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水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辽宁水泥>十一五规划
  • 暂无资料

辽宁省原材料工业专项规划

更新日期: 2007年11月06日 来源: 辽宁省发改委 【字体:

辽宁省原材料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对解放前形成的工业基础进行改造、扩建和新建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形成的。“一五”时期,国家把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的24项安排在辽宁,其中原材料工业中,钢铁工业二项(鞍钢、本钢),有色工业二项(杨家杖子钼矿、抚顺铝厂),石油工业一项(抚顺石油一厂)。与这24项工程配套,还在辽宁安排省市重点项目730个。这批项目的建设,使辽宁初步形成了以石化、冶金、建材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我省原材料工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一、辽宁省原材料工业基本现状

2003年,全省原材料工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77户,资产总额349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5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4%,从业人员92万人,占全省的38%

(一)各产业的基本概况

辽宁石化工业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和化工生产基地,是全省工业的第一大产业,现已形成了以石油、石化、化工门类齐全、配套性较强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所属的辽河油田和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大连西太平洋、辽化、锦州石化、锦西石化构成了我省石油、石化工业的主体,华锦集团、大化、沈化、锦化四大国有企业构成了我省化工的主体。2003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666家,职工33万人,资产总额1531亿元,实现增加值399亿元,销售收入1612亿元,利税193亿元,利润93亿元。销售收入占全省工业的26%,占全国石化工业的9%,在全国排名第三位(列山东、江苏后)。

目前,全省炼油企业共31家,其中,中石油企业7家,全省炼油能力为5440万吨,占全国的16%,原油加工量达到4446万吨,全国第一位;全省现有乙烯生产企业三户,生产能力为44万吨,其中抚顺石化16万吨、辽阳石化12万吨、华锦集团16万吨,2003年产量为47.7万吨,全国第八位;全省现有四户子午线轮胎生产企业,大连固特异、沈阳米其林、沈阳普利斯通为合资企业,辽轮改制成朝阳浪马轮胎公司,全省子午线轮胎生产能力550万套,产量439万套,居全国第五位。全省石化工业主导产品技术装备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离子膜烧碱比重达到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子午线轮胎比重达到61.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

冶金工业是我省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钢铁工业:我省钢铁工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包括矿山、冶炼及加工等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 2003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黑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437户,从业人员38.9万人。资产总额1440亿元,负债总额733亿元,资产负债率53.1%,其中,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49%。实现工业增加值240亿元,销售收入1003亿元,实现利税93.5亿元,利润32亿元。主要产品生产能力:采矿6000万吨,选矿6000万吨,烧结3700万吨,炼铁2590万吨,炼钢2700万吨,轧材3100万吨。全省钢产量2169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热轧板生产能力1375万吨,全国排名第二位,冷轧薄板生产能力260万吨, 全国排名第二;镀锌板生产能力70万吨,产量35万吨,全国排名第二。特钢生产能力180万吨,产量146万吨,全国排名第三。有色金属工业: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226户,资产总额298亿元,职工7.86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76.71亿元。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十种常用有色金属生产能力71万吨,加工能力46.9万吨,采矿能力407万吨,选矿处理能力546万吨。2003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45.22万吨,其中铜5.15万吨,铝15.4万吨,铅2071吨,锌24.35万吨,海绵钛1023吨(全国第二位)。铜材产量15.04万吨(全国第五位),铝材产量22.19万吨(全国第六位)。完成工业总产值188.46亿元,工业增加值54.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6.71亿元,利税7.81亿元,其中利润2.7亿元。葫芦岛锌厂锌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抚顺铝厂产量居全国第九位。

