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宏观调控应尽可能延长本轮经济周期

更新日期: 2005年07月12日 【字体:
    今年上半年,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国民经济保持旺盛的增长态势,夏粮喜获丰收,工业生产高位运行,市场物价走势趋于稳定,就业形势有所好转,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性增强。但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后果开始显现,企业效益开始下滑,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的融通资金渠道收窄,贸易顺差过大和投机资金流入使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经济运行有望从加速增长期向稳定增长期转变。
 
  下一阶段应坚持双稳健的政策操作,尽可能延长本轮经济景气周期。要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适当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明确对消费性购房和投资性购房的区别对待政策,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效果
 
  去年以来,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投资增长过猛、物价上涨加快、房价涨幅偏大和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等突出问题,中央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有所缓解,经济运行协调性、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所提高
 
  今年以来消费需求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消费品市场形势呈现喜人景象。1-5月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4674.7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1-5月消费实际增长11.8%,增幅属近年较快水平。消费品市场持续升温是城乡两级市场共同提速的结果。1-5月,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2%,两者相差3个百分点,差距比去年同期缩小1.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缩小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增幅呈现缩小的趋势。稳健的经济增长使老百姓对经济前景、收入预期充满信心,消费信心逐月提高,进而推动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去年下半年消费者信心指数基本维持在91-92之间,今年则持续上升,前4个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93.5、93.9、94.4和94.7,平均比去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实证分析表明,消费增长与投资、工业生产有较强的关联性,无论是经济扩张期还是收缩期消费品零售额的涨跌平均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升降4-6个月左右。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仍然高位运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高,为下半年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基本与去年持平,但实际增长将高于去年1.7个百分点左右(见图1)。
 
  2、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在调整中得到明显改善
 
  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有保有压"的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分地区来看,中部崛起成为鲜明特征。前5个月,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3%;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4%;西部地区增长29%。中部地区分别快于东、西部地区11和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低水平扩张势头得到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增速大幅下降。1-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3%。增幅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煤电油运和农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投资得到加强。1-5月,农业投资同比增长27.5%,增幅同比提高15.8个百分点;煤炭业投资同比增长82.8%,增幅同比提高28.8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开采投资增长31.5%,增幅同比提高21.7个百分点;铁路建设投资245亿元,增长58%,增幅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在有保有压的投资结构调整中,投资增速平稳回落。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6.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8.4个百分点。管住信贷、管住土地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盲目扩张的抑制作用在逐步生效。1-5月份,全国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同比下降7.2%;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5450亿元,增长13.7%,增幅同比下降21.9个百分点。在信贷政策和土地政策约束下,投资增长将继续降温。由于这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坚持"有保有压"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资进一步增强,投资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下滑的局面。预计2005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呈现平稳回落趋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0%左右,比2004年回落5个百分点(见图2)。
 
  3、进出口贸易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今年以来,进口商品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进口需求明显下降,初级产品进口需求相对较高。随着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实施调控政策,投资品进口需求明显下降。前5个月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11.2%(上年同期为36.3%),其中,进口汽车4.8万辆,下降38.1%(上年同期为增长83.6%,);进口钢材1070万吨,下降31.5%(上年同期为增长60.3%)。此外,机电产品进口仅增长9.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2.2个百分点。初级产品进口特别是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需求相对较高,占全部进口的比重有所增加。前5个月初级产品进口增长23.2%(上年同期为增长62%)。其中:铁矿砂进口1.1亿吨,增长34%(上年同期为增长44.7%);原油进口5230万吨,增长5.1%(上年同期为增长35.8%);煤炭进口974万吨,增长59.2%;大豆进口935万吨,增长25%(上年同期为增长1.7倍)。
 
  在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略有上升,钢铁出现历史罕见的净出口局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前5个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3%,增幅同比回落26.9个百分点。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增长17.2%;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长22.8%,增幅均有所回落。
 
  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加之受外贸连续三年超常规高速增长的基数因素影响,外贸进出口将面临一定的挑战。在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预计全年外贸出口将增长24%,进口将增长20%,全年实现顺差6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0亿美元左右,但与上半年相比,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见图3)。
 
  4、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价格涨幅全面回落
 
  本轮经济上升期并没有出现社会总需求全面过热,因而没有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因粮食供给相对不足导致的结构性上涨。中央从增加农产品供给和适当管制服务价格入手,成功地控制了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本轮经济景气循环出现了前四轮宏观调控中所没有出现过的新现象,在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仍然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已经开始明显趋缓。
 
