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不应迷恋央企重组概念 小心会有哭的那一天

更新日期: 2015年05月27日 来源: 东方财富网 【字体:

        ===本文导读===

  不应迷恋央企重组概念 小心会有哭的那一天

  航运央企重组不应过度解读

  油气体制改革方案呼之欲出 混改和央企合并是重点  

  博弈核电央企重组双选题 机构布局暗示中电投系受益账单  

  解密“央企合并潮”:你应该知道的背后真正的规律

  ===全文阅读===

  不应迷恋央企重组概念 小心会有哭的那一天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南北车的合并重组及其在股市的升空表现,投资者对央企合并重组的预期也大幅提升,有关央企将强强联合、强优联合的传言更是随处可见。甚至,央企负责人的调整,也引发了投资者的无限想象,导致很多央企在股市上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表现。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东风汽车、中船重工、中国船舶等。即便企业迅速做出回应,对传言予以否认,也未能遏制住投资者的冲动。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和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央企将加大改革重组力度,是完全可能的。但前提是不能过于迷恋、不能失去理智。尤其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能把赌注全下在央企的改革重组上。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轮央企改革重组热中,已经出现了少数机构、游资利用投资者迷恋央企改革重组的特点,对央企改革重组概念进行恶炒的现象。要知道,对央企来说,改革重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期间,需要做的工作、需要履行的程序、需要把握的政策等,非常复杂,也非常繁琐。即便确定合并重组,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像南北车这样“高速度”合并重组的案例不可能太多,更不应该太多。

  从股市情况来看,按照目前股市的实际承受力,央企改革重组的节奏也是需要把握好的,并不是想哪个企业上市就哪个上市、想哪两家企业合并就哪两家企业合并、想整体上市就整体上市。毕竟,股市才刚刚出现复苏,纵然人气极旺,成交量巨大,也不说明股市已经具备了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否则,就不会在新股集中上市时,出现股指大跌的现象。这也说明,当前的股市,还容不下国企纷纷整体上市、纷纷合并重组。

  而从央企自身的情况来看,虽然改革重组是既定目标,但是,到底如何改革重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总体上会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根据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改革重组方案。特别是重点央企,到底怎么改,企业也说了不算。就算改革方案制定好了,也需要层层级级讨论审查,层层级级批准,没有一两年时间,也是不可能成型的。如此一来,没有长远投资的决心,就很难在央企的改革重组中获取利益,反而会错过很多机会。如果是两年后重组成功,那时的股市还是否能够容忍央企的股价像现在这样涨,也很难说。

  最重要的,还在于目前投资者普遍陷入了一种狂热的状态,下注央企改革重组不惜一切代价。在这样的心态下,无疑给了少数机构和游资利用的机会。甚至不乏机构和游资勾结媒体进行恶意宣传、恶意制造假消息,诱使投资者上当。

  正如相关专家所言,央企重组的背景是真的,动因是真的,只是信息常常是不准确的。央企合并将以分类为基础,目前分类还没有出台,大规模的重组怎么可能马上出现?事实也是如此,管理层对央企的分类还在争论,还在研究分哪几类,哪些可以列入改革重组范畴,又怎么可能先出改革方案、再进行分类呢?自然,改革重组的路还很远、时间也很长。

  总之,央企改革重组是一个全局性、长远性概念,绝不是投资者想象的盛宴。即便是盛宴,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也可能是毒药。如何在盛宴和毒药中做出选择,不被莫须有的消息迷惑双眼,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不然,会有自己哭的一天。(来源:经济参考报)

  央企12年重组减84家 官员称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特别报道】谁在主导央企重组

  历经自愿重组、国资委主导、成熟一家重组一家三个阶段后,接下来央企重组模式会是什么?

  “最近经常能接到媒体咨询或是求证关于重组的电话”,某能源行业央企负责公关宣传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此,他的标准答复是,“公司未得到政府部门任何有关重组事项的书面或口头信息,公司未向任何部门表示过此类意向。”

  对央企而言,重组,毫无疑问是5月的最热词汇。

  重组究竟是捕风捉影,还是箭在弦上?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再或是最高层,谁是央企重组真正的推动者?在5月18日发布的《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制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这一最新表述又意味着什么?

  众说纷纭的央企重组

  4月27日,有媒体报道“中央企业将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数量或减至40家”。另有媒体报道,政府正研究将中石油与中石化、中海油与中国化工分别整合成更大的石化巨头。

  关于央企重组的消息为本就亢奋的A股再次加温。4月27日当天,沪深两市双双高开高走,沪指收盘大涨3.04%,油气板块全线暴涨,中石油、中石化的股票同时涨停,并带动中字头央企概念股大面积涨停。

  面对一则“传闻”在资本市场掀起的巨浪,当日晚间,国资委在其官网上紧急辟谣称,“中央企业将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的消息,未向国资委进行过采访或核实。”

  国资委“略显婉转”的澄清再次引发舆论猜想,发生在南北车合并时的“传闻,澄清,再到证实”的过程是否将再次上演?站在央企重组的风口上,谁会成为下一个南北车?