辽宁建材工业门类齐全,产品种类繁多。主要产品有60余类,300余种,既有水泥、平板玻璃、砖、瓦、石灰、滑石、石棉、耐火材料等传统产品,还有很多新型建材产品,如加气混凝土制品、充气混凝土制品、石膏制品、玻璃棉制品、陶粒、玻璃纤维贴墙布、装饰材料及塑料型材。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548户,资产总额 223亿元,职工人数12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 62.4亿元,销售收入290亿元,利税6.1亿元,利润4.8亿元。全省水泥产量2332万吨,全国第12位,辽宁最大的水泥企业为本溪工源水泥集团,年产量249万吨;平板玻璃产量1362万重箱,全国第6位;PVC型材107万吨,产量58万吨,全国第一位。

(二)辽宁省原材料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辽宁省原材料工业虽然总体规模较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从组织结构上看,中央企业占绝对优势地位,地方原材料工业比重小,大型企业数量少。从产品结构看,石化产品精深加工不够,高附加值的功能型产品少,精细化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档次的板带比重低,高级轿车用面板、高档家电用钢板还不能大批量生产。优质的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比重小,平板玻璃深加工率低,滑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不足,新型建材没有形成较大规模。从技术结构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些关键工艺技术得到突破,但高精尖技术还没有掌握。单套装置炼油能力与世界比有较大差距,钢铁企业没有形成经济规模。

二是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制约问题突出。煤炭资源逐步枯竭,油田步入稳产后期,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的机制还没有建立,石化工业发展的原料问题日渐突出。钢铁工业受产能大幅度扩张的影响,矿石、生铁、废钢、钢坯、水、运输、港口等外部条件制约已经显现。

三是企业缺乏机制创新。原材料工业中老企业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比较深,尤其是中直企业,全部是国有经济成分,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

四是企业包袱沉重。目前,我省中直企业尚有412户办社会职能亟待分离,国有企业办大集体1433户,这些问题在石化、钢铁行业中的表现突出。

二、辽宁省原材料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省经济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省原材料工业将充分享有国外资源、市场、资金和技术,来加速自身的发展。资源的多源化、多样化,有利于我省原材料工业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面向国际市场,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不断增强我省原材料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将大大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建成一批应用世界一流技术的大型原材料工业项目,带动我省原材料工业产业升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为原材料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振兴的战略决策,并将此项工作作为新一届政府的重要任务,与西部大开发成为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国家将加大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持力度,温家宝总理提出辽宁要建设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这为我省原材料工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经过“九五”时期,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上篇”和“十五”前两年的发展,我省原材料工业出现了生机和活力,支柱产业地位突出,竞争力明显增强。如期实现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目标,以鞍钢为代表的一大批国有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石化工业稳步发展,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新型建材由小到大,已经成为建材工业的主体;相当一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经营机制日趋灵活,增强了企业自主发展的动力机制。这些业已形成的基础,对原材料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国家在我省的社保试点,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

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重点建设两大基地、三大产业,这为原材料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政治保证。全省上下求发展、盼振兴的愿望十分强烈,广大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好,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已经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为我省原材料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原材料工业的市场空间巨大。我国是石化产品的纯进口国,乙烯缺口近50%,苯乙烯缺口4050%,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及原料、合成橡胶的缺口在1000万吨以上,上述产品的需求量还将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钢材生产的板带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每年进口板带材都在1400万吨左右,占当年进口总量的80%以上;随着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以及住宅产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对建材产品的需求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使建材产品出口形势进一步看好。

建设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就是面向国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国内需求量大的产品,实现进口替代,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很多不利因素:一是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广泛,石化、钢铁工业内的跨国集团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及收购,壮大了集团经济实力,左右了业内经济,这些因素对我省原材料工业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是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结构性矛盾和机制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仍然制约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四是企业内在发展的动力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必将对我省原材料工业发展产生影响。

三、辽宁省原材料工业调整改造振兴的总体思路

(一)基本思路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两高一深”的方针,走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技术改造的路子,把改革、改制和改造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吸纳民资、外资参与国企改造,推动原材料工业结构集约化、大型化、高级化,保持我省原材料工业的竞争优势,将辽宁建成世界知名的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原材料工业,增强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型原材料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整改造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把调整改造建立在体制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改造提高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水平与档次,同时加快体制创新,实现体制、机制转换,形成新的增长机制。

