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资讯详情

国务院部署地下管廊建设 万亿级投资可期

更新日期: 2015年07月30日 作者: 王子约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摘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城镇化质量。李克强指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既是拉动有效投资的着力点,又可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7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这一“接地气”的表述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今年以来,暴雨多次侵袭全国各地,“逢大雨必涝”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通病。“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总理说。
 
    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城镇化质量。李克强指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既是拉动有效投资的着力点,又可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记者从多个地方发改委人士处了解到,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许多地方从去年开始已经把投资的眼光从“地上”转到“地下”,预计未来几年的基建投资部署重点会转移到地下设施。
 
    “里子”工程打造发展新动力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林立的摩天大楼已经将中国许多城市的“面子”装点得非常好看,但在不少地方,一场大雨总是让破烂的“里子”原形毕露。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未来哪些工程应该高度重视?总理说,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重“面子”,也要重“里子”。“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针对长期存在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落后的突出问题,上述会议指出,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
 
    会议还认为,这一系列被总理视为“推动城市地下设施建设的一条可行通路”的工程是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这不仅可以逐步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用好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民生之需,而且可以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体制内学者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投资作用不可忽视,而公共产品和基础建设的投资从长久来看都是要还的债务,中央政府将投资与惠民生、调结构联系起来,可谓一举多得。
 
    今年4月,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培训班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称,综合管廊建设将拉动经济增长。他表示,目前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每年能建8000公里的管廊,每公里1.2亿元,就是1万亿投资。这还没包括间接拉动的投资,如果加上拉动的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大量的人力投入,拉动经济的作用那就更大了。
 
    不仅如此,统一规划发展也有利于解决城市重复建设、乱挖乱建的毛病。“过去,因为体制分割,许多城市的路面常常是‘你挖了我填,你填好我再挖’,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总理在上述会议上说,“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这一新模式,把各种地下设施引入管廊,可以逐步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为促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会议还提出了多项措施,其中包括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建设示范区和完善责任制等。
 
    此外,会议特别提出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
 
    李克强在会上说:“坦率讲,我们这么大的城市总量,不能完全依靠财政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要采取综合的商业运作方式。既要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也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并为此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和相应的运营管理机制。”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要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没有成熟经验证明这一模式的回报率?”在讨论这一议题时,李克强总理向有关部门负责人询问。
 
    这位负责人回答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相当于建设一条地下“高速公路”,只要是铺设在城市地下的管线都要从管廊中通过。这是一个稳定的市场,因此回报率是长期稳定的。
 
    为保证投资者利益,会议还提出入廊管线单位应交纳适当的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确保项目合理稳定回报。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