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
  • 暂无资料

多省份罕降GDP增速 追求高质量GDP增长

更新日期: 2014年02月26日 作者: 韩雪萌 来源: 金融时报 【字体:
摘要:去年在中央“不唯GDP论英雄”的指导思想下,地方政府有了更多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在今年各省公布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中,罕见地看到各地均在不约而同地调低2014年的GDP目标。除黑龙江、海南两省上调了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外,山西、内蒙古等7省份的GDP增长目标与去年持平,其余22省份则下调了GDP增长目标。

    2月下旬以来,持续不断的严重雾霾天气无声地警示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每年“两会”,“结构调整”都是一个高频词,但对于今年来说,共同呼吸在重度污染的天空之下,从中央到地方,对于结构调整、淘汰过剩产能则有着更深入的思考。

  多省份罕降GDP增速

  波及全国大多数省份,超过百余个大中城市,雾霾这个原先很少被提及的专业词汇,近两年妇孺皆知,雾霾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造成“雾霾围城”的原因,一方面是气候条件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速,“唯GDP政绩观”难逃其咎。环保成本令部分企业望而却步,而一味追求经济增速,也让地方政府难以遏制投资的冲动。据统计,超9亿吨的全国钢铁产能中,河北占据四成,鲁冀两省燃煤相加超7亿吨。

  上周末,财政部长楼继伟在G20(20国集团)会议上称,受气候条件、大气污染、产能过剩、资源约束等因素影响,中国现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30%,以后可能会更低一点。“中国需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目前关注焦点是降低通货膨胀率和促进就业,而非增长。”

  当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成为政府的目标,考核指标就是一根指挥棒。

  去年在中央“不唯GDP论英雄”的指导思想下,地方政府有了更多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在今年各省公布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中,罕见地看到各地均在不约而同地调低2014年的GDP目标。除黑龙江、海南两省上调了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外,山西、内蒙古等7省份的GDP增长目标与去年持平,其余22省份则下调了GDP增长目标。

  2013年,GDP与上年相比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天津、贵州和西藏,增长12.5%,北京与上海则同时成为GDP增速最低的地区。2014年,京沪两地GDP下调目标比上年调低0.2个百分点,降至7.5%。贵州则以12.5%的预期成为今年GDP增长目标最高的省份,天津调低1.5个百分点成为下调幅度最大的省份。

  各地争立减霾军令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GDP减速的同时,应树立新的政绩考核标准。其中,应将民生的改善作为评价官员的重要尺子。他认为,新一届中央政府强调要有高质量的GDP增长,对环保和民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调整发展模式。

  我们看到,在淡化经济增速的同时,各地政府为“减霾”纷纷立下军令状。

  钢铁产业是河北省第一支柱产业。面对到2017年钢铁产能削减6000万吨的艰巨任务,河北省立下军令状:钢铁、水泥、玻璃如新增1吨产能,则党政同责,就地免职,必须执行。

  而位于华东地区的江苏和上海两省市提出的节能减排举措,也都与钢铁行业息息相关。

  江苏实现今年任务目标的主要举措包括,积极开展钢铁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优化、产能压减和矛盾化解工作;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污染排放标准和落后产能淘汰计划,突出抓好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实施2000项重点减排工程。

  2014年,上海市将加大对PM2.5的治理力度,全面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完成燃煤电厂高效除尘改造和脱硝工作。2月7日,上海金山重组第二工业区工程启动,有色金属、锻造、铸造、化工等153家企业被列入调整重点,将用3年时间淘汰关停,可减少能耗5.27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硫449吨、氮氧化物138吨、化学需氧量245吨。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从过去的重视总量调控转向重视结构调整,宏观调控的措施就能够推动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稳增长。

  郑新立认为,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有宏观政策的引导,需要运用各方面的经济杠杆来引导资金的投向。发展方式转变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宏观经济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作用,没有宏观政策的引导,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会变得旷日持久。

  下一步改革成看点

  就在地方“两会”调低GDP增速目标的同期,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担忧再起。中国2013年GDP同比增幅持稳于7.7%,略低于近十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但仍高于年初确定的7.5%的增长目标。而2月份汇丰PMI初值下滑至48.3%,低于市场预期,为7个月以来最低值。新订单指数和产出指数均反映内需趋冷,企业已开始去库存,就业指数继续回落,测试政府底线。

  刘元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产能过剩的背后是利益作用。此前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一直强调GDP,是政府的利益结构决定的,因为有了GDP,才有财税、就业。为追求GDP增速,不少地方政府过分注重招商引资,一味扩大投资规模,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受到阻碍,中央的改革布局难以落实。刘元春表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中国经济有质量的增长是关键,而不是经济增速的增长,这就要看下一步改革的步骤和举措。

  在G20会议上,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经济放缓的原因包括许多新的投资涌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能造成产能下降;政府更多鼓励兼顾环境保护,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但这也是政府鼓励绿色发展的好迹象。

  “一些结构调整和改革有利于增强经济长期基本面,但短期内可能会有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将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承诺继续推进结构改革,创造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周小川说。

  楼继伟也表示,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最高曾达60%,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这是不可持续的,带来了环境污染、产能过剩问题。他指出,今后中国还将大力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业的比重还会有所下降。下一步,中国将通过改革特别是城镇化改革,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