  事实上,在早些时候,有关船舶、电信、石油、汽车、铁路、核电等敏感行业的整合传闻早已被频频爆出。在二级市场中相关标的吸引了散户的大量热情,而与之相伴的,则是来自相关公司的辟谣和澄清。

  机构普遍看好央企重组预期,例如申万宏源证券认为,央企合并是本轮国企改革的重要形式。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谢伟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必须从战略层面非常重视这一轮央企并购浪潮,南北车合并提升了央企合并的空间和预期。”海通证券研报认为,通过重组整合有利于优化资源、改善竞争格局,从而改善央企经营状况。

  各路学者和知名财经观察人士也纷纷撰文,对央企整合背后的宏观逻辑、路径选择和市场风险进行剖析和展望。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的观点较有代表性,近日,他在《中国经济周刊》刊文称,央企兼并重组的路径预计包括“合并同类”、采取“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内部的纵向集结、合资重组和跨国并购四种方式。

  某电信行业央企总会计师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央企的重组应该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国家战略性及市场化行为。“从股权关系上讲,央企是国有企业,股权归全民所有。因此在授权范围内,政府有权力对这些股权进行重组或处置,只是秉持的原则会有差异,有些更多的是出于战略考虑,有些更多的是市场化考虑。但这是一个在同一个所有者主体下的重组。”

  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有评论指出,央企强强联合将加剧市场垄断,与先前的市场化改革相比,是历史性倒退,且这种合并带来的可能是做大,不一定是做强。某央企战略规划部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上一轮重组大潮中的部分案例现在看来值得商榷,在有些拉郎配式的重组后,企业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众说纷纭之际,5月8日,国资委主办的《国资报告》发表万字长文《“央企合并潮”会不会出现》,文章通过“十问央企合并潮”,系统阐述了央企重组的历史沿革、时代背景、路线模式和可能预期。

  文章提到,“2015年,一些人炒作的短时间、大规模、毫无实据、强行捏合的央企强强联合潮不会出现。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国家战略、市场规律双轮驱动下,具备竞争对手国际化、产业发展有潜力等条件的央企之间的强强联合将会适时出现。”

  谁是央企重组操盘手?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时,共有196家央企,经历了李荣融、王勇、蒋洁敏、张毅四任国资委主任后,已缩减至目前的112家。12年央企重组路,先后经历了自愿重组、国资委主导、“成熟一家重组一家”三个阶段。下一个阶段是什么,或许要等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出台后才能明朗。

  长期关注国企改革的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学秀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未来的央企重组,一定要放在国资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考量,而国资国企改革又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组成。”

  公开资料显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6个专项小组成立后,“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随即成立,国资委主任张毅任组长,副主任张喜武任副组长。

  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国资委改革办”),主要由国资委研究局牵头,国资委改革局、规划局、统计评价局、分配局等司局部门参与,对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6个专项小组中的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具体负责国资国企改革领域的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和督促落实工作。

  国资委改革办由张喜武分管,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决策体制下,上报中央的国资改革方案,张喜武是国资委内的把关者。

  张喜武被国资委内部认为是“懂企业的行家”,作为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张喜武目前是国资委排名第一的副主任,且是现任国资委领导层中唯一一位有过央企一把手经历的官员。

  张喜武在2008年成为神华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后,通过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和成本控制策略,带领神华成功走出金融危机低谷,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经销商。在缔造“神华神话”后转入仕途,被外界解读为高层对张喜武改革成果的认可。

  种种迹象表明,中央层面的国资改革方案已在加快推进。

  2014年8月18日,备受舆论关注的《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更是出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这也是目前已公开的仅有的两个由最高决策层审议的关于国资改革的文件。

  据媒体报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设立以来,派出数个国企改革调研小组赴地方进行调研,了解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情况,并牵头形成了调研总报告,为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决策提供参考。

  而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从2014年1月至今,已召开20次全体会议和6次专题会议,审议相关改革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4年7月国资委出台的“四项改革”试点,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新兴际华集团、中国节能集团、中国医药集团等6家央企,开展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等试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参与上述改革试点的一家央企获悉,试点方案已经多次与国资委沟通,目前正在等待批复阶段。下一步国资委或将以点带面,大范围推进相关改革。

  多位采访对象向记者表示,事实上,央企的重组或是改革,远非国资委这一正部级主管部门所能主导。加之国有银行、部委所属企业等大型国企并不在国资委监管范围之列。决策层意识到,由国资委来牵头全社会的国企改革是不现实的。

  2014年11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公开资料显示,该小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挂帅,其人员构成涉及国资委、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多个部门,主要职责是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资委,国资委主任张毅兼任办公室主任。

