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资讯详情

沪港通通了:多重利好释放 中长期影响深远

更新日期: 2014年11月18日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昂首期待了大半年的沪港通这列“资本高速列车”17日正式通车。这意味着,从这一日开始,内地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能通过港股通买卖266只港股,而香港投资者通过沪股通能买卖560多只A股。

    据悉,试点初期,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双方还可根据试点情况对投资额度进行调整。

    当日上午9时30分,伴随两个市场同时鸣锣开市,沪股通和港股通首单交易“花落”伊利股份和长江实业。启动首日,投资者“北上”热情超过“南下”。截至下午14时,沪港通首日额度已告用罄,显示国际投资者对内地股市兴趣浓厚。

    作为10年来中国在开放资本账户方面最重大的举措之一,沪港通所带来的不仅是海外增量资金、新的投资机会以及对内地股市信心提振这些可见的效应,更对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人民币国际化、内地全面深化改革等有着深远影响。

    "沪港通"机制意义深远。它的提振作用还会在未来慢慢释放。”英国《金融时报》评价说。

    事实上,沪港通对股市的短期刺激效应数月前已经显现。从今年4月消息发布至今,沪港两市“涨”声雷动,几乎半年之内,上证指数上涨幅度超过10%;恒生指数尽管一度受“占中”困扰,总体也是一路向上。

    分析指出,沪港通开通后资金大量流入,以及内地和香港正在进行的一系列金融和资本市场领域的诸多改革利好,是股市上升的主要推手。

    业界普遍预期,伴随两地投资者对对方市场的熟悉程度加深,未来沪港通“撬动”的资金规模或达万亿元量级。

    长期以来,由于A股与海外市场处于隔绝状态,两者的估值体系有着显著差异。随着沪港通启动,两市实现互联互通,A股市场估值体系对接海外市场,激发整个A股市场活力。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看来,沪港两市互联互通所产生的互动和连锁效应,不只表现在内地股票市场估值与国际接轨,更重要且更关键的是其基本游戏规则、制度、理念、交易机制、产品线、监管等各个领域逐步与国际全面接轨。

    香港恒生银行环球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主管冯孝忠预计,随着沪港通启动,A股市场很可能在未来被纳入全球主要股市的参数,成为环球指数的一部分,这将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真正的国际化。

    沪港通将增加内地企业的融资能力,并帮助提升公司管治和财务透明度。他说:“如果你是一个A股公司,在沪港通开通后,自然希望获得海外投资者的垂青,那么你就要增加自己的透明度、公司治理,还要到海外路演。”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17日在主持沪港通开通仪式时表示,沪港通有两方面的具体意义:增强两地股票市场的综合实力,扩大两地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提升两地市场的竞争力;支持和配合内地资本项目逐步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市场的投资货币。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是沪港通将产生的中长期影响之一。李小加表示,参与两地股票投资,无论是“南水北上”还是“北水南下”,都将使用人民币,此举突破性的开始建立以投资为目的的人民币的循环圈,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重大基础,也是重要的突破。

    “沪港通的一个重大含义,就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贡献,沪港通的经验将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参考元素。”恒生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苏伟文说。

    对于香港,沪港通同样意义非凡。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名誉会长谢涌海表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最主要的是资金流,沪港通能吸引全球资金到香港投资A股,内地资金未来也会通过香港进行全球配置,这有利于香港构成财富管理中心,也加强了香港与其他市场的合作。

    冯孝忠说,沪港通将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带进一个新阶段,成为境外众多人民币离岸中心中的中心,因为随着沪港通启动,只有香港是一个全面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其他市场可能有人民币贸易结算、外汇交易、货币市场,但只有香港为投资者提供了人民币投资机会。

    国际金融业界将香港作为与纽约、伦敦并称的“纽伦港”。香港金融专家表示,虽然从金融枢纽来说,香港能够发挥纽约、伦敦一样的功能,但是从经济体量来说,香港与两者还有很大的差距。而透过沪港通,将大大提升香港的市场容量和规模,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从此将完全不再一样。

    舆论认为,沪港通是国家开放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新一轮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升级版”。其首日平稳运行,为资本市场今后继续推动双向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下的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故事正在多个领域上演。在内地资本市场改革这出大戏拉开帷幕后,沪港通已经“先声夺人”“开了一个好头”。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