,一家仅拥有日产2500吨熟料生产线的企业却逆势增长,成为行业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这家企业就是成立于2009年9月的华新水泥(万源)有限公司。其拥有一条2500吨/天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配备5MW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生活垃圾处置能力9万吨/年。同时还拥有混凝土产能40万方/年、精品活性钙9万吨/年、骨料产能150万吨/年。该公司2024年实现产值3.4亿元,实现利润超7000万元,较2022年增长60%以上,上缴税收3538万元,较2022年增长72%。成为万源市“税收贡献5强”的民营企业。近几年在节能减污降碳方面,公司熟料综合能耗稳定在90千克标准煤/吨熟料左右,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熟料碳排放强度稳定在830kgCO2/t左右,优于行业平均水平860kgCO2/t;成功获得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争创大气污染防治绩效A级企业。万源公司在行业寒冬中还能稳定营收增长,在环境保护、节能降碳方面的表现优于众多5000吨及以上的大窑线,或可为政府及行业提供一些参考。

去产能应严格依据现行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24年本)》中明确提出鼓励类的主要针对“有利于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对改造后能效达到最新版《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中标杆水平的项目”;其中建材行业鼓励类中包括“水泥原燃材料替代及协同处置技术”;限制类为“2000 吨/日(不含)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特种水泥生产线除外)”。此外,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发布《冶金、建材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提出要“通过综合发挥能耗、排放等约束性指标作用,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在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又发布了《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发改产业〔2023〕723号),指出“对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对于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项目进行淘汰。”政策引导方面对水泥企业的能效水平、降碳效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企业利用固体废弃物燃料替代、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等社会责任也予以了鼓励性的肯定。因此政策引导去产能方向是淘汰低效高碳、且对社会责任没有贡献的产能。

去产能应防止以生产线规模大小“一刀切”。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2021年发表的名为《依法依规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防止“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的错误倾向》中也提到“不应将小规模生产线与落后产能简单划等号。2020年的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中的28家水泥企业中, 5家拥有2500吨/天及以下规模水泥熟料生产线,而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生产线并未列入。因此,单纯用规模大小作为划分落后产能的依据,其理由是不充分的”。放眼全球,欧洲的水泥窑线熟料产量主要集中在2000吨/天以下的产能,占比约为57%。以德国为例,年熟料产能约2390万吨,水泥产能约3200万吨,新型干法窑平均规模为2600吨/天左右(数据来源于中国硅酸盐学会工程技术分会《德国水泥行业替代燃料发展概况及其启示》一文)。借鉴欧洲经验,说明小窑线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升生产管理水平使其能效达到先进水平也可大有作为。文章还从技术角度分析了生产线能效水平与窑线规模没有必然关系。“通过利用现有的水泥窑,消纳周边城镇固废和协同处置特性,因地制宜,将水泥企业作为城市的功能性标配,发挥“城市净化器”作用,是降低行业能耗和碳排放水平的重要路径。从合规的角度看,简单粗暴地以规模大小淘汰生产线,亦有违主管部门的产业政策导向。”

产能规模应匹配地方条件和需求。在“双碳”目标下,水泥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占全球总排放量7%),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笔者研究发现,单线产能每提升10%,单位产品碳排放量虽可降低2%-3%,但总排放量因规模扩大反而增加5%-8%。若盲目扩大产能,将直接冲击区域“碳预算”平衡。同时,水泥产品市场具有强地域属性,当企业建设超大规模生产线时,往往需要跨区域争夺市场,这不仅加剧价格战,还导致社会物流成本浪费。以某企业新建的1.2万吨/日生产线为例,经笔者测算,其理论生产成本比5000吨/日生产线低10%,但因需长距离运输覆盖更广市场,实际物流成本增加18%;同时,设备复杂程度呈指数级上升,每年维护费用增加5000万元。这种“规模不经济”现象在运输半径超过300公里时尤为显著,导致企业陷入“高产能、低收益”的困境。在需求下滑的存量市场,更适合小型化、柔性化生产线。因此,根据资源分布、运输消耗、市场容量、区域经济差异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产能退出政策,更有利于当地水泥企业健康发展。仍以华新万源为例,该生产线匹配当地市场需求,窑运转率近90%,其成本、消耗和排放维持较好水平。试想,如果该生产线熟料产能为5000吨/天,运转率将下降到45%,成本、消耗和排放大幅上升,将失去市场竞争力。

综上可看出,在资源约束趋紧、环保要求升级、市场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大即是好”的旧逻辑已难以为继。未来,智能化、低碳化将成为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而合理控制产能规模,正是开启这场变革的第一把钥匙。

最后,有条件的区域市场能否探讨水泥企业合并,减少市场经营主体,从政策去产能转变为企业自主决策去产能,“行标”将进一步与业内专家交流探讨。

(作者:湖北省建筑材料联合会 行标)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