  由副国级领导担纲专项改革小组,足可见最高层对国企改革的重视程度。类似的例子还发生在足球领域,2015年4月成立的中国足球改革领导小组,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担任组长。

  张毅曾在国资委内部会议上要求,要切实履行好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当好领导小组的参谋助手;要以自我变革的精神和勇气,不断深化内部改革;要保质保量完成中央交办的各项重大改革任务。

  据媒体报道,备受关注的国资国企改革整体方案由该小组总揽,具体方案由国资委、财政部、发改委和人社部4个部门分工负责。其中,国资委负责国企的功能定位与分类改革,发改委负责制定混合所有制改革办法,财政部负责资本经营预算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人社部则主要负责薪酬改革方案发布后的细则制定。

  国资委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小组只是议事协调机构,主要工作还是国资委承担任务的厅局在做。”

  央企重组需要更高层介入

  央企历经10年重组,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5月18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39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国企改革从去年的第四项工作升格为今年的第二项任务,仅次于头号任务“持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

  具体表述为“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制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系列配套文件。制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

  “制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这是一句颇易引发外界猜想的表述。

  5月18日当天,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屯河中粮生化两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双双涨停。

  可以预见的是,重组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国资监管部门会被问及的热点话题。

  而对操盘手国资委而言,这显然属于需谨慎对待的话题。记者在采访中明显感觉到了重组这一话题的敏感性,一位国资委改革局人士婉转拒绝了记者关于央企重组的采访,他告诉记者,国资委曾经发生过内部公务人员因为擅自发表不当言论受到处分的情况,因此今年对宣传纪律有明确要求。

  一位参与过中国华孚并入中粮集团的政府部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重组包括两个命题,谁和谁重组?如何重组?在国资委司局层面,通常只是操作具体个案,也就是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往往需要更高层介入。”

  该人士表示:“经历了10年重组,央企数量缩减到现在的112家,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学秀表示,“国有企业重组能否推动,人事安排有很大因素。有些央企负责人已明确是正部级干部,有的还是中央委员,这样高的级别不单单是国资委所能管理。”

  据上述政府部门人士介绍,像南北车这样中字头副部级央企的重组,就是由像国务委员王勇这样级别的领导负责督办,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这个层面进行审议。“而且因为涉及到中管干部的任免,不排除在更高层范围内知悉。”

  而决策层已经明确表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南北车重组进展情况的汇报时,要求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自愿原则,为重组创造有利条件,确保企业稳定运营,促进效益提升。

  王学秀认为,如何在强势的行政干预与激发央企内生动力间,找到1+1>2的重组路径,央企重组的难度考验着操盘手的智慧和勇气。

  记者注意到出生于1950年8月的国资委主任张毅,即将年满正部级干部的退休年龄65岁。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向记者分析和猜测说:“按照惯性思维来推测,在这一时间点推动难度很大的央企重组的任务,可能要留给张毅的接任者了。”

  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在2015年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国资委将积极推进中央企业功能界定分类工作。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央企合并重组将以分类为基础,目前分类方案还没有出台,大规模的重组可能不会马上出现。”

  某电子信息行业央企负责政府关系的经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关于中央企业功能界定分类问题,他们和国资委改革办保持着密切沟通,“划入哪一类央企,直接关系着企业今后发展的路线图。”(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航运央企重组不应过度解读

  中远中海合建中国矿运的消息引爆市场,昨日港口航运股涨势猛烈。

  “南北船”的合并传言还未证实,中国远洋中海发展合资成立中国矿运的消息就先引爆了市场。上述两股昨日复牌后迅速涨停,带动港口航运板块整体上涨超6%,共8只个股涨停。

  中国远洋、中海发展昨日双双发布公告称,中远全资子公司中散集团与中海发展签署《合资协议》,双方同意在新加坡共同投资一家合资公司中国矿运,其中,中散集团持股51%,中海发展持有49%股份。

  二级市场波动的背后,是市场对航运央企重组的强烈预期。中国远洋与中海发展本次合作,被业内普遍视为央企整合的新模式。

  四大航运央企整合预期强烈

  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指引下,随着南车北车成功合并,以及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的实质性启动,市场上关于四大航运央企的整合预期更加强烈。业内有分析认为,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航运主业持续低迷,为行业提供了改革动力,不排除四大航运央企中国远洋、中海集团、中外长航集团、招商局集团互相整合的可能。

  尽管中海发展、中海海盛中海集运中远航运、中国远洋、招商轮船等此前曾同时发布公告,对上述合并传闻予以否认,但强烈的市场预期仍在二级市场上表现明显。

  作为四大航运集团中影响力最大的两家,中远与中海合资成立中国矿运,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其或将成为央企整合的一种新模式。“以业务重组入手推进重组,对两大集团影响较小,且容易迅速推进,重组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然而,有分析认为,目前两家公司的合并重组并没有实质动向,《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中国远洋董秘郭华伟说“此次与中海发展成立合资公司,就是为了承接淡水河谷的大船和运输任务,这也是中海集团和中远集团之前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的延续,”,“双方通过资源共享,有利于应对市场竞争,降低资产负债率,这是正常的商业合作,不应过度解读。”

