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体现“供给侧改革”思路的重要举措——如何打好“去产能”这场歼灭战(八)

更新日期: 2016年01月19日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供给侧改革”确定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主要矛盾在供给侧。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
    “供给侧改革”被热议,“去产能”也伴随高频出现。去产能,水泥等传统建材行业是重点对象。
迫切解决的问题,才会被高层多次提及;难以解决的问题,才会被高层反复强调。
    纵观我国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在经历了多轮的产能扩张后,产能都达到或超过上限,进入了绝对过剩和周期性过剩“叠加期”。
    “产能过剩已成中国经济运行中最致命的‘恶性肿瘤’”。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一则评论这样“客观而生动”地形容产能之害。
    “去产能”既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难于解决的“顽疾”;既是“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去产能”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
    “去产能”是“硬骨头”,这从每年工信部多次发布的产能过剩预警就可以看出。但再硬的骨头也要“啃”,改革进入就要啃硬骨头,改革就是要迎难而上。
    历史经验表明,划定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是使改革达到最高效率的有效办法,越是针对性强的改革越是如此。因此,在产业层面,化解过剩产能,激发企业活力,理应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采取果断措施化解产能过剩意义重大,不可不为。
    首先,“去产能”是提高产品利润,杜绝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发展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路径。
    就企业而言,产能过剩,库存增加,为缓解资金压力,不得不饮鸩止渴、赔本经营,最终跌入“生产要亏本,不生产就要倒闭”的发展怪圈;对整个行业而言,市场恶性竞争局面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利润下滑,终至大面积亏损。一吨钢材比不上一瓶可乐的利润、卖不出的牛奶被农民直接倾倒现象近年屡见报端。“去产能”既可倒逼“僵尸企业”破产,又可使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其次,“去产能”可腾出长期被占据的资金和资源,把这些资源用到转型升级的“刀刃上”。
    产能过剩可以理解为结构性绝对过剩,具体表现为低端产品、粗加工领域产能过剩,而行业内高端产品、高技术项目、高附加值产品产能不足,形成了“劣币驱除良币”效应。
    如水泥行业,一方面低附加值产品库存严重,另一方面,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等高端水泥品种却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究其缘由,是“先入为主”的低端产业大量占用土地、能源、劳动力、资金、环境容量等稀缺资源,导致传统产业走向高端的发展空间被挤压。就好比果树需剪枝的道理,目的是防止赘枝吸收了营养而致长果的枝条营养不足,最终影响果实的大小和质量。去产能可以倒逼企业割“赘肉”,去“赘枝”,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用到技术研发和创新上。
    第三,“去产能”可有效防止财政和金融风险,提高资金的有效使用率。
    产能过剩,导致企业亏损,使其新债抵旧债的情况增多,金融部门就无法将资金配置到高效企业和部门,既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又降低了资金使用率。加之,产能过剩的行业不断增多,货币信贷的增加未能有效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最终,货币推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降低。产能过剩还会引起全行业企业效益下滑,进一步带来企业资产质量恶化、技术进步及可持续发展步伐减缓,银行系统性风险加大。
    过剩产能又多来自于政府投资、政府担保与变相担保和政府贴息。产能过剩企业产生大量呆账、坏账乃至死账后,都会由政府财政来“买单”,增加了财政风险。化解产能过剩可有效避免财政和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第四,“去产能”可优化新增产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良好环境的基本需求。
    近几年来,全国的很多大中城市,雾霾的天数都在增加,并逐步由东北、京津冀地区向全国各个区域蔓延,“霾重”走迷了路的冷笑话已不再可笑。
    雾霾产生的原因并非唯一,但“工业废气”的“贡献”不可小觑。产能过剩的产业,大多伴随“高污染、高耗能”。这些产能如果得到遏制,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理大气的污染问题,让人们离“碧水蓝天”更近一些。
    第五,“去产能”有利于推进经济体制转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让政府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
    越位退位,错位归位,缺位补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政府改革首要任务。
    大量过剩产能是由政府投资形成,且关系财政风险与社会稳定,导致各级政府耗费大量人、财、力介入微观经济领域,无疑淡化了本属于政府法定职责的社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另外,地方政府为防止企业倒闭而采取地方保护、减税让利、资金注入等非市场化手段,导致市场机制扭曲、价格调节机制缺失、企业间不平等竞争加剧。化解产能过剩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政府。让政府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
    化解产能过剩无论是在资金、劳动力、土地整合等方面,还是在推动资本运转、技术创新及推进生态建设发展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恰恰切中了供给端的四大基本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因此,下大力气推进“去产能”工作是落实“供给侧改革”改革的重要举措。
    如何打好“去产能”的战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思路。
    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要提出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化解产能过剩,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是一个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
    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工作的紧迫性,又要看到艰巨性;既要总结前期取得的成绩,又要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既要有短期工作目标,又要有长远工作计划;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合理使用行政的手段。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坚决打赢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以确保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