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和5500元,年均分别增长7%左右。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
民主法治。初步建立起公平的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8000亿元,比2010年再翻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8000美元以上,全省提前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全面繁荣、市场体系完善、科技教育发达、民主法治健全、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地区,充分展现“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崭新形象。
产业发展篇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强省和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任务,加快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集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落实支农政策,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努力推进装备机械化、组织规模化、管理企业化和生产标准化,全面提高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施五项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总体要求,继续坚持粮食生产的“三条底线”。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推广、配方施肥与沃土、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优质粮食产业等五项工程,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五年改造中低产田1000万亩,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玉米分别达到4500万亩和1500万亩,建设40个以上优质粮食生产县。
实施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农业发展层次。以提升优势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政府引导、政策倾斜、集约投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争取“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较强市场竞争力的8个优势产业带(区)、11类优势农产品和100个名牌产品。种植业,稳定布局,提高品质效益,壮大园艺产业规模,加快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和优质林果苗木花卉基地。畜牧业,突出规模饲养和疫病防治,规划建设一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不断提高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水产业,重点发展一批种苗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引导机械技术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促进主要农产品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加快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联合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大力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到201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1000万千瓦,农机化水平达到75%。
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一是继续加大对500家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迅速膨胀规模,到2010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二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承贷承还、贷款担保、市场开拓、技术信息等各类服务,发展规模农户,带动基地发展,组织带动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80%以上。三是依托优势产业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开发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向农业综合开发和社会化服务领域延伸,向引进配套技术和管理经验延伸,提高农业对外开放层次。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达到120亿美元以上。
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围绕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一是率先完成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安全标准的制定,胶东沿海地区、胶济沿线基本实现农业标准化,全省瓜菜果茶等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运行高效的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三是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制度和终端产品质量认证,逐步实现与国际认证标准的接轨,扩大我省农产品的品牌优势。
强化各项支农政策,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落实农业农村补贴政策。加大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积极探索农资直接补贴办法。巩固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落实完善化解乡村债务政策,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有效机制。二是完善土地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三是健全农业投入政策。设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逐步把农村信用社建成社区性金融服务组织,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培育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四是强化科技兴农政策。增强农业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重点研发100项重大科技课题。加大对公益性技术推广的投入,推行实用技术推广服务市场化运作,重点推广100项先进实用技术。建立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和科技普及网络,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六章 着力建设制造业强省
建设制造业强省,是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选择。“十一五”期间,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建立现代制造业体系为目标,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突出“三个一批”、完善拉长七个产业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突破重点装备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
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抓好骨干企业、重点产品、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区域布局五个环节,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加强与跨国集团合作,实行集约投入,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发展六大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建设产业群,培育160个以上中国名牌,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形成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格局,带动全省工业实现新的突破。(1)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充分发挥名牌企业和地域优势的聚集效应,以济南国家软件基地、青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以海尔、海信、浪潮、中创、鸿富泰、浪潮LG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网络与通信产品、集成电路和软件、数字家电和汽车电子产品等系列产品,加快推进海信“信芯”、东营液晶显示屏等高端技术项目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并带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家电产业重点采用数字、环保、节能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和配套产品,加快开发数字影视新产品,放大名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2010年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销售收入达到7000亿元。