  巨量资金封上涨停

  中国远洋、中海发展21日复牌后迅速涨停,港口航运板块整体上涨超6%,共8只个股涨停。某资深基金投资顾问向广州日报记者表示:“早盘巨量资金封上涨停后,在大盘波动中几乎无成交量,说明资本市场极度看好,后市走好可期。”

  BDI动向

  因多数类型船舶的运费下降,衡量铁矿石等资源运输费用的波罗的海贸易海运交易所干散货运价指数本周三下跌14个点至606点,跌幅2.26%。

  波罗的海海岬型船运价指数20日下跌34点至889点,跌幅3.68%。日均获利下降428美元至6135美元。该型船舶的通常运载量为15万吨。

  波罗的海巴拿马型船运价指数下滑9点至565点,跌幅1.57%。日均获利下降70美元,至4523美元。该型船舶的通常运载量为6万~7万吨。

  波罗的海灵便型船指数升1点至326点,超灵便型船指数跌2点至623点。

  行业快讯

  海航否认收购

  巴基斯坦国营航空

  针对近日市场关于海南航空有意收购巴基斯坦国营航空公司股份的传言,海航副总裁蒲明昨日公开表示否认。

  据悉,近日有消息称,海南航空对巴基斯坦政府计划出售的巴基斯坦国际航空表示兴趣,并欲收购其26%股权。该消息还称,海航或利用巴基斯坦国家航空公司服务非洲市场。对此,海航副总裁蒲明昨日公开对这一消息表示否认。

  有业内人士认为,上述传闻或与海航集团近年来不断进行海外并购有关。据悉,2010年海航并购澳大利亚飞机租赁公司和全球第二大半潜船挪威海洋运输公司,2011年又收购土耳其ACT货运航空公司。2012年7月,海航参与投资加纳非洲世界航空, 2014年,海航宣布入股肯尼亚Astral航空公司。2015年4月,还有消息称南非航空正在与海航商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甚至会考虑出售一部分股权,不过这一消息目前并未得到官方证实。(来源:广州日报)

  油气体制改革方案呼之欲出 混改和央企合并是重点

  日前,国务院以国发〔2015〕26号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研究提出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全产业链各环节放宽准入”。

  能源领域改革已经酝酿多时,而石油天然气则是能源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2014年能源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推进石油天然气改革”,2015年能源工作会议提法改变为“积极推动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拟订总体方案,推动实施改革试点,完善规范有序、公平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由此可见,油气体制改革的方案即将“水落石出”。

  有专家认为,改革的总体方案将具体从能源法治体系建设、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多层级市场体系构建、价格改革和监管改革等五大领域下功夫,从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中长期规划目标,试点先行,稳妥推进,分步骤实现战略目标。

  不过,在具体方案出台前,混合所有制已经打响了油气体制改革的第一枪,其中中石化对下游环节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已颇受市场赞许。

  “三大石油巨头对成品油上游开采环节基本实现了完全的行政性垄断,在此环节破除垄断的难度最大,不过中石化和中石油积极推进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破除油气垄断具有标志性意义。”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此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桶油”引入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在公司内部形成各类资本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体,标志着民营资本最难进入的油气上游垄断领域将被打破,油气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将逐渐形成。

  此外,作为油气体制改革的另一个方向,在南北车合并的契机下,油气央企合并日前也一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证券日报本报见习记者乔誌东

  “石化央企整合重组大势所趋,但方向或并非简单1+1。”民生证券化工行业研究员陶贻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进一步推进央企的整合重组、减少央企数量、提高央企的市场化程度与市场竞争力是政府的既定战略方针,虽然时间节点难以把握,但方向坚定不移,是大势所趋。石油化工领域的五大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化集团将会是此次石化行业央企整合重组的主角,但石化领域的重组不会是南北车式的简单1+1合并,而是要综合考虑这几家石化央企本质特点,研究出一套符合其自身运行规律的改革方案。

  随着反腐的推进,石化系统内腐朽的利益集团将被瓦解,改革的阻力将大为减少,这有利于加速整合重组等改革工作的推进。 (来源:中国经济网)

  博弈核电央企重组双选题 机构布局暗示中电投系受益账单

  尽管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下称“中电投”)目前合并方案仍未出台,但市场对于两家公司合并后资产证券化的动作已经有较为明确的预期。

  目前中国核电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国核与中电投合并后新公司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中广核核电资产2014年底已经实现港股上市,另外一个主要的竞争对手中核的核电资产预计也将有望近期登陆A股。

