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文化

  • 暂无资料

中国佛学思想与水泥企业文化

更新日期: 2014年11月13日 作者: 张照坤 孔祥忠 来源: 天瑞水泥 中国水泥协会 【字体:

    中国的佛学是内学,是人性的学问,是对人性的追求。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社会活动行为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而人的思想意愿又决定了做事的成败,影响人的作为的根本是企业文化。

    水泥是企业的产品,从生产和销售,企业获取利益。从矿石原料到破碎粉磨,从窑炉煅烧到成品发运,在工艺流程和监管制度下完成。而这个流程和制度的背后无不打上企业文化的烙印。

    先有人而后有企业,有企业必组成有团队,有团队就有共同的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望值,在期望值的引导下,每个人就有行为。借鉴中国传统的佛学思想去丰富水泥企业文化,去影响水泥人的意识行为,去建立企业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构建企业外同行之间的联系,这符合我们创新有特色的水泥企业文化的需求。

    一、佛学思想与水泥企业有缘

    佛学不同于佛教,准确地说佛学是一种哲学,而佛教则是宣扬和传播佛学思想的一种主流行式。中国佛学思想,也不同于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佛学,虽然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理论层面的众多雷同。中国佛学思想,是以佛教的大乘教义为主,杂糅了中国传统的儒、道以及其他诸子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在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中很有市场,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建造高楼大厦、地下工程、水库大坝、海防设施、高铁公路都需要钢铁、砂石、水泥。我们企业所生产的水泥,色泽并不艳丽,但她形式流水、温柔细腻,无味无毒,一旦与遇到水,她就能将钢铁、砂石紧紧包裹,形成的构筑物可以抗击暴风骤雨、严寒酷署,屹立百年不动摇。能生产这种产品岂不是造福人类?这与佛学的本意雷同。

    不管你信不信佛,在中国大地上,佛学思想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左右着大家思维,使其日常生活自觉或不自觉践行着相关理论。中国的水泥企业也遍及大江南北,作为水泥企业的人,受佛学思想的熏陶,对企业文化影响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出来。如天瑞水泥,虽然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分子公司遍布河南、辽宁、安微、天津多地,但他的根在河南、在中原。河南,是佛法传入中国的最早兴盛之地,天瑞水泥的企业文化,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位于鲁山县的中原大佛景区,就是天瑞集团投资打造的一个重要佛教文化圣地。中原大佛总高208米,其中佛自身净高就有108米,铸造之际用铜近3300吨,特殊钢15000余吨,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铜铸立佛。在这个景区里,除了这尊巍巍立于天地之间的释迦牟尼塑像外,还有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佛教古刹佛泉寺,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曾为其复修亲题匾额,可见影响深远。投资跨度如此之大的工程,并把它打造成与水泥企业并行的文化旅游产业,足见水泥企业对佛学思想在企业文化上的认同成份。

    在中国的南部地区,有些水泥企业将微缩的佛尊供于厂区,以求得生产安全,企业平安,这也是佛学意识对水泥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面的影响。新的生产线点火,也有做贡品祭拜来图个彩头的做法,这不是迷信,这只是人们对良好愿望的一种寄托行为。更有甚者,给水泥生产主机设备进酒上香,希望来年设备运行平稳。佛学的意识什么时候也没有离开过水泥企业。

    二、佛学思想与中国水泥行业有缘

    佛学思想能与众多水泥企业在中国结缘,也有她的必然性。从起源上看,中国佛学思想和中国水泥行业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佛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代印度,公元纪年前后,西汉哀帝时,中国已从西域引进了佛教,东汉明帝在位期间,因夜梦金人在殿前飞行,接受大臣傅奕的意见,才正式打发使者西行求法,而佛法真正的鼎盛和中国化,则是在唐朝时期。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就是以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而诞生的文学名著。事实上,这一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和律宗等八大本土化宗派,中国佛学思想才得以正式形成和流传,然后又以中国化的面目传播至海外他国。

    与之相对,水泥行业在中国也经历了一个大体相类的过程。现代水泥起源于十九世纪初的英国,这个国度所在的区域,我们今天仍称之为西方。在中国,和佛教一样,水泥是从外国引入的泊来品,因此也被为洋灰。中国最早的水泥企业诞生于清光绪年间,是1886年由英国商人在澳门开办的青洲英坭厂。中国水泥行业开始迅猛发展,逐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技术与装备,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自1985年起,中国水泥产量已连续近30年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的总产量约占居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当下的中国水泥工业,不仅生产工艺成熟,而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绝大多数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在能耗、环保方面性能优越,产品品质高,资源消耗量低,在世界范围内已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面,我们既出口产品,也出口装备和技术,甚至还在国外办厂或进行技术总承包。对比两者在中国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被中国人引进、消化、吸收、提升、再造和输出的过程,虽然存在着思想领域和制造领域的区别,但共同的成长逻辑,毕竟消除了不少彼此之间的沟通障碍。

