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
  • 暂无资料

央行:过去十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长22.9%

更新日期: 2012年09月14日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摘要:2002年到2011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年均增长22.9%,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率高6.1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13日就社会融资规模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2002年到2011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年均增长22.9%,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率高6.1个百分点。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27.1%,比2002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据央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介绍,过去十年,我国金融结构呈现多元发展,金融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社会融资呈现四个明显的发展特征。

  一是人民币贷款占比显著下降,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数量和占比明显上升。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是2002年的4.04倍;除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为5.36万亿元,是2002年的32.7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41.8%,比2002年上升33.7个百分点。

  二是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市场配置资金的作用不断提高。2011年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合计融资1.80万亿元,是2002年的18.1倍;合计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4.0%,比2002年提高9.1个百分点。

  三是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融资功能显著增强。2011年实体经济通过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从金融体系融资合计达2.53万亿元,而在2002年这些金融工具的融资量还非常小。

  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迅速加大。2011年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193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倍,相当于一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年的新增贷款规模。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