(2)机械设备产业。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重点发展汽车、船舶和关键设备,实现跨越式发展。汽车,着力建设重型车、轿车、微型乘用车、越野车、改装车、特种车等整车生产中心和与之相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中心。船舶,依托青岛、烟台、威海造修船中心和济宁内河造船,着力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提高产业集中度。2010年整车生产能力180万辆,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机械设备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3)化工产业。发挥资源优势,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煤化工。加快实施齐鲁石化120万吨乙烯扩建工程,加快青岛100万吨乙烯和1000万吨原油加工装置项目建设,争取把东营、淄博、青岛和烟台建成国家的石油化工基地。2010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万亿元。(4)食品产业。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推广绿色化,实现标准化,提升竞争力。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9000亿元。(5)纺织服装业。突出原料、面料和服装三个环节,以优势产品和企业为依托,努力开发差别化、异型化、功能化纤维,加快印染工艺改造、技术装备更新和新型面料开发,不断提高服装设计和制作水平,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打造知名品牌。2010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6000亿元。(6)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化工、冶金、造纸等应用领域,实施全氟磺酸树脂及离子膜、碳素原丝及制品、二甲醚、新型保水剂等一批高技术项目,加快青岛纳米新材料、淄博和临沂工程陶瓷、东营有机高分子材料、泰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烟台和潍坊电子新材料等基地建设。严格执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鼓励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高效钢材,巩固大型钢铁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2010年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7600亿元。
突破重点装备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以信息化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重点突破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精密仪器仪表、环保设备、大型施工机械、新型农业机械、大型化肥装置关键设备等20类重大装备,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到40%,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建立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体系。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增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实现传统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效益和产业集中度,大力支持知名品牌,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重点改造造纸、塑料、新型包装材料、化肥、轮胎、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耐火材料等10个行业。到2010年,造纸能力达到1500万吨,水泥产量控制在1.5亿吨,无碱玻璃纤维及制品60万吨,高档浮法玻璃3200万重箱。
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强化产业聚集意识,立足于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结合支柱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提升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按照资源共享、龙头带动、企业集群协作的要求,以中心城市、经济园区、大型企业和重大项目为龙头,加快形成一批零部件配套半径小、特色鲜明、规模强大、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聚集区。以省级以上园区为重点,突出搞好百余个园区建设,努力提高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力争到2010年经济园区GDP、财政收入、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40%、55%和85%以上,省级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10年进入全国500强的企业达到50家,进入全国工业1000强的企业达到150家。促进工业布局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提高骨干行业、重点产品的配套能力,培育全省集成制造优势,为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七章 繁荣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十一五”期间面临入世挑战最严峻的产业,也是改革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扩大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必须创新发展思路,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坚持膨胀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在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同时,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努力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行业,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1)金融保险业。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加强金融机构与国内外银行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在扩大开放中加快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金融技术创新,提升金融层次,增强服务功能。加快构建济南、青岛两大区域金融中心。积极支持恒丰银行在全国设立分行,不断膨胀规模,增强实力;加快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组,鼓励社会资本参股入股,提高核心竞争力。规范发展典当业,发挥其在社会小额短期融资方面拾遗补缺、调余济需的积极作用。加快组建在我省注册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发展互助型商业保险公司,不断丰富服务品种,拓展大众保险市场。(2)现代物流业。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和交通枢纽,重点建设10个物流园区、20个物流中心和20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集团,壮大市场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集散能力,拓展辐射范围。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构筑起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3)中介服务业。规范提高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与管理咨询、科技咨询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人才、劳动力、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