    中国佛学思想能够融入中国水泥行业,还在于他们的行为目标存在有一定的一致性,他们都有以“利他”为宗旨的一面。前面说过,中国佛学思想主要以大乘教义为基础,大乘教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宣扬普渡众生。大乘教义也以佛说的四圣谛为基本出发点,以达到涅槃为最终追求,但在修行方法论和行为目的论上,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贯通。他认为修行不一定出家才能实现,涅槃也不是独立于世间的另一个存在,要使众生脱离苦海,根本在于消除无知,使其认识到诸法皆空。因此修行更应重视入世,要参与到人的世俗生活中,以“菩提心”,即广大的爱与慈悲心,通过解决人们的实际困难,来唤醒世人的觉悟,去染归净,从而达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这种信仰的推动下,大乘教徒的修行方法,就不同于其他,他讲究修六度菩萨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所谓布施,就是要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精神,通过财施、法施、无畏施等手段,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所谓持戒,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断身口意一切恶业;所谓忍辱,就是要能吃得起各种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断除嗔恚烦恼;精进就是要持之以恒,永不懈怠,禅定就是要心态平稳,寂静其心,智慧,就是要勤于学习,历练世故。

    拿这样的标准来看水泥行业的从业人员价值观,笔者认为,颇多吻合之处。我们不妨以最近十五年间天瑞水泥企业的几项经济技术指标变化为例来加以说明。十五年前,以机立窑为主的水泥生产时代,天瑞水泥的吨熟料综合煤耗约为210kg左右,吨熟料综合电耗约为60kmh以上,吨熟料平均人工成本投入为26元以上,吨水泥的售价平均在200至250元之间徘徊,当时的物料供应价格,原煤每吨不含税价格在100元内,电价每度不含税约为0.32元,员工从厂区到市区的乘车票价为1元以下。十五年后,以新型干法技术为主的水泥生产时代,天瑞水泥的吨熟料综合煤耗平均达到142kg以下,吨熟料综合电耗扣除利用余热自发电供应外,实际外购电在30kmh以下,吨熟料平均人工成本投入降到了3元左右,而原煤每吨不含税价格涨到了平均500元以上,电价每度不含税上升到了0.62元以上,员工从厂区到市区的乘车票价涨到了5元,但水泥的平均售价仍保持在200至250元之间,并且水泥品质方面还取消了原来的325#水泥,提升一个档次。数据对比表明,企业上游原料、动力供应价格上涨了2至5倍左右,员工的消费支出也增长了5倍左右,但水泥企业向社会提供的消费品,在提高品质的同时,价格基本没有变化。其根本原因是水泥行业立足自身,投资于技术更新和装备更新,不但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减少了资源消耗。无论中国水泥行业的这一举动是出于自愿还是被动应对,从客观效果来看,总是对消费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利好,这些年来,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很快,城镇化建设不断得以加速,水泥行业对之所做的贡献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近年来,水泥行业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推广,为处置城市垃圾、污泥、危废,水泥行业的循环经济功能得以体现,为城镇化发展做出贡献,这是行业的“利他”行为。水泥行业每年为国家消纳15亿吨工业废渣,为我国环境保护做出巨大贡献,这也是巨大的“利他”。

    三、构筑水泥企业文化可以借鉴佛学思想

    “佛”的原意,是指“觉者”、“觉悟者”,也就是说能够称为佛者,均是具有超凡智慧、大彻大悟之人,因此佛学,也可以称之为智慧之学。而以智慧为终极的学术,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的。佛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不会让我们明确掌握任何创造物质财富的技能,也不会让我们获得任何改善生活的物质必需品,更不会带来水泥企业自身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的学术不重要。诚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说:“所有其它学术,较之哲学确为更切实用,但任何学术均不比哲学为更佳”,因为“凡能得知每一事物所必至的终极者,这些学术必然优于那些次级学术;这终极目的,个别而论就是一事物的本善,一般而论就是全宇宙的至善。”佛学能够借助企业文化发挥作用,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可以改造人的价值观,使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更具有明确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减少管理与沟通活动的逆向阻力,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