  由此,未来中电投与国核电力合并之后将旗下核电资资产证券化将是大概率事件。另外,两家公司自身资产证券化也非常低,合并之后提高资产证券化率也是势在必行的。

  关于未来如何证券化,现在有两种看法,一种猜测是国核和中电投的核电业务有可能整体上市,而另外一种说法是将两家公司合并后会整体注入中电投的上市公司平台。

  资产证券化双选

  目前国家核电集团下属没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其资产证券化率为零。但中电投旗下的上市公司可谓繁多。

  所以,其中一种关于国核与中电投合并后资产证券化的猜想便是利用中电投旗下上市公司的平台。

  目前,中电投旗下有上海电力(600021.SH)、吉电股份(000875)、中电远达(600292.SH)、东方能源(000958.SZ)、漳泽电力(000767.SZ)、露天煤业(002128.SZ)6家A股上市

  公司,以及中国电力(2380.HK)、中国电力新能源(0735.HK)2家港股上市公司。

  前述海通证券分析师邓勇便认为,两家合并之后核电资产有注入旗下上市公司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新公司核电资产整体上市是另一种猜测,一位北京地区券商机械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核的资产注入到中电投旗下上市公司的方案会因为国核级别比较高受阻,而国核和中电投的核电业务整体上市却很有可能。”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也对记者讲道,“原来国核就想上市,因为不做业主的话,价值很难体现。所以核电资产很有可能打包整体上市、价值很大。但是国核不太可能把核电资质给别人,以核电板块上市。因为以核电板块上市的比以能源板块上市的价值更高。”

  而方正证券的电力设备周紫光团队则预计国电投成立后,中电投与国家核电的品牌仍将保留,作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存在,新公司所有核电资产将进行整合,注入国家核电平台。新公司在对核电资产进行整理之后,会将其推向资本市场。

  但也有不一样的观点,一位中信证券的投行人士便分析道。“目前国核集团的主业核电站总包业务与中电投集团核电站运营业务之间存在金额巨大的关联交易,因此我认为目前国核集团的核电站总包业务单独IPO的可能性也不大。”

  无论最终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是哪样的,有点可以肯定,如南北车一样,两家公司的市值必将大涨。

  据了解,这次涉及合并重组的两家央企资产总额超过6600亿元。另外,核电资产方面,国家核电2014年净资产约为140亿元,中电投核电公司净资产约为120亿元,合并后新公司旗下核电资产约为260亿元。

  一位广证恒生的研究员指出,按照目前A股及港股相关上市公司市净率情况,我们认为国电投核电资产的市净率应在2~3倍,对应市值区间为520亿至780亿。

  机构布局账单

  与合并方案一样,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在现阶段一样是未知数。但A股市场对于这样的机会一向不会放过,中电投旗下的上市公司便成为机构和广大股民们盯上的第一块“核电重组”概念鲜肉。

  从爆出合并消息的1月29日至今的三个多月,中电投旗下6家A股上市公司和2家H股上市公司股票一路高歌猛进。其中东方能源、漳泽电力及中国电力新能源的涨幅也在50%以上。

  而资产注入预期最大的两家上市公司吉电股份和上海电力在近三个月更是大涨了188%和124%。

  记者采访了数位分析师以及业内人士后发现,如果最终采用注入上市公司的方式,上海电力最被看好。

  邓勇在其研报中分析到,“一方面,从目前市场对平台定位的预期来看,东方能源或为光伏整合平台,吉电股份为风电平台、中电远达为环保平台、漳泽电力为同煤电力整合平台、露天煤业为煤炭平台、中国电力新能源为新能源平台。若开启资产注入,上海电力和中国电力能成为核电整合平台的可能性最大。”

  据了解,上海电力是中电投集团控股比例最高的上市公司,中电投集团持股比例为42.84%;集团控股子公司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8.86%。集团以及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达到61.7%。

  另外,公司也是集团旗下市值与资产规模最大的A股上市公司,截至2013年底权益装机量达到847万千瓦,目前总市值为240亿元。可以说公司是中电投集团在A股最重要的上市平台。

  除此之外,上海电力在公司的年报中也透露,由一般上市公司向集团公司境内最重要资本运作平台转变是年内重点工作。

  不过,在5月4日发布的《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价异动公告》中公司却表示经确认公司、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不存在涉及上海电力的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份、上市公司收购、债务重组、业务重组、资产剥离和资产注入等重大事项,并承诺至少未来三个月内不会策划上述重大事项。

  上海电力一季度的前十大股东当中,有三只基金,其中第四大股东还是全国社保基金一零八组合,合计持有上海电力1800万股。事实上,上海电力并不是机构潜伏最多的概念股。另有一家公司被机构看中,这并不是合并概念股中涨幅最大的吉电股份,而是东方能源。

  根据一季报显示,东方能源的前十大股东当中一共有六只基金,合计持股比例高达8.71%。

  东方能源目前中电投集团直接持股比例为38.05%,集团全资东方热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10.13%,中电投财务公司持股比例为4.71%,总计持股比例为48.18%。

  至于东方能源被机构看好的原因,前述研究员讲道:“东方能源位于华北地区,与华北分公司的关系密切。华北尤其是河北地区的光伏资源较好,公司也开始大力发展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业务,我们认为公司有可能成为集团的光伏发电运营平台。”(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解密“央企合并潮”:你应该知道的背后真正的规律

  南车北车合并传闻的坐实,触发了市场深处的一连串“机关消息”,一时间烟雾弥漫、真假难辨。对“央企将迎来重组潮”的理性分析,逐渐演变为“一大波央企合并潮即将来临”的臆测,进而变成了“政府正强行推动央企强强联合潮”。

  以强强联合为主的“央企合并潮”会不会出现?