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要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房地产、信息等市场潜力大的行业,使其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1)旅游会展业。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鼓励社会参与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的交通、通讯、食宿、娱乐条件,为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档次水平奠定良好基础。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深度开发,巩固提高山水圣人、齐文化、黄金海岸、民俗文化等传统优势线路,开发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打造沿黄河生态旅游品牌,构筑大旅游网络。到2010年,年接待海外游客310万人次,国内游客2.6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610亿元。重点建设济南、青岛两大会展中心,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会展基地,提高承办大型综合性会展的能力。(2)文化传媒业。大力发展文化经济,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视听、广告、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高度融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产业化运作方式和集团化管理体制,尽快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提高集中度、知名度和对外宣传力度,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实施名牌精品工程,培育特色剧节目、名牌剧节目,形成一批名牌文化产品。(3)房地产业。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增加主要面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加强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完善住房产权制度,激活住房二级市场。理顺租售房比价关系,形成“梯级消费”的良性循环。(4)信息服务业。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整合完善核心政务信息系统及金关、金税、金卡、金保等金字号工程业务系统。加快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重点完善全省疫情监测防治和卫生信息报告系统、医药食品检疫防疫信息系统、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启动社会灾害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和综合服务的能力。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在巩固传统服务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服务效率。(1)商贸流通业。健全商品市场体系,区别城乡、区域特点,鼓励引导各种商品市场提升档次,完善功能,增强竞争力。积极发展各种专卖店、大卖场、便利店、连锁店,培育壮大产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发展专业特色市场,改造提升供销系统农资、日用品、农产品等骨干商品经营网络。(2)餐饮业。积极发展各具特色、健康美食、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餐饮业,振兴鲁菜品牌,开拓省外、国外市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提高餐饮水平和质量。(3)交通运输业。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扩大运输服务的能力和范围。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机场、内河、远洋航运综合运输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连结省内外、国内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发展多式联运,鼓励运输企业集团化、连锁化,扩大运输规模效应。
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积极跟踪市场需求,抓住新的消费热点,重点实施八项示范工程。(1)社区服务业连锁经营工程。在陪护、养老、保健、清洁、代购、洗染熨烫、维修、美容、喜庆、殡葬、社区医疗等行业,培育专业性与综合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服务。(2)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工程。整合体育设施资源,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各种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俱乐部,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和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3)汽车服务业培育工程。着力发展和规范汽车销售、二手车交易和租赁市场,完善汽车维修、配件供应和信息咨询服务,发展汽车俱乐部,加快中国山东国际汽车设赛中心建设。(4)教育培训业拓展工程。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会计法律考试培训,激活教育培训需求。(5)家装家饰规范提升工程。着力培育设计先进时尚、施工质量高、健康环保的专业化服务企业,整合家装、家居产业链。(6)租赁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汽车、农机具、工程机械、生产设备、体育健身器材、婚丧用品等的租赁经营,搞活租赁市场。(7)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8)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工程。重点发展跨地区就业培训服务,加强劳务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的原则,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推进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处理好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的关系,打破部门垄断,消除体制性障碍,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旅游、教育和医疗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制定公开、透明、统一的准入政策,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强服务业市场整顿,加快服务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诚实、守信的信用体系,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消费环境。加快清理阻碍服务业发展的各类法规、政策、规定,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业发展意见和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创造系统完善、公正规范、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发展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引导社会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
第八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
抓住薄弱环节,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铁路、港口发展,加强公路、航空建设,优化布局,完善网络,提高效能,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六条铁路、三大港口、七条高速公路、两个空港和烟大跨海轮渡,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运力需求。铁路。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为重点,努力构建客货分线运输、点线能力配套、高效便捷的高速运输网络,形成“三纵三横”的路网主骨架。重点建设青岛济南至太原、京沪山东段客运专线和青岛至荣成城际铁路,形成联通省内各市、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快速客运骨架。建设黄骅至大家洼、德龙烟铁路和邯济铁路、菏兖日铁路扩能改造四项工程,开辟内蒙古、陕西、太原煤炭入鲁通道,提高长治和山西南部煤炭入鲁能力。加快建设和改造五条地方铁路。五年新建、改建铁路2000公里左右。公路。围绕完善“五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突出半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中心城市连接、疏展出省通道等重点路段,建设荣成至乌海、滨州德州至衡水、青岛至银川、济青南线和青岛至兰州、日菏至新乡、德州至商丘、东营潍坊至连云港省际运输通道和沿海高速等重点项目。2010年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000公里以上。港口。优化港口结构,整合港航资源,加快港航提速建设。围绕构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重点建设青岛港、烟台港和日照港,完善龙口、石岛港功能,加快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沿岸港口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搞好济宁至东平湖段运河航道改造,提高内河通航能力。2010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00万标箱,把青岛港建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航空。加快遥墙机场、流亭机场配套设施建设,推进莱山机场改扩建和临沂机场迁建工程,统筹规划客货运分工,基本形成以青岛、济南为主,烟台、临沂、济宁、威海等为辅,布局合理、运力适当、航线四通八达的航空运输体系,努力增强与国内外重点城市的通航能力。2010年国际、国内航线达到400条。
提高能源支撑能力。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煤炭。坚持开发、保护、调入统筹规划,重点开发建设巨野、济宁、单县、济北等煤炭基地,开采量稳定在1.5亿吨左右。加大对现有煤炭矿业权的整合重组力度,促使煤炭资源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提高规模生产和安全保障能力。积极稳妥地关闭资源枯竭矿山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