扩大规模与精深加工相结合。要保持产品总量的稳定增长,形成规模经济,同时要搞好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发展相结合。争取中央在辽宁的企业上更多的项目,有更大的发展,形成较大的资产规模;地方企业紧密与中央企业合作,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建立起上下游产品配套的协作关系,地方企业要在合作中逐步发展壮大。

临港工业与内地工业协调发展。要发挥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临港原材料工业;同时在有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的地区,适当发展内地原材料工业。

(三)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目标: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预期1500亿元,年均增长10.3%,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实现出口52亿美元。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目标:发展壮大列入全省55户重点工业企业名单中的22户原材料工业企业。到2010年,全省建成3户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有知名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5户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不含500亿元以上,下同),10户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支持产品有市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加大改造力度,提高装备水平和竞争能力,使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以鞍钢、本钢为核心,重组省内钢铁企业,形成资源有效整合、产品分工合理的组织结构,通过重组、调整和改造,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进入世界钢铁业先进行列。对资源枯竭、资不抵债的劣势国有企业实施破产。依法关闭一批产品质量低劣、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劣势国有企业。

产品结构调整目标:在原材料工业产品总量增加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从原料、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产品链,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满足各个层次需求的产品结构。

技术结构调整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原材料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原材料工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到2010年,原材料工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二十一世纪初水平,骨干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世界当代先进水平。 

四、辽宁省原材料工业调整改造振兴的重点

(一)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

石化工业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促进原油加工、乙烯生产向集约化、大型化、基地化发展。做强现有的大连、抚顺、两锦三大炼油基地和辽阳化纤、盘锦石化生产基地,推进抚顺“中国北方石化城”的建设,支持大连、营口、锦州、葫芦岛等港口城市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建成以大连大型石化生产基地为龙头的环渤海石化产业聚集区。

1. 原油加工

要充分发挥中石油集团公司在辽宁的炼油企业龙头和带动作用,立足两头在外,实现大进大出。扩大原油加工能力,提高油品档次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适应国内外市场对清洁燃料的需求。保持我省原油加工能力全国第一的位置。重点推进大连、抚顺、两锦(锦州、葫芦岛)三个炼油基地建设。发挥大连现有炼油基础和港口优势,主要加工进口原油,成品油销往国际市场和东南沿海市场,推进大连石化分公司2000万吨炼油改造、西太平洋石化公司1000万吨炼油改造项目,使大连石化炼油能力由1050万吨提高到2000万吨,西太平洋石化公司由800万吨提高到1000万吨。推进抚顺石化分公司现有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实施1200万吨炼油改造项目,原油加工量由920万吨提高到1200万吨。推进锦西石化实施1000万吨炼油改造项目,炼油能力由550万吨提高到1000万吨;推进锦州石化实施1000万吨炼油改造项目,炼油能力由550万吨提高到1000万吨。推进大连实德与外商合资建设双岛湾石化工业项目一期工程800万吨原油加工项目,为生产乙烯提供原料。适时在营口、锦州、葫芦岛等港口城市,依靠进口国外原油,新建大型油化一体化项目。

2. 乙烯及合成材料

按照“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的原则,围绕发展炼油化工一体化方向,加快乙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生产的大型化、基地化,提高专用料、差别化比例,重点发展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等产品。

按照实现规模效益、增加品种、提高质量的原则,对省内现有的三套中型乙烯装置进行扩能改造,消除瓶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是推进盘锦40万吨乙烯扩建及葫芦岛40万吨PVC建设项目;二是对抚顺乙烯进行改造最终使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三是对辽化乙烯装置进行改造,使其生产能力由12万吨提高到20万吨。经过调整改造,三套中型乙烯装置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竞争力明显加强。沈阳化工集团蜡化公司由炼油型调整改造成石油化工型企业,通过实施50万吨CPP(重油催化热裂解)制13万吨乙烯、27万吨PVC项目,提高有限的原油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全力推进新建大型乙烯项目。促进大连双岛湾石化工业项目一期工程130万吨乙烯项目,尽快启动实施;积极促进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大型乙烯项目。