  2005年夏粮生产将获得丰收,预计在去年2020亿斤的基础上,增产100亿斤。在全年粮食供需总量仍然存在一定缺口的情况下,4、5两个月粮食价格环比分别下降了1.7和1.6个百分点,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今年前五个月,粮食价格同比上涨4.3%,增幅同比回落21.3个百分点。受此影响,1-5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比上年全年涨幅下降1.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各项价格指数涨幅与去年全年涨幅相比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1-5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7%,比上年末回落0.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比上年末回落1.4个百分点;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8%,比上年末回落7.8个百分点。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价格涨幅全面回落,显示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状况进一步趋向好转。价格变化的整体格局今年内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将保持较高的涨幅,工业品出厂价格和企业商品价格涨幅明显低于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涨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更低。预计全年CPI涨幅略低于3%(见图4)。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
 
  1、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扩张的后果开始显现,工业企业亏损额大幅增加
 
  重工业扩张期的 "投资-生产"
 
  自我循环渐近尾声,对投资品的需求开始降温。1-5月,钢材产量同比增长25.4%;全国钢材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4.4%,其增速比钢材产量增速低11个百分点,增速比2004年回落0.7个百分点。前5月进口钢材1070万吨,同比下降31.5%。国内建筑用钢材和低档次普通钢材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暴露,进入4月份以来普通钢材价格出现回落。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间商品批发价格变动情况显示:4、5月份,钢材价格月环比分别下降2.2%和2.4%。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供过于求的局面早已形成,价格下降已经使部分前期投资过热的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随着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造成的成本上升压力不断显现,新一轮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产能过剩的局面正在从下游行业向中间品和上游行业蔓延。
 
  受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影响,前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8%,增幅比去年同期的43.7%下降了27.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6.1%,增幅比去年同期的0.4%上升了55.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465亿元,增长77.5%。从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亏损额增幅上升的交叉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效益开始出现逆转。
 
  2、金融机构资金宽松,但实体经济从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明显收窄
 
  由于2002年下半年至2004年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增幅较高,社会上资金一直较为宽松。我国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信贷是实体经济部门从金融部门融通资金的主要渠道。在以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形势下,一度出现商业银行争相发放贷款现象,以扩大贷款来扩大不良贷款率的"分母",2003年新增贷款几近3万亿元。自从2004年银监会提出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在2006年末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要求后,因贷款规模的扩大会降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放贷速度普遍减缓。5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2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人民币各项贷款月环比折年率仅为9.4%,为历史较低水平。
 
  居民储蓄在适当提高存款利率后增幅回升,但银行贷款增幅明显下降,导致金融机构存贷差不断上升。5月存贷差已经达到761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比上年末增加21%,比上月增加5.8%。今年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降低了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5月份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资金回笼力度有所下降,央行票据净回笼数量为603.03亿元,比4月份减少127.55亿元。
 
  目前,金融机构资金非常宽裕,但通过借贷市场进入实体经济部门的渠道明显收窄,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5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55%和1.13%,拆借利率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同比下降1.04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去年水平。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连续几个月的资金供过于求使收益率出现"透支"现象,一年期国债的中标利率下滑到1.42%,比扣除利息税后的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还要低。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中标利率下滑到1.52%,已经低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股份制商业银行2004年年报显示,除招商银行的平均存款利率为1.18%外,其它几家银行的平均存款利率在1.52%-1.72%之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存款利率在1.5%-1.8%之间)。
 
  .目前,金融机构的资金宽松与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紧张形成鲜明对照。一方面,金融机构因资金运用渠道狭窄而出现不惜成本地追逐债券,导致市场利率大幅走低,大量资金需要寻找出路。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部门资金来源十分紧张。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债券或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有限,股票市场为保证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事实上已经暂停新股发行和增资扩股。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尚未打通,间接融资渠道已经收窄,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幅明显下降,企业的各种资金来源都变得紧张起来。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23551亿元,同比增长15.5%。
 
  3、外需强劲隐含着经济波动的风险,外汇占款为主投放资金状况加剧了区域发展差距
 
  今年以来,我国一改前几年年初贸易逆差的状态,前五个月连续出现贸易顺差并不断扩大,5月份当月贸易顺差达89.9亿美元,前5个月累计贸易顺差300.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贸易逆差86.6亿美元。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在内需降温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和工业增长率仍然居高不下。外需占经济新增需求的比重偏大,一旦国际经济形势、人民币汇率或其它贸易条件发生变化,外需的波动容易造成经济起伏。
 
