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企业>资讯详情

甘肃祁连山水泥罗鸿基:“两严两减”推进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更新日期: 2019年04月02日 作者: 罗鸿基 来源: 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字体:
摘要:水泥行业是社会生产基础性行业,而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总量压力并存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区域经济发展。水泥行业已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关口。如何在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取得重点突破,成为“十三五”规划顺利实现的主要工作。因此,对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水泥行业是社会生产基础性行业,而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总量压力并存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区域经济发展。水泥行业已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关口。如何在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取得重点突破,成为“十三五”规划顺利实现的主要工作。因此,对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而言,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并不是单一的降低水泥产业总产量,而是通过整体水泥行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整体行业在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力。而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扩大水泥行业在国际市场中资金份额的同时,也可以缓解新增产能对区域行业发展造成的危害。
 
  水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根据发达国家水泥需求经验,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22吨为需求拐点,即当累计量超过这一水平时,地区水泥需求量将出现下滑。我国1981年~2015年累计人均水泥消费为22.29吨,首次超过22吨的临界值,我国2014年水泥产量24.8亿吨,人均水泥消费量约1.82吨;2015年全国水泥产量由增长变为下降,为23.48亿吨,人均水泥消费量1.71吨;2016年我国水泥产量24亿吨,人均消费量约1.7吨。因此,无论是从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还是水泥产量的数据来看,中国都面临国内水泥需求下降、去产能的客观现实,并且在“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水泥需求下降的情况预计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以甘肃省为例,在2017年,甘肃省水泥行业共生产水泥4009.36万吨,同比下降10.70%,产能利用率不足68%,且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全国水泥行业利用率与甘肃大致相同,整体水泥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情况。
 
  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在产能严重过剩、竞争非常残酷的大环境下,笔者认为可通过“两严两减”来进行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严禁新增产能
 
  关于水泥行业禁止新增产能方面,自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等多项指导意见,为水泥行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关键是各地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首先,要提高认识,坚决禁止新增产能。各地省级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相关决策部署,充分认识严禁新增产能对转化发展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禁止新增水泥产能工作。
 
  其次,要源头把关,严禁备案新增产能项目。各地负责建设项目备案的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的通知》(国发〔2016〕72号)的要求,严格把好水泥熟料建设项目备案源头关口,不得以其他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水泥熟料产能的建设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
 
  再次,要斩断粮草,严禁给新增产能提供资金支持。各相关金融机构停止对水泥新建项目企业的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停止执行新建水泥项目企业税收等各类优惠政策,从资金层面为水泥行业新增产能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清理在建违规生产线,加大对没有生产许可证的水泥生产企业惩处力度。
 
  严控产能转换
 
  首先,清理整顿“批小上大”项目,政府可依据《水泥产能核定标准》的相关规定,组织发改、工信、国土、环保等部门,对“批小上大”项目进行全面重新评估,对“上大”部分进行确认。但同时要求待等量或倍数购买、淘汰落后指标后,补办相关手续。
 
  其次,国家层面重新梳理产能置换政策,将新增产能控制在置换产能的80%以内,实行减量置换,不仅优化了水泥行业结构,还有效推动了水泥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省市主管部门要细致甄别置换方案特别是所用产能指标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溯清产能指标源头。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不予公示;对存有疑问的,核清前不予公示。严格控制跨省市水泥产能置换。
 
  再次,市场手段是水泥行业新增产能控制的主要方式。为进一步控制水泥行业新增产能过剩情况,相关机构可进一步探索以市场手段为主体、行政手段为辅助,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新型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管控机制。在以科技为主导推动区域内水泥过剩产能优化改进的基础上,可鼓励区域内水泥企业向海外或其他地区进行过剩水泥产能转移。通过新型海外水泥产能转移工作机制的建立,结合海外企业联合平台的创建及小语种优秀人才引入,可将区域内过剩产能转移到西亚、东南亚、非洲等中东欧国家,优化水泥产业布局。
 