合成材料要坚持装置大型化、产品系列化、结构均衡化、技术独特化的原则,搞好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三大合成材料的延伸加工和深加工,将我省建成全国领先的合成材料生产基地。在抓好乙烯装置配套建设的大型合成材料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大连石化20万吨聚丙烯、华锦集团20万吨ABS等项目建设。

3. 有机原料产品

采用新工艺对传统原料路线进行改造,提高有机原料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减低成本,确立主要产品的优势地位。依托沈化、锦化、华锦集团、大化、辽化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丙烯酸及酯、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产品。推进沈阳化工集团11万吨丙烯酸及酯项目、锦化集团10万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项目、大连龙涤集团50万吨QTA项目、辽化80万吨PTA等项目建设。

4. 精细化工

充分发挥辽宁石化和化工产品资源丰富和科研力量强的优势,促进石化和化工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催化剂、涂料、染料及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提高精细化工率,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企业群,建设一批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使我省精细化工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发挥现有企业的优势,大力发展聚烯烃催化剂、固体酸-树脂催化剂、合成氨催化剂等系列产品,将我省建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催化剂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和耐久性涂料,支持发展氟树脂涂料、烘烤型氟涂料、SK系列纳米微粒子功能涂料、二维纳米材料及纳米涂料、陶瓷绝热防腐涂料等产品,壮大我省涂料工业。做大氯化法钛白粉,使锦州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最大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基地。跟踪国际染料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符合国际纺织品环保法规要求的分散染料、活性染料等产品,支持发展溶剂红SR系列环保型高档染料产品,促进我省染料产业快速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要大力发展饲料添加剂中的蛋氨酸、维生素(EAD),食品添加剂中的山梨醇,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生物化工产品中的新型农药等产品。合理开发丹东、营口等地区硼资源,发展硼化工产业。

5. 橡胶制品

重点发展子午线轮胎、汽车及机械用新型橡胶制品。乘用子午胎发展低断面系列,高速度级产品,载重子午胎重点发展无内胎全钢丝载重子午线轮胎,加强航空轮胎、军用特种轮胎的研发及生产,满足国家配套需要。

鼓励米其林沈阳轮胎、沈阳普利司通轮胎及大连固特异扩大合资规模,提高合作水平,重点生产载重、轻卡等系列子午胎。同时,支持朝阳浪马、鞍山轮胎发展子午线轮胎项目建设。

输送带要强化对自行开发研制的环保型产品管状输送带的市场开发和应用领域的推广,并带动普通型、耐热型、抗撕裂型钢丝带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胶管及橡胶制品要继续保持国内同行业排头兵的地位,加大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各类型、多系列高中压胶管及多用途工业、民用胶管的产量。同时,开发汽车配套橡塑制品、轨道交通、海洋、电子及特种军用橡胶制品。加大精细和军工胶布制品的市场开发力度,争取占有市场的最大份额。

2010年,石化工业增加值预期670亿元,年均增长12%。全省原油加工能力达到86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均为全国第一,子午线轮胎达到1320万套,全国第二。

(二)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要积极调整钢铁工业结构,加快发展关键钢材品种,提高板管比,通过调整改造和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整合省内钢铁企业,鼓励鞍钢、本钢联合重组,重点发展市场短缺和替代进口的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片、100m重轨等产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进入世界钢铁业先进行列。凌钢、北钢、新抚钢、五矿营口中板等钢铁企业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国内短缺的高附加值钢材品种,重点发展汽车和船舶用型钢、宽厚板、高强度管线钢、石油专用钢管、H型钢及其它高品质建筑用钢材。大力发展钢材深加工,形成系列化、特色化的钢材深加工产业群。 同时,要大力支持辽宁特钢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以不锈钢、轴承钢、工模具钢、齿轮钢、弹簧钢及高合金钢为主的特钢产品。大力支持直接还原炼铁技术,为建设精品钢材基地提供精品原料。