  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也进一步刺激了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汇率的炒作、投机力度,5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6910亿美元,同比增长50.7%,比年初增加811亿美元。外汇储备非正常增长造成我国货币资金投放渠道扭曲,对内需型产业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极为不利。货币资金投放渠道是由银行资产运用渠道决定的,考察2003年以来的"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在我国金融机构三种主要资产运用渠道(购买外汇资产、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提供信贷)中,新增有价证券及投资占全部资金运用的比重稳中有降;新增贷款所占比重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信贷收缩一直逐步下降;只有外汇占款占比一直在不断上升,2005年2月份超过信贷占比,在5月末达到56%。信贷收缩与外汇占款持续扩张造成资金向外向型企业和地区倾斜的矛盾加剧。出口多、引资多的地区、行业或企业,人民币资金就相对充裕,但内需型行业、中西部地区则因外汇创收少而资金相对短缺。
 
  对策:不宜加大收缩性政策力度
 
  2005
 
  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IMF在4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低于2004年的5.1%,仍属增长较快的年份。但影响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国际油价再度大涨
 
  (油价一度达到每桶60美元,全年油价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美元汇率波动、全球发展仍然不平衡等问题,将使世界贸易增幅出现回落。但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2005年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将处在市场和政府调控两种力量交互作用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资本充足率对信贷规模的约束、严格的土地管理措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显效。同时,从周期因素看,经济扩张已经越过巅峰,大批投资项目陆续投产形成的新的供给能力,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已成基本趋势。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资金较为宽裕,衡量投资成本的各种要素价格(特别是利率水平)相对较低,各地追求高速增长、招商引资的惯性冲动仍然较大,各地申请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数量是计划量的3倍,部分城市土地收入高增长使地方财力充裕;同时,出口需求旺盛,贸易顺差扩大。经济中升温和降温的两股力量将相持一段时期,经济有望进入稳定增长期,在9%左右的平台上继续运行。贸易顺差大小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将是下一阶段最为敏感的新增需求。
 
  在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后,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应是坚持双稳健的政策操作,尽可能延长本轮经济景气周期。
 
  1、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不宜进一步加大紧缩性政策力度
 
  经济扩张越过巅峰后,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将对投资需求产生自发抑制作用,特别是信贷规模受资本充足率制约已经出现明显收缩,投资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在减少。货币政策操作既不要放松银根,使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多,加大货币市场风险;也不能进一步紧缩银根,使内生性信贷收缩进一步加剧。要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在股市低迷、信贷收缩的背景下,通过企业债券等形式拓宽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渠道,满足企业流动性资金的要求。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较快,其增幅超过贷款增幅的一倍;各地财政资金支持的城建项目开工较多,甚至出现地方财政出资支持企业投资项目的情况。财政政策要坚持稳健取向,各地要严格控制财政资金支持的新开工项目。
 
  2、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适当扩大汇率浮动区间
 
  汇率政策是统筹内需与外需关系的重要手段。要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择机将汇率浮动区间恢复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要继续进行出口退税率结构性调整,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型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3、保护居民住房消费热点,抑制投资性购房需求
 
  住房消费是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中最大的热点,也是构成本轮经济景气周期的最重要的源头性需求。保护好居民住房消费热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延长经济景气周期的关键之一。房地产市场调控一定要进一步明确对消费性购房和投资性购房的区别对待政策。要继续保持对居民自住的消费性购房的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净化房地产市场,加大对房地产市场消费者的保护。要落实好经济适用房的有关政策,使经济适用房真正造福于低收入家庭。要重点加强对投资性购房的"转手"交易行为和出租行为的税收征管,适当提高交易环节税收。
 
  4、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今年下半年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减轻,为部分资源类产品提供了调整价格的时机和空间。要改变资源消耗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相关资源的价格,使资源价格反映稀缺程度。下半年应充分利用时机,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总体策划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程培松  上海证券报总编助理
 
    课题负责人  张学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阎娟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杨宇东  上海证券报新闻中心总监
 
  课题组成员  邹民生 祝宝良 王远鸿 胡少维 张永军 伞锋 王硕 朱敏 李若愚 范敏 徐平生
 
  本文执笔  范剑平
 
    来源:上海证券报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