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自信——记陈全德教授
摘要:在中国水泥界,陈全德一向以快人快语、敢说敢干而著称。这既是耿直的天性使然,也是元老级人物而形成的气场所致,更来源于几十年致力于新型干法技术研究之上的学术自信。
陈全德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自此,“我于人世复何求”,他的整个心身便和硅酸盐专业连在了一起,无怨无悔。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都收缩内卷,朝着建设、改造、学习等主题敛合,个人梦想与民族追求前所未有地重叠在一起。国家层面上倡导的是清贫简约的生活方式,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埋头苦干的工作态度,这无疑在陈全德的心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陈老的一生(也包括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无异于一篇苦行僧式的励志故事。
那是一个藏在时间深处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花木、古玩、茶酒、健身之类的非实用性物品,没有琴棋书画抚慰心灵的精神风雅,而只剩下了水泥,成为陈全德生命投注的承载体。一个独处的空间,时间被无限延伸,都市的紧张化做远去的喧嚣,自由的探索有了充分的保障;阅读、思考溢出的平静找回放逐的身心,找回内心的哲学隐喻;书写让思维条理化,将自己限制在一种规律的理性中。“能将自我幽闭在最狭小的空间中,神明恰恰蕴育于此。”在他人的眼里,陈全德活得未免过于单调,而他却陷入硅酸盐的领域中无法自拔,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乃至时时处在一种“无我”之状态。他的学生崔素萍、兰明章都曾有过相同的记忆,有时半夜会被电话铃声惊醒,话筒的那端传来陈教授高亢的声音,原来他正在写书著说,走笔之间灵感突闪,萌发了一个想法,兴之所至赶紧打电话与学生探讨分享,竟不知时至午夜!
现在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触:在匆匆时光中忙碌不堪,一旦松弛又倍感精神空虚而致心灵无所寄托,对此,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是这样表述的:“一个人越是不能充分体验生活,越是会焦虑于时光的流逝,被虚度的岁月、被淹没的愿望、被蛀空的理想,都要求回应,等待救赎。”人找不到“自我”,源于缺少一颗“好奇心”,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心无旁骛,岂有他哉”,甚至为之奋斗终生。比如,苏格拉底感兴趣于“我到底知道些什么”,柏拉图感兴趣于“怎样才能在尘世里建立一个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感兴趣于“整个世界的奥秘”,佛祖感兴趣于“如何消除人世间的痛苦”。。。。。。陈全德当然无法与这些灵魂大师相比,但“感兴趣”的心路历程却是相通的,足以安放最微妙的人生体悟。他眼中的世界,是超越于现实蝇营苟且之上的纯科学的世界。
那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后人可能无法理解,更无法效仿,只能仰视并对他们心怀敬意。
欧文▪亚隆曾断言,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痛苦,基本源于这四个方面的困扰: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需要的自由,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在陈全德这里,除了第一个无法抗拒外,所有的痛苦和困扰都在他忘我的科研工作面前消解了:沉浸于研究不感到孤独,可以在必然王国里自由往来,而这一切构成了生活的意义。
用空间换取时间
国家建材局原副局长黄书谋曾这样评价陈全德:有胆有识,能文能武,指的是陈全德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陈全德曾在在工源、邯郸水泥厂任工程师、副厂长,摸爬滚打了十年;后在武工大北京研究生部任教授,在讲台上又站了十多年,实践领域的纵横捭阖和理论领域的交织打磨,让他的才华与机运有了充分展露的舞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冀东、宁国干法生产线的引进,给了曾经喧闹的立窑一个明确的溃解信号。八十年代,柳州、珠江等大型预分解窑生产线先后建成,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江西水泥厂投产。几乎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新型干法技术在我国一开始也是充满风险、坎坷和不确定性,犹如豹子的蜕变——从初始的孱弱丑陋到日后的雄健美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种问题和故障,包括设计的、技术的、生产的、管理的,出现的几率和频率不断增长,一次次洞穿了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心理防线,让事态的发展有些扑朔迷离。对此形成的共识是:国外设备与我国原燃材料的不匹配。但为何不匹配?怎样才能匹配?却是各抒己见,各有认知。
一个成熟技术观点的兴起,需要实践的检验,机缘的铺垫。1973年以前,分解炉大多以油为燃料,炉容较小,气固分散、混合、换热仅依靠“漩涡”、“喷腾”、“流态化”或“悬浮”等单独效应。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以后,许多分解炉被迫以煤代油,原来的分解炉难以适应,故第二代、第三代改进型分解炉应运而生。而我国引进的干法生产线,预热分解系统虽采用了固体燃料,但大多是烧优质煤,对如何使用低质燃料的经验不足,加之过于追求设计指标的先进性,致使企业达标达产困难。同时,我国自行设计的干法生产线,如果对引进技术的适应性及我国具体情况考虑不周,也会遇到问题。为了认真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总结我国自行研发的预分解窑技术经验,当时的国家建材局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安排了《NSF、MFC、SLC、RSP型四种预分解窑的技术分析与评价》的科研课题,陈全德为项目负责人。他带领课题组,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采用现代测绘技术,对四种预分解窑系统进行了全面热工标定、冷态模型试验、原燃料性能研究、分解炉内物料滞留时间热态测定、生产运转参数及配料方案优化,利用反求工程计算,对预分解窑系统的工况和气固三维流场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四种预分解窑做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提出了生产改进和研发改进的若干建议,从理论上解决了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发展初期,许多生产线长期不能达产达标的问题。随后,研究生部会同新型干法研究会即转入了适合我国原燃料特点的新型超级分解炉(NSC)的研制开发,并于1992、1994年,在陈全德的主持、帮助下,将研究成果分别应用于柳州、淮海、云浮、宣化等厂预分解窑系统的技术改造,改造内容及结果如下:
1柳州厂SLC窑:设计能力3200吨/日。改进SLC炉结构,适当增大炉容,改进预热系统分离效率匹配,加强系统密闭堵漏,优化系统工艺参数。目的在于消除炉内偏流、短流和物料特稀浓度区,加强物料在炉内的分散均布,延长物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以提高燃料燃尽度和入窑物料碳酸盐分解率。技改后,不仅一举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粘结堵塞”问题,并且实现了达标达产。窑平均日产由1990年的2603吨,1991年的2821吨,提高到1993年的3215吨,并可稳定运转。
2 淮海厂SP窑:设计能力3000吨/日。该厂设备系从罗马尼亚购进,情况较特殊。窑尾双系列旋风预热器中之一列增设了MFC型分解炉,改造了篦冷机,增设了NCDCS-1型微机两级联网控制系统,优化改造预热器。窑能力由平均日产2500吨,提高到3250吨,公斤熟料热耗由1286大卡,降低至889大卡。
3 云浮厂FCB窑:设计能力2000吨/日。利用NSC-B型分解炉替代原有的30米长上升烟道及FCB型炉,利用挥发性和温度较低的炉气为较高的炉气稀释、降温,一举解决了上升烟道等处的粘结堵塞问题,实现了达标达产。熟料日产稳定在2200吨左右,公斤熟料热耗787-820大卡。
4 宣化厂NSF窑:设计能力700吨/日。针对分解炉存在的偏流、短路和燃料不完全燃烧的情况,改进炉型结构,适当扩大炉容,改进窑尾下料斜坡,增加通风面积,将窑头单通道喷煤嘴改为三通道,修复旋风筒内筒及导流板,提高出口管道下料口位置,改进单筒冷却机扬料板结构等,解决了结圈、结皮、结蛋及粘结堵塞问题,熟料日产由500吨,提高到700吨,公斤熟料热耗由1125大卡,降低至900大卡。
上述四厂的技改都是以窑尾预热系统为重点进行的。技改结果可充分证明:对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而言,预分解窑是全厂生产的核心;其筒-管-炉-窑-机五位一体,固然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但预分解系统是关键所在,故而对其的优化设计尤为重要。
1990年5月,《NSF、MFC、SLC、RSP型四种预分解窑的技术分析与评价》项目通过部级鉴定,1992年,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生产实践中的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理论,使理论之树茁壮、常青,九十年代初,陈全德总结出“以空间换取燃料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时间”的理论,振聋发聩,为预分解系统如何适应、煅烧劣质燃料打开了一扇窗口。这个理论的创新点及贡献主要有:
1分解炉内气固流的“喷腾效应”促进物料纵向分散;“旋流效应”延长物料炉内的滞留时间,并与炉型、结构有关;“流化效应”增大了固气滞留时间比;气体滞留时间取决于炉容积,各种效应叠加匹配,方可取得最佳效果。
2 通过对预分解系统中高挥发性低熔点物料的成分、结构、矿相等粘结聚集机理及其温度场、浓度场等基础理论研究,揭示了窑外分解系统产生频发性“粘结堵塞”故障的另一重要成因及其机理,解决了国外专家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其论点是:在原料同等发挥性成分含量下,燃料不完全燃焼形成的还原气氛及分布不均的温度场和浓度场,加剧低熔点成分“粘结源”的形成,是造成粘结堵塞的关键因素。在其理论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成功“应用分解炉温度低、挥发性成分含量低的炉气,对温度高、挥发性成分含量高的窑气稀释、降温”两步到位新工艺,并成功应用于新厂设计和老厂改造。
冀东、宁国、顺昌、牡丹江、邯郸、宣化、珠江等20多家新型干法水泥厂利用这些成果,改进和优化生产,每年可增产水泥数百万吨,增产节支达亿元以上,使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陈老的思维在本质上是科学的思维。他相信现象背后总有规律,倾向于按照规律来定政策。同时他深知认知规律的困难,唯有反复试错,在不断检验、修正假说的过程中才有机会逼近真理。凡理论,皆重因果。他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下企业,搞调研,开论证会,听方方面面的见解,就是听各家各派对重大现象的因果分析。不过他高明的地方,是知道某些现象的成因相当复杂,横看竖看有不同的因果链,多听听、也换角度看看,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会更加透彻一些。正是抓住了先进设备与劣质燃料不匹配这个因,陈全德找到了破解“粘结堵塞”的突破口,奠定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理论基础。仅仅掌握因果联系,还不一定解决问题,一旦由因生果,构成新的存在,即便人们有能力把原因去除,也不一定能消除由那个原因已经生出来的结果,故而他从分解炉内气固流的各种效应,到物料及其温度、浓度等,针对所有的因果关系做了全面、缜密的研究,开发出了“以空间换时间”新工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光要懂问题由来,更要探查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满足的条件。
所谓规律,讲破了就是世界上的现象有因有果,人们一旦从结果发现成因,就能以原因预判结果。所以称得上科学定理的,基本形式永远是“若怎么样(因),必怎么样(果)”。在这种思维下,见到结果追溯成因,然后有能力提出预判,就是科学功夫了。
蔡元培先生说过:真正的大家,是在一个看上去已经形成惯性的河流里,能改变水的流向的人。
远见源于高处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