    佛学是追求人生真善美的哲学,他的出发点是要解决怎样让人生活得更有幸福感的问题。当初,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提出了缘起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并依一定的条件而成、住、坏、空变化着,万事万物,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无常”、“不灭”,即事物的具体外象不会永恒存在,不断转化且无穷无尽,但构成事物的本质元素不会消失,常驻不灭。例如水,有固态、有液态、有气态,有雨水、有江河、有湖海,但本质质仍不过是水。十九世纪前半叶,物理学界以实证的方式,发现了能量守恒这一热力学第一定律,从而印证了佛祖智慧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在缘起论的基础上,佛学对人生进行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的观察,提出了人生十二缘起论和人体构成五蕴论。前者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互为因果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受、爱、取、有、生、死十二个环节,后者认为人体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的和合。在这种假设下,佛祖采用归纳法的方式,列举了人之所以感到不幸福的种种苦,大致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八种类型,这就是佛学四圣谛的“苦谛”。佛学进一步分析各种类型苦产生的根源,发现原来是人的欲望不适中所置,具体表现就是“贪、嗔、痴、慢、疑”五毒交加而不自知,这就是四圣谛的“集谛”。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就要去解决它,佛学因之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行动方案,要求人从消除“身、口、意”三业着手,即全面检查自身活动、沟通表达、思想意识三方面的不当之处,通过“六度”的约束履行,实现“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这就是佛学四圣谛的“道谛”。为了增加人们接受这种行动方案的动力,佛学对其能达到的效果,进行了理想化的描述,称其最高追求为涅槃境界,在那种状况下,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均可得到极大的满足,这就是佛学四圣谛的“灭谛”。

    佛学的上述理论体系,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间,经过无数哲人共同努力才得以形成的,特别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这个面目,基本上是中国化后的架构,他以认知世界本质的“真”,引导众生趋向的“善”,追求未来生活的“美”,已经深深吸引了以中国人为主的无数信众,并潜移默化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行动指南。这种现象,是我们处于工商时代的每一个管理者都不能不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工商时代里,人们积聚的物质理由已从土地为主转化成了以资金和技术为主,企业正在逐步代替农庄,成为社会上人类活动的基础单元主体,如何使企业中的从业人员生活得有幸福感,不仅事关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乃至人类的存续发展也意义重大。聪明人解决问题,总是善于因势利导借力使力的,因为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其所言所述正是这个道理。因此,今天如果我们要构筑具有先进性的企业文化,适当借鉴于中国佛学思想,应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四、弘扬水泥企业文化应该分享佛学精髓

    企业文化,从其根本价值和作用来说,就是为企业管理行为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和支撑,消除或减少管理活动中人的抵触情绪,在提升员工执行力的同时,改善管理效率和工作效果。在一个企业内,人,既是执行管理的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客体,任何有效管理,都要通过“人”来实现。一种企业文化是否优秀,能否在人性认知与引导方面取得共鸣是一个重要标准。因为佛学思想是立足于人的一种内视性剖析,所以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精髓就在其强调了人格完善的必要性,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以及行善、布施,积累福德与功德的重要性。借助于佛学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我们可以很好地帮助员工理解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使大家自觉遵守和正确履行,同时也可对规则和制度的制订者形成精神层面的约束,避免条文中单纯强调一方利益,而侵害或削弱其他方的合法权益或基本权益。譬如佛学讲的经世济众思想,就是协调企业自身利益与整体社会利益的指针;又如佛学宣扬的众生平等观念,自然也是我们处理内部员工关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再如佛学讲究重智尚真,实际上对我们的警示,就是管理活动不但要讲法治,更要讲德治,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唯有调动了员工的主观能性,各项工作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在如何运用佛学思想丰富和弘扬企业文化上,我们也必须避免另一个极端,即过分依赖或迷信于佛学思想,结果喧宾夺主,甚至以佛学思想代替企业文化,这种行为无疑也是有害的。佛学思想,尽管是一种成熟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决非万能的,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其一; 其二,佛学思想中不可否认的也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存在一些消极性的因素,甚至可能对生产经营活动起到阻碍作用,这也有必要引起大家的重视。譬如轮回思想、色空思想、遁世思想等等,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可能就会对企业运行的竞争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造成负面影响。孔夫子强调凡事力求中庸,过犹不及,这一点应该是我们借用任何力量均需信奉的教条。

    总之,当前众多企业方兴未艾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佛学思想在企业界的影响也在日益扩大着。笔者认为,既然中国佛学思想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本身又有其追求真善美的一面,加以合理利用,应该也是一件好事,值得玉成。当然,这只不过是个人的一种管窥之见,献曝之论,是否合适,尚望求正于大方之家。倘若一笑之余,能够于人有所启发,不免就更喜出望外了。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