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2004年公司年报经营情况分析摘要

更新日期: 2005年07月03日 【字体:
 
    报告期内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本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水泥生产和销售、水泥技术服务、水泥设备的研究制造及安装修理、水泥进出口贸易的专业化公司,属建材行业。2004年,本集团水泥年产能力达到1700万吨,产销规模位居全国水泥行业前列。
 
    近几年,新型干法水泥发展迅猛,对中国水泥工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新型干法水泥的投资也存项目布局不合理和盲目的现象。为此,2004年初,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水泥行业的产业政策引导,先后公布了水泥行业的市 场准入暂行标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下半年 ,水泥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减缓。全年,全国水泥产量9.7亿吨,年增幅12.5%左右。
 
    2004年,公司产品主要市场湖北省、江苏省、上海市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6320.48亿元、15512.4亿元、7450.2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5%、14.9%、13.6%,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356.38亿元、6827.6亿元、3084.6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5.1%、28%、25.8%,增幅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江苏省、上海市,水泥年产量分别达到3,768万吨、7,993万吨、665万吨(根据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统计资料),比上年分别增长14.63%、19.37%、2.86%。从公司主要市场的特征来看,一季度,水泥需求延 续了2003年四季度的火爆态势,水泥价格处于高位;进入二季度以后,随着国家一系列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江苏省和上海市水泥市场需求骤减,严重供大于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成为全国水泥价格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全年水泥供需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湖北省受华东地区的影响,水泥市场呈现出与江 苏、上海相同的特征,水泥价格持续走低。同时,全年煤、电、运紧张的形势得不到缓解,价格居高不下,尤其是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使水泥生产成本与水泥价格呈反向发展,这种局面在第四季度表现的尤为突出,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挑战。
 
    面对目标市场的风险与机遇,公司以集中化、精细化管理来加强控制执行力、提高效率,以快速发展先进装备和先进工艺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赢利能力,构建长期竞争优势。
 
    2004年,因公司发展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建设程序完备,所以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很小,进展顺利。年内,阳新5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恩施2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岳阳年产80万吨水泥粉磨站、武汉武钢华新二期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工程、华新南通二期年产65万吨水泥粉磨工程等项目相继投产;同时,武穴6000吨/日水 泥熟料生产线、襄樊4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西藏山南1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云南昭通2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武汉年产300万吨废渣粉磨及利用一期工程项目、苏州金猫3500吨/日熟料生产线技改工程、苏州金猫年产130万吨水泥磨技改工程、华新宜昌二期2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等在建项目稳步推进。目前,公司已具有 年产900万吨熟料、170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轴线,东起 上海、江苏,西至云南、西藏,由近20家水泥分、子公司组成的水泥产业基地,构建了以华中、华东为主市场,西部为延伸市场的格局,提升了公司长期竞争优势。
 
    2004年,公司及时地对管理构架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集中化的精细管理体系,形成了“八统一”的管理模式,即: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财务控制体系、物资采购体系、营销体系、生产技术调配体系、人力资源体系、项目管理模式和标准等八个方面集中统一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公司决策和管理的效率,增强了市场的应变能力,使公司资源综合运用的效率最大化。
 
    通过一年的努力,公司取得了长期发展与短期效益双丰收。2004年,本集团水泥和熟料销售总量1079万吨(统计口径),其中水泥销量964万吨,熟料销量115万吨,产销量名列全国前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8,101,303.80元、利润总额255,160,148.41元、净利润148,550,557.65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490,510,424.42元,均创历史新高,分别比2003年增长84%、117%、118%、66%。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