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审批收紧或放松 水泥产能过剩引发口水战

更新日期: 2013年07月01日 作者: 孙郁瑶 来源: 中国工业报 【字体:
摘要:水泥市场过剩是否严重,未来是凭借管理、成本优势,通过充分市场竞争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还是依靠收紧行政审批,关上新增产能的大门,依靠兼并重组重新划分市场份额,实际上表现了不同企业不同的竞争优势与生存之道。

  过剩并不严重掀起口水战

  在此背景下,身为水泥行业龙头老大的海螺水泥却在其股东大会上做出了一番“非主流”的言论。而这一看似非主流的观点也得到了部分专家与企业的认同,掀起了水泥行业的一场“口水战”。

  海螺水泥公司方面表示,真正淘汰落后产能之后,“国内水泥产量是17亿~18亿吨产能,并没有达到市场认为的过剩程度。”

  “严控项目审批实际上是产能过剩又一主因”,业内专家表示,严格控制水泥项目审批后,项目批文资源越稀缺,使项目批文价值增加,驱使部分业主有更大动力、愿意付出更大代价,从各种途径取得批文,反而加剧了水泥产能过剩。国发38号文件出台后,反而使水泥项目批文大量增加,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水泥业资深专家高长明表示,发改委自2009年以来已多次警示要抑制产能过剩,水泥项目投资风险很大,审批从严。但是各种投资主体们还是要变着法地扩大水泥产能,因为事实证明水泥项目是有利可图的。

  高长明认为,水泥窑每年必须要大修、中修和小修,共计耗时约60天,当其年运转率以84%为标准,其年产能利用率介于70%~80%是正常范围。考虑到我国还有每年近3亿吨落后(立窑等)水泥产能,加之约1.3亿吨低效小型新干窑后进水泥产能的现状,我国现有水泥产能,过剩并不严重。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不能一言概之,需要从产能构成和产品种类两方面来看待。”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有元也认为,目前全国水泥企业共计3900多家,一条5000t/d熟料生产线产能可以排到全国前150名,意味着国内小产能达到3800家左右。根据欧美国家关于新型干法水泥的定义,应该全是5000t/d以上生产线。可见,所谓全国性产能过剩,实际上是小产能的过剩。

  许有元进一步指出,“推进市场化竞争,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提升产业集中度,优化水泥产品等级,才是遏制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

  水泥龙头渴望市场竞争

  一番关于水泥产能过剩的口水战,轰轰烈烈的背后,实际上折射的是水泥大鳄对于市场份额分配方式的争夺。

  判断水泥市场过剩程度通常有两个标准,人均产能和产能利用率。2012年底,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创新低至72.7%,产能30亿吨,人均产能可以计算。而工信部颁布水泥准入条件对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年产能超过人均900公斤的省份,原则上应停止核准新建扩大水泥(熟料)产能生产线项目,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等量或减量淘汰”的原则执行。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发达情况相距甚远,目前全国及各省水泥行业真正的产能利用率和人均产能几何,尚待主管部门核实。

  在局部市场未来是凭借管理、成本优势,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还是依靠收紧行政审批,关上新增产能的大门,依靠兼并重组重新划分市场份额,表现了不同企业不同的竞争优势与生存之道。

  5月30日,位于贵州省贵定县的海螺二期5000t/d熟料生产线投产,再掀黔市场份额之争。市场水泥供应量大幅增加,为拓展地销袋装水泥销量,该公司于6月10日对袋装水泥价格进行大幅下调,引发市场连锁反应,贵州黔南、黔东南地区水泥厂家为保证市场份额的稳定,相继对袋装水泥价格进行下调20~50元/吨。

  今年海螺水泥已经正式放弃“市场协同、限产保价”,频频向外界传递渴望市场竞争的信息。凭借高效的管理与物流及区域掌控能力,海螺的低成本优势很少有对手能敌。而市场产能过剩恰恰是水泥市场洗牌之时,海螺放弃限产保价,选择“提升市场份额、充分发挥产能”的经营策略。

  业内专家表示,海螺水泥认为国家应该放松审批,完全市场化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海螺水泥高管的“其实市场竞争更好,协同会丧失份额,破坏竞争格局”观点,是对近年来水泥供需状况的总结。如果价格不是由市场竞争所决定,价格所传递的市场需求则是不正确的;没有市场竞争,传递给投资者的投资利润率的信号也是有误的;对淘汰落后产能更给了负能量。

  水泥是实行市场调节价的产品,价格由经营者自主制定,并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由于水泥需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能源,且对环境影响也不算小,对此需实行必要的监管,但从投资上用行政手段加以控制的方式效果不佳。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手的作用,也许比单靠行政管理更有效。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