1. 精品板材

以鞍钢、本钢为重点,大力发展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涂层板、冷轧硅钢片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我省板材的比重,成为中国北方精品板材生产基地。

鞍钢重点发展热轧板、冷轧板、镀层板等产品,扩大汽车板、造船板的市场份额。在现有250万吨冷轧板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建设年产120万吨的三号冷轧板生产线。实施新增500万吨钢材项目,建设2150热连轧生产线和2130冷轧机组生产线,年产宽带钢板500万吨,冷轧板200万吨。

本钢重点发展冷轧板及深加工产品。对现有80万吨冷轧线进行改造,使生产能力达到110万吨;实施年产180万吨2号冷轧板项目,生产热镀锌板、彩涂板和无取向硅钢片。新建280万吨热轧板材项目,年产热轧板280万吨、冷轧板123万吨、镀锌板46万吨、彩涂板20万吨。

北钢在巩固高品质建筑钢材市场的同时,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中板和冷轧带钢产品,实现北钢产品多元化,增强竞争力。

五矿营口中板厂发挥现有优势,依托临港优势条件,建设年产200万吨宽厚钢板生产线,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2. 特殊钢

发挥特钢集团的整体优势,实施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重点发展不锈钢、轴承钢、工模具钢、齿轮钢、弹簧钢及高合金等六大系列特殊钢品种,建设12条精品特钢生产线,形成特钢生产基地。

抚顺特钢生产基地。建设大型挤压机、电炉热装铁水优化、合金钢方坯连铸机、钛合金生产线等工程,以汽车用中小型特殊钢材为主,发展锻压模块、大圆材、模具扁钢、高合金特色产品,形成年产特钢110万吨,特钢材96万吨的生产能力的汽车用特钢生产基地。

大连特钢生产基地。积极实施企业搬迁改造,异地新建不锈钢、轴承钢、合金弹簧钢大盘卷连轧生产线,改造完善大型材连轧生产线、银亮材、钢丝制品、精密合金深加工生产线,形成年产特殊钢120万吨,钢材110万吨生产能力的不锈钢、轴承钢、合金弹簧钢大盘卷线材和深加工特殊钢生产基地。

3. 建筑用钢材

以凌钢、北钢、新抚钢三个钢铁企业为重点,面向国内市场,重点发展建筑用钢材,在提高螺纹钢、线材等传统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H型钢等产品,满足钢结构建筑用钢材的市场需求。

凌钢要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调整产品结构,支持以提高铁矿石自给能力的保国铁矿增产改造项目,推进炼钢及轧材系统、铁前系统和辅助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改造,支持发展建设年产200万吨H型钢、汽车、船舶用型钢项目,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

北钢实现建筑用钢材产品多元化,提高建筑用钢材规模和质量,增强竞争能力。

新抚钢优化品种结构,发展以优质螺纹钢、线材、中小型材等系列产品为主的建筑用钢材。

(三)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品

抚顺铝厂、葫芦岛锌厂要强化体制创新,大力实施调整产品结构、节能降耗环保的改造,提升装备水平,提高经济效益;鼓励铜、锌、钼、铝、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健康发展。

推进抚顺铝厂12万吨电解铝项目和5000吨海绵钛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减少污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支持葫芦岛锌厂总体改造项目建设,采用国际先进的澳斯麦特技术对鼓风炉进行改造,实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提高产量,铜生产能力由6万吨增加到10万吨。支持葫芦岛锌厂5000吨高档铜箔项目和4万吨锌基合金项目、辽阳铜材厂年产六万吨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板带材项目。合理开发利用葫芦岛的钼资源,建成钼冶炼、加工基地。通过调整改造,壮大企业实力,增强竞争力,使有色金属及加工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010年,生铁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吨,力争5110万吨;钢4300万吨,力争5200万吨;钢材4500万吨,力争5500万吨。有色金属产量120万吨以上,其中:铜20万吨,铝30万吨,锌66万吨以上;有色金属加工材能力75万吨以上。