  减少市场供给
 
  一要严格错峰生产,通过去产量为去产能换取时间。水泥库存是水泥市场供需的主要情绪指标。即水泥库存低表明市场处于供需平衡、理性运行状态;而水泥库存高则表明供需错配情况出现。因水泥属季节性产品,冬、夏两季需求偏弱,库存相应较高,为控制水泥冬、夏两季需求不匹配而导致的库存升高情况,以错峰生产为主导进行整体水泥行业库存宏观调控。国办发〔2016〕34号文中明确提出,“采暖地区的采暖期全面试行水泥熟料(含利用电石渣)错峰生产,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压减采暖地区熟料产能,同时有效避免水泥熟料生产排放与取暖锅炉排放叠加,减轻采暖期大气污染。其他地区水泥熟料装置在春节期间和酷暑伏天也应错峰生产”。错峰生产不仅减少污染物排放,也减少了市场供给,对稳定水泥市场行情、降低水泥旺、淡季价格波动幅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就当前而言,全国大多省市季节性错峰生产做得非常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个别省市仍不执行错峰生产的相关规定,将高库存产品以明显低于正常水泥成本价向周边市场侵蚀,追求所谓的边际效益。所以,在当前区域错峰生产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应建立关联区域联动机制,巩固并推动错峰生产稳定健康运行。以2017年夏、秋季晋冀鲁豫错峰调整为例,该区域通过第六次晋冀鲁豫C12+4水泥去产能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国办发〔2016〕34号文件精神,以去产能、增效益为核心,对区域内水泥企业错峰生产进行了统筹安排,为上述区域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要全面取消通用32.5低标号水泥,减少市场供给。国际上1吨熟料生产1.3吨左右的水泥,而我国近几年1吨熟料平均生产1.7吨水泥以上,其中32.5复合水泥更是1吨熟料生产2.5吨以上,加剧了供需矛盾,扩大了产能过剩态势,阻滞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全面取消通用32.5低标号,就是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提高水泥行业运行质量的有力抓手,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
 
  减少市场互害
 
  水泥行业并购重组可以提高水泥行业企业生产集中度,避免同业之间互害对水泥总体行业效益的不利影响。如在2016年,中建材集团、中材集团实施重组,为我国内部水泥行业企业横向整合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合并前期,中建材集团具有我国内部最大水泥产能规模,而中材集团位居我国水泥产能前列。在中建材集团、中材集团合并后年水泥产能超过5.3亿吨,成为世界水泥的龙头企业,正是两材的合并,引领全国水泥行业健康运行,2016年、2017年行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同时通过横向并购重组,协调了两大规模水泥企业竞争关系,在理论层面也为华东、中南、西北地区水泥行业的整合提供了借鉴依据。
 
  从价格层面进行分析,通过水泥行业各企业纵向、横向兼并,可获得区域定价权,提高市场控价能力。如海螺水泥以具备市场潜力区域为载体,将区域内具有矿山资源及完整水泥生产链条的非上市企业进行了并购联合。并购前海螺水泥产能分布区域及目标市场主要为安徽省至上海,而并购后,海螺水泥依据纵向兼并原则,提出并实施了T型市场战略,在沿江新建20多条熟料生产线的基础上,又收购了1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同时在华东地区沿海、沿江无资源市场发达区域大量收购低成本小水泥企业,并将其改造为水泥粉磨站,为水泥销售区域的扩展提供了依据。
 
  同时,如钢铁、煤碳行业落后产能退出政策,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对东南人口密集区域日产4500吨以下水泥生产线、西北地广人稀区域日产2500吨以下生产线产能退出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主要用于人员安置。国土资源、财政部门也可确认并返还尚未开采的石灰石资源采矿权价款。多方筹措资金,拓宽落后产能退出渠道。避免通过市场法则落后产能退出对先进产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伤害。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水泥行业经济效益持续性增长的动力。因此,为提高水泥行业发展效益,相关部门可以“减少无效及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及中高端供给”为原则,主动出击,严格控制水泥行业新增产能及产能转换。构建合理的错峰生产机制,结合水泥行业生产产品标准的提升及集中生产程度的提升,可降低水泥企业在资本市场中互相伤害概率,为水泥行业总体生产效益的提升提供依据。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