  《国资报告》杂志通过一个月的采访、调查、研究,在最新出版的第五期《国资报告》上推出重磅文章:《“央企合并潮”会不会出现》,解密背后真正的规律和逻辑。

  经《国资报告》授权,澎湃新闻5月10日全文刊发。

  2014年底至今,中国股市流行着这样一句“神逻辑”:南北车这样的“大块头”都能合并,还有什么不可能?在这样的鼓噪声浪中,“央企合并概念”插上了炒作和想象的翅膀,在股市狂飙突进。

  一幅“央企合并潮”的幻象呈现出来:政府和监管部门希望复制南北车合并的模式,在短期内、成规模地强行捏合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推动强强联合潮。

  “央企合并潮”的幻象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企业强强联合现象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便已经形成了其自有的逻辑,它只是企业为做优做强,在重组方式中选择的非常特殊的一种形式。历史地看,大企业宜合宜分,都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演进阶段、国家政经战略、企业竞争对手变化、市场规律、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不同时代,彼时宜分,此时宜合;同一时代,那些产业宜分,这些产业宜合。

  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南北车重组情况汇报时明确要求,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自愿原则。对任何国家而言,每一桩大企业强强联合都有其具体的特殊性,并会造成巨大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不可能随意地排列组合。

  那么,当前的中国央企强强联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将向什么方向演进?哪些产业的央企合并预期更强?垄断是否必然阻碍竞争和效率?强强联合是否必须排斥政企分开?是否真的是历史的倒退?让我们透过幻象,找到那些迷惑我们已久的十个问题,《国资报告》将一一理性解答。

  1。我都被搞糊涂了,我们说的央企合并,指的就是央企重组吗?

  不是。合并只是企业重组方式中的一种。

  详解:近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央企合并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非南北车合并莫属,从而使得大家误以为,央企合并就等于强强联合,就等于央企重组。

  事实上,央企间的强强联合,只是央企诸多重组行动中极特殊的一部分。

  一个企业想要做优做强做大,就像人要买房升职改善生活一样,面临费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工作调整、投资、家庭团结等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对所有权、资金、资源、人员、业务等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形成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企业在变化中保持竞争优势。

  为此,企业便要根据最新的市场形势、产业发展阶段、企业自身情况等,进行必要的业务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人员重组、管理体制重组,而重组的方式包括合并、收购、接管、标购、剥离、售卖、分立、破产等。这其中,既包括合并、收购等扩张性的重组工具,也包括分立等专业性重组的整合工具,还有剥离、售卖、破产等收缩性重组工具。

  合并,只是企业重组方式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新设合并是指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是狭义的“合并”(Consolidation)。吸收合并是指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通常是弱小的一方被强大的一方“吞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兼并(Merger)。因此,广义的合并,既包括弱弱合并、强强联合,也包括强弱之间的合并。强强联合因其特殊性和影响力,往往最引人注目。

  2。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从196家减到112家,都是通过强强联合完成的吗?

  不是。央企缩编,有加也有减,“大吃小”的兼并占大多数。

  详解:国资委成立之初,196家央企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有弱有强,有大有小。为了使央企在经济中充分发挥主导性、影响力和带动性,央企之间每年都会进行兼并重组,以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央企品牌和效率。

  《国资报告》统计显示,2003—2014年,央企总户数从196家降到112家,通过兼并退出的央企为80家,新设合并的为9起,通过破产、撤销、调整退出的为3家,合资新组建、接管移交企业新增8家,“加减法”都有。

  近两年央企朋友圈里,除了南北车强强联合之外,还有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整体产权无偿划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二是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整体并入中粮集团。这两则新闻没有引发太大的波澜,主要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央企“大吃小”的正常缩编。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向记者指出:“央企是国家队,国家队的用途,一是国际竞争,二是国内安全,三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重是过日子艰难,华孚是因为块头小,和南北车合并的性质不一样。”张秋生认为,“此前,华孚就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归到其他央企里去,另外一条就是把它卖了。因为它在保证国内安全方面,已没必要独立存在。二重并入国机,已经酝酿多年,这样一个老大难的企业,得有人帮它一起过日子。”