(四)建设以化学建材为重点的新型建材基地

新型建材重点发展PVC型材、铝型材、新型墙体材料、防水材料、装修和装饰材料、自发光材料等新型建材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配套能力,促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支持大连实德、营口盼盼、辽阳忠旺、沈阳远大等企业发展钢、铝、塑、玻璃等复合型、节能环保型建材,建成世界最大的PVC型材生产基地。坚持以发展促调整的原则,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优化水泥工业结构。推动玻璃深加工产品向配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采用先进技术,促进滑石等非金属矿制品向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增加出口创汇。

1. 新型建材

发挥我省化学原料、钢材等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实现新型建材大型化、配套化、系列化。

推进大连实德集团PVC 型材、塑料管材扩产项目,建成世界最大的PVC型材生产基地。推进锦州钥宝塑料管材项目,扩大塑料建材制品的规模。依托沈阳远大、营口盼盼、营口东林、辽阳忠旺企业,积极发展钢、铝、塑、玻璃复合型、节能环保型建材,扩大防撬门窗、铝塑门窗、玻璃幕墙等产品的规模和质量;依托大连路明集团发展自发光材料,扩大出口份额;发挥盘锦资源优势,推进沥青、防水卷材建设项目,建设国内重要的沥青和防水卷材基地;进一步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替代粘土实心砖,促进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质板材和利用工业废渣的烧结制品的生产集约化,不断满足建筑业推广节能建筑,改善建材功能,提高住宅质量和推进住宅产现代化的需求。

2. 水泥

坚持以发展促调整的原则,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实现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提高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的比重,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达到60%以上,积极发展散装水泥,提高散装率。

推进本溪工源日产5000吨和8000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辽宁渤海日产 4000 吨水泥熟料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大连水泥集团日产5000吨水泥项目,争取早日建成。依法淘汰一批小水泥,为新型干法水泥腾出发展空间。

3. 玻璃

加大合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现有玻璃企业的生产潜力,促进玻璃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重点发展银镜玻璃、钢化玻璃、汽车风档玻璃和特殊玻璃,使玻璃深加工率达到40%以上。

推进辽宁向东玻璃公司44万吨优质玻璃改造和400万平方米玻璃深加工项目、沈阳耀华公司100万套汽车挡风玻璃项目、阜新光亚高新玻璃有限公司高档浮法玻璃及深加工项目、大连龙腾高科技公司高强耐热特种玻璃项目。

4. 陶瓷

广泛引进国内资金和技术,发挥原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陶瓷产业,用二—三年时间,把我省陶瓷工业做大做强。

重点推进建平、法库陶瓷项目建设,发展高档陶瓷。以建平正新陶瓷公司年产一亿平方米建筑陶瓷等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工艺陶瓷系列产品;推进法库墙地砖生产线项目建设,形成年产各类高档墙地砖4200万平米生产能力。

2010年,水泥达到3000万吨,平板玻璃达到2000万重箱,PVC型材达到180万吨,使我省成为世界最大的PVC型材生产基地。

五、原材料工业调整改造的主要措施

(一)推进“三创新一加强”,促进原材料工业的发展

原材料工业的发展要靠体制创新,以增强企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加大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在几个重点骨干企业,对大多数国有企业要实行产权多元化和民营化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的重组、联合、合资合作,建立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大力支持改制企业的项目建设。

以产品为龙头、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迅速扩大现有企业能力和规模,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其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鞍钢、本钢联合重组,同时吸纳省内外、国内外企业的有效资产,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一个国内外知名的国际化的钢铁集团。支持大连实德集团,有效整合省内外资源,建设一批大型石化项目,形成以石化为龙头,以合成材料、建材、轻工产品为终端产品的产业链,建立全国闻名的环渤海石化产业聚集区。 

