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中国建材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进入第四阶段

更新日期: 2015年05月14日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分四个阶段,即产品“走出去”、网点式“走出去”、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走出去”以及资本“走出去”。

 
    当前,我国建材工业面临产能过剩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快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步伐,由产品“走出去”为向以资本“走出去”为主转型,是化解产能过剩,实现建材工业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4年9月18日,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座谈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等全体驻会领导出席了会议。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会议。30多家重点建材企业负责对外投资的高管、联合会系统各直属单位、专业协会以及各投资实体的负责同志共近百名人参加此次座谈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秘书长孙向远主持会议。

大会回顾总结了建材企业"走出去"的四个阶段,即产品"走出去"、网点式"走出去"、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走出去"以及资本"走出去",分析了新形势下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的必然性、现实性、可操作性以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呼吁建材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化解产能过剩,增加国际市场份额,促进转型升级。

大会通过了《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北京宣言》。《宣言》呼吁中国建材企业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国内有利于"走出去"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实力,把握机遇、周密谋划、开拓进取,努力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打造出一片新天地、创造新业绩,为化解产能过剩,提升我国建材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实现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作了题为《加快实施资本"走出去"战略、促进化解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的大会主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即明确中国建材企业要"走出去",尤其是将"以产品'走出去'为主转向以资本'走出去'为主"作为转折点,真正充分利用"两个市场"资源,开拓新的发展市场空间,改变现有的产业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实力。这是建材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2013〕41号文,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实现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更是中国建材行业践行"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实现超越与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

乔龙德指出,建材行业加快"走出去"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 "走出去"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我国建材行业实施"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建材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积极举措;再者,我国投资结构调整和建材工业面临和已经出现的"进出口"之间逆差,决定了"走出去"的紧迫性。严峻的形势告诉我们,"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建材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有着客观的市场需求,具有可操作性。一是全球经济动荡和调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对外投资机遇。二是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资本流动性明显放缓。三是我国建材产业本身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四是世界新兴经济体市场空间巨大。

从目前情况看来,我国建材企业在海外投资,特别是资本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必须正视和努力解决。为了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乔龙德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建议对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新一轮"走出去"形成政策扶持;建立和完善非经营型风险国家保障体系和境外投资应急援助机制建设;加大对目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企业的支持力度;建议政府部门健全关于境外投资的政策、法规;针对建材行业民营企业居多的特点,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乔龙德要求有意愿"走出去"的建材企业,要有明确的国际投资战略;认真研究投资所在国政治、经济、风俗等具体情况,做好整体风险防控的预案;注重国际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研发适合当地的产品和技术,将最适合的产品和技术带出去。

乔龙德强调,在建材企业"走出去"方面,联合会也要充分体现出"引领、协调、服务"的作用,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分析在世界贸易新格局下,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导建材企业 "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指导思想、投资导向和经营模式,引导企业拓宽视野,树立长远的全球经营战略和提升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