  与此相同,过去12年通过兼并退出的企业基本上属于这两类。为了实现资产整合和优化布局,国资委还专门成立了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相比兼并,新设合并案是极少数,仅9例,强强联合就更少。2003—2010年,央企平均每年缩编近10家,新设合并案每年平均仅一例。只有2008—2009年比较集中,共5例。此后,央企间的新设合并就没再出现,直至2014年底。这其中,仅中国化工、中国联通中国交通建设、中国航空工业、中国外运长航在当时算得上是强强联合。2014年,除了中国外运长航,其他四家均为世界500强。

  央企缩编中有3个特例。一是2006年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调整为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二是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于2007年撤销,此前,其旗下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已破产,其总部资产和所属企业也早在2004年划转到上汽集团。三是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破产。华诚投资是在中国华诚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发生困难的情况下于1996年成立的,成立后因盲目承债兼并亏损纺织企业而严重资不抵债,最终陷入破产的境地。这在央企重组历史上尚属首例。

  央企户数历年调整中还有增加的情况。一类是合资成立新企业,这类大多与业务分立、资源整合有关。除了上述的国新控股,2007年,国务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入列央企;2008年,由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宝钢集团等央企共同出资成立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为央企;2011年,为了实施电力设计、施工一体化重组,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在河北、吉林、上海等14个省(区域),北京、天津、山西等15个省(市、区)所属的电力勘察设计、施工和修造企业,分别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组成中国电力集团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二者进入央企队列。

  2014年,电信三大运营商合资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即俗称的“铁塔公司”;模式类似,但铁塔公司能否进入央企序列,目前尚未可知。

  另一类是接管。2004年,铁道部所属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移交国资委。2012年,国资委从发改委和财政部手中接管中国华粮物流集团。不过不到一年时间,小而弱的华粮物流便于2013年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成为后者的全资子公司。

  强强联合指的是大企业之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实行合并的经济现象。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已经经历了五次企业兼并浪潮。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衰退,但随着之后的复苏,第五次兼并浪潮到来。这次浪潮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得到发展,强强联合组成“巨无霸”型的大企业成为这一时期最耀眼的瞬间。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三的航空制造公司——波音和麦道,以及雷神与休斯先后强强联合,造就了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和世界最大的军工承包商之一。

  3. 既然做强做优有那么多种方式,为什么我所知道的央企重组大都是兼并重组的扩张,却少见其他特性的重组?

  一是与兼并重组的扩张特性有关;二是与多年来央企扩张性重组的选择有关;三是企业重组中,扩张收效快,其他方式收效慢;四是与我们的眼球有关。

  详解: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手段,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

  任何企业要实现资本扩张,仅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身的积累是不行的。从企业由原始资本积累到自由竞争阶段,再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的过程来看,兼并与收购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兼并了几千家公司的大企业。

  央企“做大”与兼并密切相关。2003年以来,在“三年成为行业前三名”的“军令状”下,央企对内对外的兼并之路可谓马不停蹄,同行业的横向兼并、价值链上下游的纵向兼并、多元化混合兼并、跨国合资并购等多头并举。

  在国内,宝钢收获宁钢,中粮入主蒙牛,中国电子入主南京熊猫,西电入主宝光,中海油收购海化……

  海外方面,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中航工业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美国西锐公司100%的股权、美国大陆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耐世特汽车系统100%的股权等;中海油151亿美元成功收购尼克森;东风汽车公司2014年斥资8亿欧元认购PSA(标致雪铁龙)集团约14%股权;2015年,中国化工集团476亿元收购倍耐力,创央企最大海外收购。

  兼并重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因其过快、盲目带来了很多风险,留下了很多隐患。企业之所以要重组,是因为现有的肌体已经不够用或是不好用了,兼并如同西药,药效猛,见效快;而分立、收缩性的重组更像是中药,温而苦,见效慢,但长期看来,是治本之策。

  有的央企此前过度扩张,曾一度登上世界500强,但很快,在行业整体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急转直下,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负责人留下烂摊子,继任者必须采取收缩战术,而由于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显著效果,继任者往往是吃力不讨好。

  2010年以来,央企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对外扩张的发展模式趋于理性,从做大到做优做强的思路转变,使得剥离重组、产权置换等减法重组模式越来越重要。而这些消息,因为其观感远不如兼并来的刺激,常常不被我们的“眼球”所重视,被淹没在新闻里。

  4。那么,央企重组做了哪些兼并之外的动作?“用好用活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难道不主要是为了推进央企强强联合吗?