大力推进原材料工业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速建材工业国有资本的退出。建立和完善劣势企业退出的市场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枯竭矿山和严重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濒临倒闭的企业,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实施关闭破产,提高国有经济质量。

继续推进中央企业的主辅分离,精干主体,转制辅业,增强主体的核心竞争。采取国有股权转让、资产变现、土地出让、债转股等各种渠道筹集“三分离”(资产、人员、隶属关系)所需资金。切实有效地推行经营目标责任制,激活企业发展的动力。建立新的分配制度,推进企业人事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加速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推动企业管理观念和方式的变革,实现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加快人才培养,建立企业家队伍,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的机制。

(二)以开放促调整,形成原材料工业开放新局面

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振兴辽宁原材料工业的根本途径和必要条件。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方针,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振兴。构筑国有与民营,内资与外资,中央与地方企业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的格局。积极引导外资参与我省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企改制和不良资产处置。支持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招商引资方式,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通过外引内联、产品扩散、加工合作及示范媒介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群。大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加工贸易,鼓励跨国公司、国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项目。切实加强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急需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及国内市场缺乏的原材料进口,实现重要战略物资进口来源的多元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积极开展境外资源类投资,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进一步加强与黑龙江、吉林两省在资源开发、资产联合、产品协作配套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合作,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优化资源组合,推进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加强合作。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信息技术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的应用,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理念和制造技术融合、集成,实现我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序计划(CAPP)、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搞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用二—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列入我省55户重点企业中的原材料企业信息化建设改造。

突出重点,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围绕大型骨干企业、重点产品,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替代进口、改善环境和安全生产,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水平,形成规模经济,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坚持高起点搞好技术改造,防止单纯扩大生产规模和盲目重复建设。推广鞍钢“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经验,在技术改造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部位,采用高新技术和一流设备,生产一流产品,达到一流质量。

(四)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建设原材料基地提供动力支撑

建设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项目是关键。要广辟资金来源,发挥银行信贷资金作用,加大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积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努力争取国家国债资金和各类专项资金,加大省市财政支持力度,实现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争上一批能够起关键作用和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谁受益”的原则,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变项目审批制为备案制,建立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按时按质达产达效。对在建和今年新开工的项目,要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加快实施,积极争取国家国债资金的支持,尽快建成投产,形成效益;深入研究分析国内外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开展前瞻性分析,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要积极争取中石油扩大在辽宁的投资,建设好辽宁的三个炼油基地、两个化工基地。争取国外资本和省外民营资本进入辽宁原材料工业,建立外来资本顺畅流动和投资的渠道,支持和保护外来企业的利益。鼓励外资投资大型石化项目和冶金项目,促进我省石化、钢铁基地建设;以资源和市场换资金、技术和扩大就业的思路,大力为民营资本进入建材行业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我省水泥、玻璃、陶瓷、新型建材产品的发展。

(五)促进地方企业与中直企业的协作,增强地方企业实力

地方企业要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借助中直企业创造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环境,搞好与中直企业联合、协作,在细分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建立有效的中直、地方企业协调、沟通机制,建设一批中直、地方合资合作项目,使中直企业与地方企业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六)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实现原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

原材料工业发展离不开资源、能源和运输等要素。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给资源、能源、运输和环境等带来较大的压力。石化工业要积极争取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稳步推进中俄输油(输气)项目,同时多渠道引进中东等地的原油和天然气,稳定油气原料供应,为石化基地建设提供原料保障。钢铁工业要加大现有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挖掘现有企业的生产潜力,支持民营企业有序开发铁矿资源;鼓励同澳大利亚、巴西等矿产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实现国内外两种铁矿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环保和节能向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看齐,争取钢铁联合企业做到“零”排放,能源自循环,生产洁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加大节能、降耗的调整改造力度,努力做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建立一个新型工业化的原材料基地。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