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海螺是怎样做大做强的

——安徽海螺集团改革发展与自主创新纪实

更新日期: 2009年11月30日 来源: 经济日报 【字体:

    一直牢牢坚持技术创新,是引领行业进步的“发动机”

    “中国水泥看海螺”。因为近十几年来,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征程上的一个个丰碑,背后都有海螺人的影子:

    海螺先后建成了我国第一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国产化示范线、第一条日产10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线、第一个千万吨级熟料生产基地、第一套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

    海螺集团始终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致力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重视产学研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开创国产化、低投资建设日产2000吨和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线的先河,是海螺技术创新迈出的重要一步。建成日产万吨熟料生产线,则是海螺攀登上世界水泥行业最高点的标志。此前世界上仅有3条万吨线,海螺集团两年内即建成投产4条,在世界水泥工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这4条万吨线国产化率达到60%,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领先于世界其他同类生产线5年到10年,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走出了水泥大型装备“重复引进、代代引进”的怪圈,还为我国水泥装备大比例占领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海螺总是在技术创新中不断攀登发展的高峰。在水泥生产规模成为行业排头兵的同时,将产业链上端向水泥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设备制造延伸;下端则围绕节能减排和降低水泥工业生产成本,研究开发余热发电技术设备制造直至工程建设等。

    记者走进位于芜湖生产低温余热发电锅炉的车间,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在这里,一个新兴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正在崛起。安徽海螺川崎节能设备制造公司副总经理汪宁告诉记者,海螺集团把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垃圾焚烧处理、城市污水污泥处理等节能装备制造作为新的战略重点。

    海螺集团是国内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的最早应用者。1998年3月,我国首套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在海螺建成投运。通过近10年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海螺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泥余热发电综合利用技术,解决了企业自身60%的用电量,减少了大量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创造的间接效益达16亿元。该余热发电技术在行业内迅速得到推广。截至2009年上半年,海螺集团已承建96套余热发电机组,涉及国内外155条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总装机规模达到1325.6兆瓦,年发电量约100.78亿千瓦时。按照火力发电同口径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74万吨。

    在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垃圾上,海螺集团已率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垃圾焚烧技术和装备,再度引领水泥行业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海螺在铜陵市实施的这一项目,日处理垃圾可达600吨,将有效解决城市垃圾填埋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难题。

    “由于海螺集团把技术创新始终放在第一位,因而取得了水泥工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张人为表示。

    多年来,海螺集团非常重视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投入,年平均研发投入都在亿元以上,研究人员的薪酬也高出同类人员的3至4倍,有效调动了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海螺集团技术中心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具备了自主规划、自主设计、自主成套与研发、生产调试等综合能力,为集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持续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海螺人的不懈追求。”郭文叁告诉记者,依托技术创新,海螺将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2008年,海螺集团各水泥企业平均吨熟料综合能耗为107.56千克标煤,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4%,比新型干法水泥参考值低17.44千克标煤;吨水泥综合能耗为86.29千克标煤,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4%,比水泥全行业参考值低27.71千克标煤,达到了世界水泥行业的先进水平。海螺水泥各企业还消纳粉煤灰、脱硫石膏、铁、铜矿尾渣等工业废渣1100多万吨,翻开了传统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新的一页。

    为进一步推动水泥产业装备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过筹划,去年海螺投资60多亿元,在芜湖海螺、铜陵海螺开工扩建3条全球最大规模、技术装备最先进的日产1.2万吨生产线。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