  不是。一直以来,央企对内的分立、剥离等“塑形式”的重组都在进行,且正在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详解:央企重组远不是兼并那么简单。就像是健身,人不仅要通过补充营养让自己壮实起来,也要配合有针对性的锻炼来塑形。企业也一样,要的是精壮,不是肥壮。再大的企业,如果只是一坨肥肉,肯定是跑不快的。

  这些年来,央企通过整体上市或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来优化资本结构,通过成立新公司、事业部改革进行资产和业务重组、专注主业,通过产权交易“清理包袱”,通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管理、人员的重组等等。其中,剥离、分立等“塑形式”的重组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资委早在成立之初便强调,各中央企业要突出主业,抓紧研究企业间的非主营业务同业重组。

  2009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重组长安汽车集团。这是首例央企汽车资产重组,也是国内最大的汽车业重组案例。它避免了各大汽车巨头之间的同业竞争,也为央企之间进行产权置换和剥离整合提供了经验。

  2011年9月,国资委下发《关于中央企业国有产权置换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规范了央企之间以及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国有产权置换的操作原则和方式,让不同企业能够通过所持产权、资产进行交换,各取所需、做强主业。

  2011年,时任国资委副主任的邵宁表示,中央企业要做好内部资源整合。并购重组不能只吃进,不消化,在并购的同时还要做好业务剥离,把有限资源集中发展优势业务。

  此前,央企引发最大反响的一次业务重组应数非主业宾馆酒店和房地产业务的剥离重组。很多央企“退房”,选择的是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的方式。邵宁当时表示,前几年做的剥离,主要是清理无效低效投资。今后,要逐渐将非主业、非战略性业务剥离出去,即使是盈利的业务,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也要坚决退出。

  2015年4月,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在中央企业规划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更加注重调整布局结构。央企要坚持立足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利用高新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产业整合和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剥离重组长期亏损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竞争力。

  黄丹华在会上强调的“用好用活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其目的是“促进项目融资、孵化注资和产权流转”,既适用于合并收购,也适用于分立剥离。

  5。通过上面的介绍发现,央企历史上的强强联合少之又少,但这次大家都说“央企合并潮”要来了,很多消息真假难辨,有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分析央企强强联合的可能性?

  有。企业重组的动因,通常包括国家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等外因,以及企业自身产业链整合、国际化扩张等内因两方面。此次央企重组,恰逢国家战略、企业转型升级、国际化扩张等多重因素叠加,内外因又同时指向国际化。因此,分析此次央企强强联合的规律与逻辑便与国际化分不开。

  详解:现在流行的逻辑是这样的:“南北车这样‘大块头’都能合并,还有什么不可能?”在这样的逻辑下,坊间关于央企强强联合的传言甚嚣尘上: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船工业与中船重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宝钢与武钢、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等纷纷传出合并消息,惹得各大央企赶紧发布澄清公告否认传闻。中国石化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石化实说还自我调侃:过年被逼问结婚,一上班被逼问合户,还能愉快地玩耍吗。

  此外,如三大航空公司、中煤与神华、普天与烽火、中远与中海等早年间的传闻,夹杂着更多毫无根据的消息集中爆发了出来。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评价认为,央企重组的背景是真的,动因是真的,只是信息常常是不准确的。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粱分析央企强强联合的背景和动因时指出:“过去我们走出去,不是我们走出去,是借船出海,跨国公司跑到我们这里设厂,用我们的廉价资源、劳动力去赚钱。我们现在则正在改变这个状态,依托国内市场把企业做大之后,再利用海外市场资源,是未来的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培养中国的大企业,甚至跨国公司,和国际的跨国公司抗衡,过去重视这个事情的人比较少,现在是到了一个高度重视的时候,并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判断几家央企是否“有资格”合并,方法论是现成的。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看来,央企要强强联合要具备几个前提条件,“有能力、有条件参与国际竞争,所在产业有比较大潜在市场的,且合并以后对国内的副作用要小于在国际上正面作用。”

  第一条是对企业自身实力的要求,更要求企业的主要竞争主体应该是国际对手;第二个条件是对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一个有前景有潜力的产业,是企业强强联合的基础;第三个条件实际上是对出口份额提出了要求。张秋生举例说:“回到最经典的波音、麦道合并案,它的客户在哪里?是全球客户。如果二者合并后,主要收入还来自于美国市场,反垄断机构能同意吗?”

  经济危机总能为企业兼并浪潮打下基础。它们不仅带来了破产、失业、流离失所等萧条,还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洗牌。此时此刻,是大企业抄底的好时候,强强联合抵御风浪也是一种选择。

  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将世界市场经济再次拖入泥潭,又一个周期到来。之后几年,企业并购疲软,是否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被视为经济是否向好的标志。2011年,沉寂了多年的日本企业界终于传出新日本制铁和住友金属工业合并的消息。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RI.TI)教职研究员大桥弘当时认为:“这个消息打破了日本许久以来的沉闷,带来了一线光明。如果粗钢产量仅次于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 Mittal)公司排名世界第二位的大型企业合并能够成功,就会使日本国内其他行业也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和重组,加强向海外发展的势头。在预测今后的日本经济上,这次合并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大意义。”

  如今,随着中国企业更深入地加入到国际市场,央企的强强联合将震撼世界。(来源:澎湃新闻)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