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本周股市三大猜想及应对策略

更新日期: 2015年02月09日 来源: 投资快报 【字体:

    猜想一:大盘先抑后扬

  实现概率:80%

  具体理由:上周虽然有央行降准这一重大利好,但也未能扭转大盘下跌势头,对此,分析人士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市场对降准早有预期,且本次降准更多是为缓冲资本外流给宏观流动性带来的冲击,不是货币政策有所松动,所以对市场情绪刺激作用有限;本周初由于有大批新股发行,股指继续走弱是大概率事件,而下周则有望在打新资金回流市场以及抄底资金进场的带动下出现反弹,毕竟沪指自高位回调以来,累计跌幅己达10%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也存在技术反弹的要求,综合来看,本周市场走势极大可能是先抑后扬。

  “虽然市场短线面临着调整压力,但中长期市场趋势依旧乐观,毕竟牛市环境有助于市场推出注册制等改革措施,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的困境,并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居不下的局面。”市场人士在接受《投资快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同时平稳发展的市场也有利于国企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市场调整的幅度不会很深,短线的快速回落是一个极好的逢低布局的机会。

  五矿证券高级投资顾问符海问认为,监管层对杠杆资金管控和新股发行加速是近期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但也正是这种短期利空,才使市场出现“牛回头”机会。而上周以来外资通过沪股通、RQFII以及QFII等多种渠道大规模增资A股,则显示目前可能是弥补满仓踏空的好机会。

  应对策略:多看少动,可将重点放在国企改革和“一带一路”等将在较长时间获得持续关注的主题个股上。

  猜想二:国企改革概念股掘起

  实现概率:90%

  具体理由:上周五晚间,北新建材和中国玻纤的公告证实,中国建材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方案的有关内容已获得国资委批复。而在上周四,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混改方案也获批准,这标志着国企混改大幕正式拉开。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作为一大投资主题,国资改革一直为资金所关注,消息或将刺激国企改革概念股崛起,尤其是部分前期资金介入程度较高的国企改革概念股。

  国务院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表示,2015年国企改革将进入实施年,央企多项专项改革将有比较大的突破,国企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将取得重大进展,第二批试点或将适时推出。分析普遍认为,作为今年一大投资主题,国资改革将成为资金持续关注的焦点,因此相关概念股后市或仍将有反复活跃的机会

  二级市场上,刚过去2014年,116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国企改革相关的并购重组,不仅提升了相关国企的盈利能力,也激活了二级市场的表现。而近期关乎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1+N”方案有望出台,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或是基于此,国泰君安、光大证券、海通证券、申万宏源、中信证券等20家券商在2015年投资策略报告中,均首推国企改革这条投资主线。

  应对策略:分析建议关注两条主线,一是具备条件可先行先试的央企,尤其是已经纳入试点范围的央企;二是市场基础好、示范性强,优先选择试点模式更详细、试点企业已明确的地方国企。

  猜想三:“一带一路”概念股受追捧

  实现概率:80%

  具体理由:有消息称,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规划已经获批并在小范围下发,即将正式出台。据了解,此前在发改委系统内的一次会议上就“一带一路”规划出台时间表曾提出力争新年伊始出台。市场人士认为,由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确定,因此这一概念也有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市场炒作的主题。

  “‘一带一路’是国家未来规划及发展的重点,后续应该会有很多配套政策出炉,因此该主题有望持续受到市场的追捧。”券商投顾在接受《投资快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带一路”一方面可以解决国内传统行业的过剩问题,还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成为市场关注的主题,投资者可以继续关注这个战略相应配套出台的政策,跟随政策参与投资。

  而随着“一带一路”主题炒作升温,券商也相继发布研报,推荐该主题的投资机会。如民生证券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将是我国未来十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初期将出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紧接着是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随后则是全方位贸易服务往来,由此带来多产业链、多行业的投资机会。而兴业证券更是认为,受益于“一带一路”大战略的系统行情将可能延续3到5年。

  应对策略:分析认为,“一带一路”将着重解决我国产能过剩、资源获取等方面的问题,其发力点有三:通路、通航和通商。具体来说是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输出过剩产能;输入需要的资源。因此,投资者可以从通路、通航和通商这三大方向挖掘相关个股。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