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
  • 暂无资料

产能过剩——中国经济的顽症

更新日期: 2009年09月07日 作者: 于畅 章然 尚丽娜 来源: 财富时报 【字体:

    为什么中国企业总是一窝风

    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都与由来已久的民族性积习有关:盲目跟风,浮躁,投机取巧。这些劣根性导致了中国企业盲目做大做强,其手法就是投机取巧和抄袭模仿,这些被文化诅咒的劣根性百年来还是没有太大长进。

    中国人很在意别人的眼光,但是这也只是关注人家怎么想,而很少去理解为什么人家这么想,他们这么想的文化和历史根源在哪里,更不用说加以研究,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了。

    近几年来,有关山西票号的电视剧几度热播。不仅如此,社会上不时就会出现一股风潮,把我们这些古代的商帮从尘封的历史里请出来,而且敬奉为经商楷模,顶礼膜拜。可是据笔者所知,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商帮——晋商、徽商、浙商、粤商,大部分都没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仅仅是昙花一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和政策的原因,内因决定外因。他们最终为什么会失败,有没有仔细地分析过这些商帮失败的原因?这些经过仔细思辨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向老祖宗学习的地方,而不是说简简单单地听几个古代商帮如何煊赫的故事,然后鼓起几分钟的民族自豪感的热血。

    中国企业这种盲目追随、浮躁跟风终究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在百年前决定了晚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丧权辱国,在今天,我们不但更浮躁,而且喜欢投机取巧,所以就决定了中国企业落后于人,永远只能做产业链里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无法脚踏实地地走向产业链价值更高的其他环节。而且我们还以为做这个最低的环节有所谓的比较优势,因此就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更可悲的是我们常常把浮躁冒进当作进步,或是孤注一掷地押宝在一些不切实际、没有科学工序和科学思想的尝试上。百年间的蹉跎反复犹在眼前,今天的中国企业,乃至每一个中国人,都该深刻反省了。

    产能过剩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这里有几个深层次原因:

    其一,2008年之前长达十多年的全球经济繁荣给全世界的投资者和生产者造成了一个极大的错觉,大家觉得这种旺盛的需求会一直存在下去甚至连续增长。而当这个巨大的泡沫破裂时大家才恍然大悟:那些旺盛的需求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所以对于全球真实需求的错误判断就成为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其二,华尔街的投资者不负责任地吹大了资产泡沫,有意引导巨额资金催生了过大的产能。美联储长期推行的赤字政策和美国人的借钱消费理念,导致了过度的消费需求和极大的资产泡沫。整个美国的消费需求是建立在透支未来的虚幻基础上。当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人不再透支消费时,全球需求急速下降导致原有的以美国为市场的生产企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

    其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包括中国、东南亚等国在内,在西方主流经济学说的误导下也把本国的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寄托在外向型出口之上。大多数地方领导者都对规模经济效应深信不疑,追求最大最多,导致很容易出现投资过热和产能扩张过快这类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投资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产能过剩难以解决。

    专家建言,中国企业中还缺乏一个行业热度指标的公布。这个指标应该能够一定限度地控制投资者的过分盲目,对此类行为做一个良好的行为约束。

    以此为鉴,对于企业来说,其实有两条出路:其一是顺应改革进入下一个政策性行业;其二是升级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高度整合,告别传统的商业模式。

    观点争议:

    中国不存在产能过剩?

    围绕产能过剩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国家智囊人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从3种不同类型的产能过剩来分析,中国现在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刘世锦表示,目前大家谈的最多的是产能过剩的问题。怎么来认识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认识不一,争论也比较多。有人说中国产能过剩已经相当严重了,发展的空间不大。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这一关怎么过?有人则比较乐观。这需要有一个谨慎、细致的区分,要分为3种类型。

    第一,长期性的产能过剩。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长周期来看,今后20年、30年,甚至50年,当中国完成了工业化阶段进入到成熟的经济体以后,中国主要的工业产品,它的峰值是多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判断是有失误的。

    比如钢铁,记得2001年、2002年的时候,当时中国钢的产量开始往上走,那时候有些同志,包括冶金系统的一些权威人士,说中国钢产量最多1.4亿吨。为什么呢?前苏联、美国、日本这些工业大国最高就这么多,中国不可能比这个更多。到现在,这5亿吨的产量是不是到头了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做了一个相当谨慎的测算,未来可能会到7亿吨或者8亿吨。所以从长期来讲,现在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比如汽车,几年前曾经预测到2015年左右,中国整个产量达到1000万辆。当时我们做了一个判断,讲了三句话:2015年的时候,中国汽车的消费量、生产量是世界第一位的。中国的汽车将来可能是最便宜的。就和现在的家电一样。这个判断有了以后,肯定也有很大的争议。现在看来这个判断可能又有点保守了,根据目前的态势,今年有可能超过1000万辆。中国汽车产量的峰值是多少?1000万辆就到头了吗?估计应该会达到2000万辆。

    对于中国这个市场的潜力,我们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过去一些年,总体来讲低估了。13亿人口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这个市场和所有的发达国家加起来,再加上中上等收入的国家,大概50个经济体左右的人口总数是相等的。换句话说,地球上比中国发展水平高的那些国家加起来和中国现在的人口规模一样,中国实际上要做他们在中国目前所处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加起来的总和,中国要再做一遍。对这一点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第二,周期性的产能危机。2008年7月份和2009年7月份不一样。当时形势一片大好,需求很旺盛。但是在2008年第四季度末的时候,有些产能可能就过剩了。在高点的时候是平衡的,低点的时候就过剩了,再到下一个高点的时候,可能过剩的问题不存在了,甚至有的时候存在短缺。

    第三,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从来都是存在的,而且都是要被淘汰的,实际上市场经济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不同的经济状态之下,它的解决压力和办法是不一样的。经济形势很好的时候,让它淘汰产能很难。危机时是淘汰这种低效产能的最好的时机。

    经济研究人士赵令彬认为,妖魔化投资的倾向将影响政策制定及发展前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产能过剩论。有关机构常以此为由,调控投资及生产;在国外,西方评论便常以此指中国倾销货物造成国际不平衡,最近还有的指刺激经济方案加深了过剩。国外的批评背后,还隐伏着保护主义幽灵,有关人士实际上是想以此为借口,来对中国货品设下壁垒。无论如何,最根本者是要从理论及市场层面去理解问题。

    从全球化角度考虑,当产能超过本国需求量时不可轻率视为过剩。如石油出口国的油产便远高于本国所需。从市场化角度考虑,产能只分有没有竞争力:有者能占据市场不算过剩,没有者便要淘汰,是多余而非过剩。同时,是否过剩要由市场而不由政府决定,可发出预测或短期的供求失衡预警,但绝不能以过剩为由卡项目,以行政指令调控产能规模,投资决定最终要由投资者负责。对于短期的周期需求波动不必过分紧张,在低谷时仍须保持较稳定的产能扩张及升级投资,使得在周期恢复上升时,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复苏的机遇,多点产能还有利于维持足够的市场竞争。对于结构性的多余产能必须坚决淘汰,但在处理上要恰当,特别是要先建新后汰旧。过去一面压落后项目一面又卡新项目,结果需求一上去,新项目未见,落后的原有项目又重新投产。另一方面,对于国内外的长期需要固然要有所估算,但相应的扩张产能,不宜超前太多以免造成浪费。在消除过剩论的制约后,又不能走向另一极端,出现盲目进入市场之弊。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